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化学史实 推进有效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化学知识系统的、历史的描述。中学阶段结合化学史教学的目的在于“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2001年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称人教版新课程与沪教版)中都以各种形式融入了大量相关化学史内容,通过对三种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组成、呈现方式以及语言表述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增强对化学史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更有利于理解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功能的更新。
  
  二、三种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化学史的分析
  
  1.化学史组成内容的对比
  表1 三种教材化学史内容的对比
  
  三种教材中化学史呈现的形式趋多样化。2001年人教版主要是文字叙述形式,而实验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则图文并茂,较之单一文字更直观、具有说服力;新教材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介绍化学,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经验等素材指引教师根据化学史实进行课程开发;“联想与启示”、“讨论与交流”等栏目中化学史内容的出现,以案例形式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课程的具体途径;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现有学习方式。
  3.化学史语言表达方式的对比
  表3 三种教材化学史语言表达方式案例对比
  
  知识由语言组成,语言的呈现方式预示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方式,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2001人教版多用抽象的科学语言将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这种知识的表达方式去除了社会和生活背景,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依赖于教材和教师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实验教材用日常性的语言向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具体的数据,体现了科学具有应用于实践的特点,试图摆脱单纯以学科和学术传统为主的知识组织形式、缩小课本知识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距离。
  
  三、基于化学史内容实施教学的启示
  
  1.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体现化学史的教学功能价值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由于平面媒体的固有特点以及篇幅限制,化学史的呈现只能是文字结合图片形式,对概念的形成过程不可能进行完整的细节描述,也就削弱了其直接应用于教学的功能。教师应在详尽了解教材中化学史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化学模型等更多的形式,或结合具体内容设计更多的探究活动以充分发掘化学史的教育教学功能。如播放中国古代工匠反复用水火淬炼生铁的动画以启发学生理解炼钢中的化学原理,让学生上网查找“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并制成课件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探究能力,这些方法对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进而了解化学的本质很有帮助。
  2.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展现化学史中的思想方法论价值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活动与探究”、沪教版中基于卢瑟福实验的“联想与启示”蕴涵着化学发展中重要的思想与方法,他们已不仅是单纯关注科学知识的推理和呈现,更关注其过程中所实施的策略和途径。教材对知识的这种处理方式,给教师在发掘化学发现中意蕴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实例指导和广阔的发挥空间。
  [案例——氩气发现中的科学方法] [2]雷利发现直接从空气获得的氮气与由化合物获得的氮气密度总有微小差异,且传统理论无法解释。雷利的坚持与努力发现了氩。[教学设计与科学方法](1)雷利为什么用两种方法制取氮气,两种方法的原理与目的是什么?(2)两种方法制得的氮气密度为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将这一误差归结为仪器的系统误差?你从中有何收获?
  3.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借助化学史理解科学的历史价值
  中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难免会对历史人物产生误解,如可能会因为历史人物不知道现代科学视野中的一些常识而产生“今人必定胜古人”的看法。实验教材对此做出了改进:人教版教新课程增加了水的组成发现史、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描述;沪教版新增了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酸碱的认识过程、酸碱指示剂发现史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科学不同于其他认知方式和知识体系,它必须与实践证据一致,当出现新的证据时科学知识可能会发生质变。教学中可对化学上的重大发现以历史重演的方式加以展现,让学生跟随科学史的足迹体会科学创新人物要打破传统观念的艰辛。
  [历史回放——万物源于水的证明实验][3]海尔孟(Helmont)著名的“柳树试验”:瓦盆中盛上200磅干燥过的土,种上5磅重的柳树;五年后树重169磅3盎司。整个过程只用雨水或蒸馏水浇灌,同时,土壤与外界基本没有交换。最后把瓦盆中的土加以干燥,发现比原来减少了大约2盎司,所以增加的164磅质量只能是由水产生的[4]。
  [想一想]海尔孟什么只用雨水或蒸馏水浇树?他还注意了哪些影响质量的因素并加以解决?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新课改的目的是引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5],教师应当“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6],认识到化学史在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而在课程开发中自觉地加以运用。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获得、理解及应用知识,更含有合作、交流以及相应的活动背景。教师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改进教学法,达到化学史和化学教学融合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话题由来已久,虽然不少专家和老师作了不懈的努力,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节符合课标要求、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应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的落实紧扣课标,教学内容的安排独具匠心。教学过程的设计朴实而又扎实,教师课堂角色体现出组织者和点拨者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当前语
记得上初中时,在一本假期作业中读到过一则阅读材料,别具一格的形式,特别是那发人深省的内涵,让人记忆犹新。再一次见到它,是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学课本中,一时间,如遇故知,久违的震撼再被唤醒。没多犹豫,它——《妈妈的账单》便成了我参加教研活动的选课之一。  于是,我的《妈妈的账单》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而我也乐在其中。    一、起——书被催成墨未浓    《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说
2008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为期3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品尝了32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精神大餐。这32节课几乎代表了全国各地的最高水平。反思他们的教学过程,亦发现美中不足之处。通过品析这些“赛课”,笔者认为当前的“有效备课”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目标的确定与落实不到位    制定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标杆”,
专项一 物质的变化及规律    (一)物质的变化  1.(2005黑龙江2)小丽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做过以下四个家庭小实验,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观察液体体积变化  B.用铅笔芯的粉末打开生锈的铁锁  C.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现象  D.利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  2.(2005沈阳4)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化钠(Nal),用氯气(cl2)从中提取碘(1),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2
当下,语文课“简单”了,也重新归于“求实务本”的坦途了,自然清新了许多,可深下去再想一想,总感觉越整体性阅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  首先,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整体性阅读内涵的把握理解不清。从“立言”角度而言,一篇课文从构思到成文,要有一个主旨,所拟用的任何材料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去组织、去表现;从“申义”角度来说,“披文以人情”、“人情而得意”,读了一篇文章,得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得形
摘 要: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建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初中物理教学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形成性评价的科学内涵,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评价的角度,提出了创设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形式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针对学生知识建构、个性特征的不同进行分层评价的观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形成性评价;自主性学习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
摘 要: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有效运用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首先要树立资源意识,做有效生成的激发者;其次要具备驾驭能力,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还要运用创新思维,做生成资源的拓展者,从而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得以提升。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有效;激发;生成;提升    生成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给学生提供自由写作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乐于、易于动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修改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发展心理学指出:人只有处于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把自己的需要充分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摘 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利用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凝聚了全市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文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近三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正视成果,理清思路,以期为后面的建设提供清晰的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人才小高地 师资队伍 建设 发展  课 题:本文系广西中等
“重探究,重体验,重过程”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验社会形态,体验生活生存方式。这些做法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如何把学生的体验引入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的有关要求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机结合在一起,这是在新课程状态下所有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经过三年的地理新课程实施,本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