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转变学困班级更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转化六(5)班为例,积极探讨如何将德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以实现学困班级的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学困班级;数学教学;转化策略
“化腐朽为神奇”出自《庄子·知北游》:“腐朽复化为神奇。”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以教师的角度可理解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引领,能够把学困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的学生,还能把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下面以我任教的六(5)班为例,谈谈转变学困班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一、学困班级现状
我是六(5)班的第七任数学老师,接班时了解到这个班的情况是:该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非常差,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喜欢数学这一学科,五年级下学期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有十几个学生,只有3个学生考到90分以上,数学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是在全年级里垫底的班级。数学科代表说:该班上数学课时很少有人举手发言,开小差的人很多,每天的作业大概只有一半人能按时上交。家委反馈的信息是:数学老师换得太频繁,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越来越差,从而更加不愿意学习,家长们也非常担心和焦虑,一直看不到转变,有点心灰意冷,因此对于我这位第七任的数学老师也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二、转变学困班级的策略
第一,变讨厌为喜欢——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关键。数学学科讲究思维严谨,但是与风趣幽默的课堂风格并无冲突,我常常把生活与数学相结合,把笑声带进数学课堂,打破学生对数学课无趣的刻板印象。例如,在上《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我把课本上例题的“升国旗的照片”更换为了“我的大头照”,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当长和宽不成比例时,“我的大头照”就会变得特别搞笑,学生在开心大笑的同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的含义。而遇到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我的处理方式是表扬“开小差”学生身边的学生。这样一方面不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不會影响其他学生。
第二,变逃避为努力——包容和督促两手抓,持之以恒,一个也不漏。我认为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主要原因是不懂或者学习习惯差导致的。而六(5)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我在上新授课时,会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做到 “以旧引新,以新促旧,新旧交融”。这样既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又提高作业的质量。针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从不批评指责,而是以包容的心去看待学困生的困难,允许他们延时上交数学作业。同时,我减少作业的数量,每天只布置两个层次的作业:基础作业要求每个人都要完成,拓展作业鼓励学生选做。我告诉学生,作业上有错一定要订正,作业不懂可以问老师、同学、父母等,如果没有人教,自己又不会做,可以把会做的题目写完先上交,等老师评讲时订正。我坚持每天上午批改完作业,用本子登记好全班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午抽时间辅导订正作业的学生,尽力做到耐心帮扶,不放弃一个人。如果有学生遇到特殊情况当天没能订完的,我要求最迟在第二天一定要把错题订正一次。我用登记表来记录每一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全对并书写工整的记“√√”,按时完成作业记“√”,已经订正的记“o”,没有记录符号表示是缺交或未订正的。我每周五对登记表进行统计,学生欠交作业就要留在学校直到补完为止。好习惯的养成考验的是教师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学生们渐渐养成了当天作业当天订正的好习惯。
第三,变自卑为自信——树立学习信心是动力源泉。六(5)班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精心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六(5)班的学生特别害怕老师提问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消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我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结和分享,简称“四步提问法”。在新授课和练习完成后,每个小组都必须思考、交流4个问题:今天学了什么?方法是什么?举出一个例子,要注意什么?小组成员每人必须负责一个问题的汇报。问题一是最容易的,通常由小组里成绩稍差的学生负责回答,问题二要求能用自己的话来小结学习方法。在分享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有的小组归纳得很好,有的小组表达得不清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指导,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评判哪个小组小结得最好。问题三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有时会需要小组成员帮助才能完成。问题四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常常会出现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和奖励的,所以小组成员都很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每一次的课堂小结。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强弱来分配问题,适当降低对回答质量的要求,以营造人人都要回答和展示的氛围,等学生适应后,可以逐步增加难度。学生们在循循教导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摆脱了对学数学的恐惧,逐渐爱上了学数学。
第四,变单干为团队——构建学习共同体是转化的助推器。教师需要创造学习共同体,转变学生以往低效的学习方式。如选出比较有想法、学习力较强的12位学生赋予组长的角色,由组长在三个层次(强、中、弱)的学生中选组员。4人小组自己设计一个组名,每个组员分别是1、2、3、4号。在课堂学习中,每位成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和任务。每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获胜的小组有奖励。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常常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学困生在组长的帮助下底气更足,发言、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起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进行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组长在帮助组员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也获得满满成就感。
通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六(5)班终于成功摘掉学困班的帽子,毕业考试数学成绩实现大的飞跃,同时每个学生都爱上了学数学,变得更自信,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回顾转变学困班级的一年时间,我立足课堂教学,把德育贯穿于数学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学困的成因,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管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建立健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竞争意识等。我通过构建有效课堂,形成学习型班集体,帮助全班学生养成新习惯,用全新的行为替换不良行为,最终实现学困班学生的大面积转化。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对症下药”,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困班,都可以成功转化,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菁.小学数学教学中搞好学困生转化的点滴体会[J].文理导航(中旬),2020(11):32 34.
[2]孙朴.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0(26):187-188.
【关键词】学困班级;数学教学;转化策略
“化腐朽为神奇”出自《庄子·知北游》:“腐朽复化为神奇。”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以教师的角度可理解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引领,能够把学困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的学生,还能把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下面以我任教的六(5)班为例,谈谈转变学困班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一、学困班级现状
我是六(5)班的第七任数学老师,接班时了解到这个班的情况是:该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非常差,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喜欢数学这一学科,五年级下学期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有十几个学生,只有3个学生考到90分以上,数学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是在全年级里垫底的班级。数学科代表说:该班上数学课时很少有人举手发言,开小差的人很多,每天的作业大概只有一半人能按时上交。家委反馈的信息是:数学老师换得太频繁,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越来越差,从而更加不愿意学习,家长们也非常担心和焦虑,一直看不到转变,有点心灰意冷,因此对于我这位第七任的数学老师也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二、转变学困班级的策略
第一,变讨厌为喜欢——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关键。数学学科讲究思维严谨,但是与风趣幽默的课堂风格并无冲突,我常常把生活与数学相结合,把笑声带进数学课堂,打破学生对数学课无趣的刻板印象。例如,在上《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我把课本上例题的“升国旗的照片”更换为了“我的大头照”,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当长和宽不成比例时,“我的大头照”就会变得特别搞笑,学生在开心大笑的同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的含义。而遇到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我的处理方式是表扬“开小差”学生身边的学生。这样一方面不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不會影响其他学生。
第二,变逃避为努力——包容和督促两手抓,持之以恒,一个也不漏。我认为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主要原因是不懂或者学习习惯差导致的。而六(5)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我在上新授课时,会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做到 “以旧引新,以新促旧,新旧交融”。这样既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又提高作业的质量。针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从不批评指责,而是以包容的心去看待学困生的困难,允许他们延时上交数学作业。同时,我减少作业的数量,每天只布置两个层次的作业:基础作业要求每个人都要完成,拓展作业鼓励学生选做。我告诉学生,作业上有错一定要订正,作业不懂可以问老师、同学、父母等,如果没有人教,自己又不会做,可以把会做的题目写完先上交,等老师评讲时订正。我坚持每天上午批改完作业,用本子登记好全班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午抽时间辅导订正作业的学生,尽力做到耐心帮扶,不放弃一个人。如果有学生遇到特殊情况当天没能订完的,我要求最迟在第二天一定要把错题订正一次。我用登记表来记录每一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全对并书写工整的记“√√”,按时完成作业记“√”,已经订正的记“o”,没有记录符号表示是缺交或未订正的。我每周五对登记表进行统计,学生欠交作业就要留在学校直到补完为止。好习惯的养成考验的是教师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学生们渐渐养成了当天作业当天订正的好习惯。
第三,变自卑为自信——树立学习信心是动力源泉。六(5)班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精心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六(5)班的学生特别害怕老师提问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消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我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结和分享,简称“四步提问法”。在新授课和练习完成后,每个小组都必须思考、交流4个问题:今天学了什么?方法是什么?举出一个例子,要注意什么?小组成员每人必须负责一个问题的汇报。问题一是最容易的,通常由小组里成绩稍差的学生负责回答,问题二要求能用自己的话来小结学习方法。在分享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有的小组归纳得很好,有的小组表达得不清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指导,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评判哪个小组小结得最好。问题三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有时会需要小组成员帮助才能完成。问题四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常常会出现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和奖励的,所以小组成员都很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每一次的课堂小结。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强弱来分配问题,适当降低对回答质量的要求,以营造人人都要回答和展示的氛围,等学生适应后,可以逐步增加难度。学生们在循循教导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摆脱了对学数学的恐惧,逐渐爱上了学数学。
第四,变单干为团队——构建学习共同体是转化的助推器。教师需要创造学习共同体,转变学生以往低效的学习方式。如选出比较有想法、学习力较强的12位学生赋予组长的角色,由组长在三个层次(强、中、弱)的学生中选组员。4人小组自己设计一个组名,每个组员分别是1、2、3、4号。在课堂学习中,每位成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和任务。每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获胜的小组有奖励。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常常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学困生在组长的帮助下底气更足,发言、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起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进行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组长在帮助组员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也获得满满成就感。
通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六(5)班终于成功摘掉学困班的帽子,毕业考试数学成绩实现大的飞跃,同时每个学生都爱上了学数学,变得更自信,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回顾转变学困班级的一年时间,我立足课堂教学,把德育贯穿于数学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学困的成因,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管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建立健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竞争意识等。我通过构建有效课堂,形成学习型班集体,帮助全班学生养成新习惯,用全新的行为替换不良行为,最终实现学困班学生的大面积转化。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对症下药”,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困班,都可以成功转化,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菁.小学数学教学中搞好学困生转化的点滴体会[J].文理导航(中旬),2020(11):32 34.
[2]孙朴.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0(26):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