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提升学生计算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源头上下功夫,找到学生计算欠缺的地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关键词]计算 技能 算理 错题资源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79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积累计算经验,推动计算技能的形成。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将面对灵活多变的计算题,它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同时这也是学生计算技能“封顶”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关键时刻,帮助学生打好计算的“收官之战”。
一、以课堂为阵地,强化算理,让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学生的计算技能不成熟,其原因不完全在学生,很多时候是教师对计算教学的处理存在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认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题海战术”就是很多教师的法宝,当学生的计算成功率没有达到要求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大训练量,但结果总是收效甚微。其实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当学生算理不清,基本功不达标时,再大的训练量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时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算理方面找原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例如,这样的一道计算题1/4×(8 9)×2/3。有的学生算出1/4×8 9×2/3=8,有的学生算出(1/4×8)×(9×2/3)=12。由于题目中的两个分母分别为4和3,而中间的加法算式中又正好有8和9这两个分母各自的倍数,所以学生将简便计算先入为主,把1/4和8,9和2/3分别结合起来,正好落入了题目的圈套。简便计算是很多学生喜欢的计算方式,因此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先凑整,却忽略了运算律。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以上解法所使用的运算律。有的学生认为用了乘法分配律,有的则认为用了乘法结合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种运算律,对照字母表达式,学生就能发现错误之处。
高年级计算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的环节,教师要多展示不同学生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别人计算中的巧妙之处,在剖析算理中明白自己可以怎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对强化学生的算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错题为资源,深入挖掘,让前车之鉴凸显出来
除了正面的引导,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作集体矫正。当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时,教师要及时将错误原型呈现出来,通过“融错”使学生在错误中有所收获,化错题为资源。
例如,在做1.7 2.3-1.7 2.3时,学生会迅速想到“等于0”。教师将答案“0”和正确答案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发现错在计算的顺序,并回忆起在整数范围内和分数范围内也产生过类似的错误,将错题串成了“连续剧”,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又例如,这样一道计算题5/17 12×(7/8 1/17)。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使用了乘法分配律,用12分别乘7/8和1/17,得到21/2和12/17,然后将5/17和12/17相加得到1,再加上21/2得到121/2。最后的结果既不是假分数,又不是带分数,当教师展示错误结果时,学生哑然失笑,原来在计算中只顾着如何计算比较简便,根本没考虑结果的合理性。
当学生以别人的错误为镜时,可以对错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再遇到类似问题,大脑中累积的表象就自动浮现出来,帮助学生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以习惯为抓手,各个击破,让良好习惯养成起来
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是提升计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之一。学生计算错误多是由于审题不清、书写不认真或错误使用运算律等原因导致,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细节入手,一步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好的计算习惯有很多,总结起来有这样几条:一是审题,看到计算练习题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初步的总体判断,将问题归类,寻找合适的解题方法;二是估算和验算,估算能帮助学生对结果的范围有个大致的概念,当遇到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不符时,重新审视计算过程。当然验算的作用更加显著,如果学生都养成了自觉验算的习惯,那么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三是规范,无论是计算步骤的规范还是书写的规范都是必要且必须的,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练习;四是不断强化口算能力,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经常温习基础的口算练习,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这对于学生任何形式的计算都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学生的计算技能不能单纯在“做”中形成,还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在计算训练中突出重点,对症下药,有的放。让计算训练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挑战中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责编 李琪琦)
[关键词]计算 技能 算理 错题资源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79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积累计算经验,推动计算技能的形成。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将面对灵活多变的计算题,它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同时这也是学生计算技能“封顶”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关键时刻,帮助学生打好计算的“收官之战”。
一、以课堂为阵地,强化算理,让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学生的计算技能不成熟,其原因不完全在学生,很多时候是教师对计算教学的处理存在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认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题海战术”就是很多教师的法宝,当学生的计算成功率没有达到要求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大训练量,但结果总是收效甚微。其实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当学生算理不清,基本功不达标时,再大的训练量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时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算理方面找原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例如,这样的一道计算题1/4×(8 9)×2/3。有的学生算出1/4×8 9×2/3=8,有的学生算出(1/4×8)×(9×2/3)=12。由于题目中的两个分母分别为4和3,而中间的加法算式中又正好有8和9这两个分母各自的倍数,所以学生将简便计算先入为主,把1/4和8,9和2/3分别结合起来,正好落入了题目的圈套。简便计算是很多学生喜欢的计算方式,因此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先凑整,却忽略了运算律。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以上解法所使用的运算律。有的学生认为用了乘法分配律,有的则认为用了乘法结合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种运算律,对照字母表达式,学生就能发现错误之处。
高年级计算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的环节,教师要多展示不同学生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别人计算中的巧妙之处,在剖析算理中明白自己可以怎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对强化学生的算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错题为资源,深入挖掘,让前车之鉴凸显出来
除了正面的引导,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作集体矫正。当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时,教师要及时将错误原型呈现出来,通过“融错”使学生在错误中有所收获,化错题为资源。
例如,在做1.7 2.3-1.7 2.3时,学生会迅速想到“等于0”。教师将答案“0”和正确答案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发现错在计算的顺序,并回忆起在整数范围内和分数范围内也产生过类似的错误,将错题串成了“连续剧”,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又例如,这样一道计算题5/17 12×(7/8 1/17)。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使用了乘法分配律,用12分别乘7/8和1/17,得到21/2和12/17,然后将5/17和12/17相加得到1,再加上21/2得到121/2。最后的结果既不是假分数,又不是带分数,当教师展示错误结果时,学生哑然失笑,原来在计算中只顾着如何计算比较简便,根本没考虑结果的合理性。
当学生以别人的错误为镜时,可以对错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再遇到类似问题,大脑中累积的表象就自动浮现出来,帮助学生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以习惯为抓手,各个击破,让良好习惯养成起来
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是提升计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之一。学生计算错误多是由于审题不清、书写不认真或错误使用运算律等原因导致,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细节入手,一步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好的计算习惯有很多,总结起来有这样几条:一是审题,看到计算练习题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初步的总体判断,将问题归类,寻找合适的解题方法;二是估算和验算,估算能帮助学生对结果的范围有个大致的概念,当遇到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不符时,重新审视计算过程。当然验算的作用更加显著,如果学生都养成了自觉验算的习惯,那么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三是规范,无论是计算步骤的规范还是书写的规范都是必要且必须的,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练习;四是不断强化口算能力,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经常温习基础的口算练习,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这对于学生任何形式的计算都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学生的计算技能不能单纯在“做”中形成,还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在计算训练中突出重点,对症下药,有的放。让计算训练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挑战中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