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要求应关注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训练以及“核心地理观念”的教育。对学生成功心理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形成“我要学”的主动心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因此,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在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趣味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一堂课的导入新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如开门见山、游戏、实物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中,我导入新课注意趣味性,常采用“活动”导入,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活动如读图、观看录像、操作地理学具、讨论等方式开始一堂课的学习,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地理教材涉及自然、人文、区域三大部分,教育对象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卓有成效是关键之所在。具体而论,教者必须精心备课、灵活处理好教材。教学内容设置尽可能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帮助学生增加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当学习遇到障碍,教师应予以提示或者诱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会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加油站。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高中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明确教学目标,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则难以完成相关任务,更不要说将相关的知识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之中,重视地理学科“核心人才”训练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注重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储备必要的知识作为基础。如要归纳某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就需要有如下的认知结构:1.地形的空间排列方式;2.地势的起伏状况;3.地形的类型组成;4.有无特殊的地貌类型。否则,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对归纳某个区域地形特征就处处受阻了。只有学生有了这些认知结构之后,他们才能就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归纳问题轻而易举地得到结论。这样,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处理信息方面容量大,速度快。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每节课开发为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在讲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时,通过影像文件展示美丽风光,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师生双方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并在能力、智力等方面同时得到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要求应关注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训练以及“核心地理观念”的教育。对学生成功心理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形成“我要学”的主动心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因此,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在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趣味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一堂课的导入新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如开门见山、游戏、实物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中,我导入新课注意趣味性,常采用“活动”导入,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活动如读图、观看录像、操作地理学具、讨论等方式开始一堂课的学习,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地理教材涉及自然、人文、区域三大部分,教育对象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卓有成效是关键之所在。具体而论,教者必须精心备课、灵活处理好教材。教学内容设置尽可能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帮助学生增加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当学习遇到障碍,教师应予以提示或者诱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会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加油站。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高中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明确教学目标,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则难以完成相关任务,更不要说将相关的知识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之中,重视地理学科“核心人才”训练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注重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储备必要的知识作为基础。如要归纳某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就需要有如下的认知结构:1.地形的空间排列方式;2.地势的起伏状况;3.地形的类型组成;4.有无特殊的地貌类型。否则,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对归纳某个区域地形特征就处处受阻了。只有学生有了这些认知结构之后,他们才能就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归纳问题轻而易举地得到结论。这样,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处理信息方面容量大,速度快。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每节课开发为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在讲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时,通过影像文件展示美丽风光,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师生双方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并在能力、智力等方面同时得到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