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诗歌 景和情 《沁园春·长沙》
“情者文之经。”“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首词的讲解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用形象来抒情表意,而这些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但是这些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关联,形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带有启示性和想象性的画面,苏轼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而且也点出了诗歌和绘画的彼此联系的,它们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而诗歌的感情在很大程度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了,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的特征。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能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歌的典型性就体现在景与情的关系上。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呈现着多样的关系。
一、在结构安排上,景与情的关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画面的构成上来讲,主要分四幅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四幅图分别蕴含了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关系,第一幅图,描述了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的情景,主要的景则是波涛滚滚的湘江水,这恰好引爆了诗人自己如波涛一样翻滚的革命热情和顶天立地、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则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很好的情势,所以第一幅画面突出的景与情的关系是诗人因为眼前的景物而引发了积郁在内心的激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这幅画面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景在前,情在后。这首词的上阙在描绘写完独立寒秋图后就开始尽情描绘湘江秋景图,上阙的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属于直抒胸臆的句子,在结构安排上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则是先是景后是情,借景抒情,写景为抒情做铺垫,使激昂的感情的抒发不至于很突兀。这首词的上阙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安排上的关系则有两种,即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
从整首词上来说,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景,下阌主要是回忆叙事,而且这些回忆和叙事主要是通过两幅画面展现主来的,即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这两幅画面,对与中国古典诗歌经常采用的结构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明志,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但是在这首词中在结尾最需用激昂的斗志和高亢的感情作结时,却选用了一幅画面,即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中流击水的画面作为诗歌的结尾,来收束全词,真可谓是气韵横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幅画面从这首词的结构安排的角度上讲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这种景与情的关系其实在古典诗歌中式很常见的。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最后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幅苍凉萧索的画面作结,来抒发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所以这首词从上阙和整体的构思上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先情后景。
二、在内容选择上,景与情的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深入挖掘这句话的含义,可得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即都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情,表达胸中之志,一定会选择最能传达感情的景物,诗人选泽的景和要抒发的情在内容选择上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篇都在抒发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进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整体的词风是高亢激昂的、雄阔壮美,而为了配合这种感情的抒发,诗人选取和词风一致的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和中流击水四幅画面来表现,尤其是湘江秋景这一幅画面,可以说壮景和豪情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总之整首词,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雄浑开阔壮美的艺术境界,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毛泽东笔下秋的魅力,这首词在内容选择上,景和情存在着正好对应的关系即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古典诗歌的鉴赏重点就是鉴赏景和情的关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感悟意境、体会感情。《沁园春·长沙》这首高一第一首词较集中地展现了古典诗歌中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的关系。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就是领悟景和情在结构和内容的关系,为以后的诗歌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诗歌 景和情 《沁园春·长沙》
“情者文之经。”“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首词的讲解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用形象来抒情表意,而这些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但是这些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关联,形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带有启示性和想象性的画面,苏轼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而且也点出了诗歌和绘画的彼此联系的,它们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而诗歌的感情在很大程度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了,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的特征。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能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歌的典型性就体现在景与情的关系上。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呈现着多样的关系。
一、在结构安排上,景与情的关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画面的构成上来讲,主要分四幅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四幅图分别蕴含了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关系,第一幅图,描述了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的情景,主要的景则是波涛滚滚的湘江水,这恰好引爆了诗人自己如波涛一样翻滚的革命热情和顶天立地、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则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很好的情势,所以第一幅画面突出的景与情的关系是诗人因为眼前的景物而引发了积郁在内心的激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这幅画面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景在前,情在后。这首词的上阙在描绘写完独立寒秋图后就开始尽情描绘湘江秋景图,上阙的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属于直抒胸臆的句子,在结构安排上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则是先是景后是情,借景抒情,写景为抒情做铺垫,使激昂的感情的抒发不至于很突兀。这首词的上阙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安排上的关系则有两种,即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
从整首词上来说,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景,下阌主要是回忆叙事,而且这些回忆和叙事主要是通过两幅画面展现主来的,即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这两幅画面,对与中国古典诗歌经常采用的结构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明志,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但是在这首词中在结尾最需用激昂的斗志和高亢的感情作结时,却选用了一幅画面,即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中流击水的画面作为诗歌的结尾,来收束全词,真可谓是气韵横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幅画面从这首词的结构安排的角度上讲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这种景与情的关系其实在古典诗歌中式很常见的。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最后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幅苍凉萧索的画面作结,来抒发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所以这首词从上阙和整体的构思上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先情后景。
二、在内容选择上,景与情的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深入挖掘这句话的含义,可得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即都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情,表达胸中之志,一定会选择最能传达感情的景物,诗人选泽的景和要抒发的情在内容选择上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篇都在抒发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进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整体的词风是高亢激昂的、雄阔壮美,而为了配合这种感情的抒发,诗人选取和词风一致的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和中流击水四幅画面来表现,尤其是湘江秋景这一幅画面,可以说壮景和豪情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总之整首词,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雄浑开阔壮美的艺术境界,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毛泽东笔下秋的魅力,这首词在内容选择上,景和情存在着正好对应的关系即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古典诗歌的鉴赏重点就是鉴赏景和情的关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感悟意境、体会感情。《沁园春·长沙》这首高一第一首词较集中地展现了古典诗歌中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的关系。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就是领悟景和情在结构和内容的关系,为以后的诗歌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