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后,《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会相对集中地编排纯解决问题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将涉及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每一个方面,涉及到概念建立、计算应用、法则推导、性质理解等等。刚开始,对于我们这种已经适应了老一套应用题教学方法的老师,“解决问题”的出现,让我们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令人难以接受,后来经过思考、摸索,发现“应用题”是几乎用纯文字来表达数理关系和数学内容,数量关系用文字串联,把生活内容高度提炼清晰地呈现给学生的。而“解决问题”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而且重视情景创设,重视联系生活,各自的优点显而易见。我将应用题的教法精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有效进行“解决问题”教学。
一、通过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说题的能力
①“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爱动口是孩子的天性,帮助低年级的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是我教法的一个特点。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出现的形式,并不像老教材中一道道条件问题具备的纯文字应用题,而是有纯图片呈现的、有文字呈现的、有半图片、半文字呈现的。呈现的信息很多,有的有用,有的没用,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筛选,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于是,我就利用新教材中色彩鲜艳的画面和自己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图文情景,激起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58页第3题,题中是小朋友们在沙池里玩沙子的一个情景,画得生动而又充满童趣,包含很多信息,有文字描述孩子们做沙堆模形的信息;有文字叙述“这里一共有9个小黄桶”,需要看图观察拿走了2个小黄桶的信息;有红蓝两色的小沙铲信息,以分堆的数量形式出现;还有小朋友的人数,两个小红桶,沙池中的玩具小卡车等等信息的呈现,画面好热闹,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可以说目不暇接了,他们迫切地想把看到的信息和大家分享,这时需要老师有意识和有方法的帮助孩子筛选他要的信息,并清楚的表达出来。如孩子提到小黄桶的信息,我引导学生在观察图意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找和小桶有关的图和文字,并提出问题,自己完整的表达,孩子欣喜的说出:“这里一共有9个小黄桶,小朋友拿走了两个,还剩多少个?用减法来计算,9-2=7”这样完整的题目。还有的孩子说出:“这里一共有9个小黄桶,小朋友还拿着两个小红桶,一共有多少个小桶?用加法来计算,9 2=11”这种超出本单元计算能力范围的题目。孩子们看见可以这样筛选信息能说完整题目的方法,纷纷模仿,接着陆陆续续说出:“有4个红色小沙铲,6个蓝色小沙铲,一共有多少个小沙铲?”“我们一共堆了8个沙堆模型,弄坏了3个,还有几个?”……孩子们太想表达出来了,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讲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有了倾听的对象,当然也讲得兴高采烈了,只要孩子们愿意说,多说,在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下,极大地调动孩子们说题的热情,整体理解题意的能力就增强了。实践证明,设计多信息量的题型,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们的话匣子一打开,说话也就完整连贯,既能帮助他们准确地筛选、读取信息,又能让孩子们逐步明白解决问题的整体结构。
二、把情景的创设和分析数量关系紧密结合起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教材中的应用题以高度凝练的文字形式呈现,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通过情景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出现,相对淡薄了数量关系的分析。②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喜欢创设情景教学,孩子们会在老师创设的某种情景下,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对某事物的内在兴趣,而问题情景是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
在解决问题情景创设中,我融入数量分析进行教学,将孩子读取信息的能力转化成解题思路,学会解决问题。在教学人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时,我创设了小朋友去春游的一个教学情景,通过小朋友的集队坐车、参加公园的游乐项目、去小买部买东西等一系列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让他们感兴趣的情景,就在他们乐于参与的过程中,解决两步计算的题目。其中,在小飞机乐园,他们整理了图片和文字的信息,发现了“有6架小飞机,每架坐4人,这些人平均分成8组坐小火车,每组有几人?”让孩子展开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知道什么?如何解决?这其实就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信息中不出现“一共有多少人?平分成8组,每组有几人?”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玩跷跷板的问题,”但是无论哪种方法,这个中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让孩子懂得通过“每架坐4人×6架”得到一共的人数,即求几个几得到总数,毫无疑问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再用“总人数÷平均分成的8组=每组人数”解决这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突出常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关键是提出中间问题,解决中间问题,从而掌握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解答。孩子们的主动探究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掌握知识更牢固,扎实。
三、例題习题一起抓,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分布各个教学学习中,与例题对应的练习题题量少,旧教材中各种形式的例题全放进练习题中,变成例题只一种题型,练习题有多种新题型。练习题变得相当难,而例题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题量,孩子在解决新问题时难以转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例题习题一起抓的办法,允许不同的孩子存在不同的认知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3出现的是跷跷板乐园中,在玩跷跷板的“4×3=12”个小朋友和跑过来的7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人,用乘加两步来计算的题目,而课后的练习,却出现了表格式的几倍求和的两步计算练习题,碰到这种情况,我通常把练习题当例题来教,帮孩子理清信息间的联系,把缺少的条件,即几倍数先求出来,然后适当增加模仿练习,巩固技能。又如例2出现列综合算式来解题,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我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发展,能列综合算式解决鼓励列综合算式,甚至鼓励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不会用综合算式解决的,允许孩子们分步列式,但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要理解,孩子对题中的每步结构慢慢理解后,假以时日,写出综合算式也就不难了。
新课程不断改革深入,解决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路漫漫其修远,作为一线的老师,挖掘更多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第三卷137页.
[2]孟万金.优质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通过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说题的能力
①“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爱动口是孩子的天性,帮助低年级的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是我教法的一个特点。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出现的形式,并不像老教材中一道道条件问题具备的纯文字应用题,而是有纯图片呈现的、有文字呈现的、有半图片、半文字呈现的。呈现的信息很多,有的有用,有的没用,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筛选,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于是,我就利用新教材中色彩鲜艳的画面和自己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图文情景,激起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58页第3题,题中是小朋友们在沙池里玩沙子的一个情景,画得生动而又充满童趣,包含很多信息,有文字描述孩子们做沙堆模形的信息;有文字叙述“这里一共有9个小黄桶”,需要看图观察拿走了2个小黄桶的信息;有红蓝两色的小沙铲信息,以分堆的数量形式出现;还有小朋友的人数,两个小红桶,沙池中的玩具小卡车等等信息的呈现,画面好热闹,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可以说目不暇接了,他们迫切地想把看到的信息和大家分享,这时需要老师有意识和有方法的帮助孩子筛选他要的信息,并清楚的表达出来。如孩子提到小黄桶的信息,我引导学生在观察图意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找和小桶有关的图和文字,并提出问题,自己完整的表达,孩子欣喜的说出:“这里一共有9个小黄桶,小朋友拿走了两个,还剩多少个?用减法来计算,9-2=7”这样完整的题目。还有的孩子说出:“这里一共有9个小黄桶,小朋友还拿着两个小红桶,一共有多少个小桶?用加法来计算,9 2=11”这种超出本单元计算能力范围的题目。孩子们看见可以这样筛选信息能说完整题目的方法,纷纷模仿,接着陆陆续续说出:“有4个红色小沙铲,6个蓝色小沙铲,一共有多少个小沙铲?”“我们一共堆了8个沙堆模型,弄坏了3个,还有几个?”……孩子们太想表达出来了,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讲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有了倾听的对象,当然也讲得兴高采烈了,只要孩子们愿意说,多说,在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下,极大地调动孩子们说题的热情,整体理解题意的能力就增强了。实践证明,设计多信息量的题型,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们的话匣子一打开,说话也就完整连贯,既能帮助他们准确地筛选、读取信息,又能让孩子们逐步明白解决问题的整体结构。
二、把情景的创设和分析数量关系紧密结合起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教材中的应用题以高度凝练的文字形式呈现,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通过情景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出现,相对淡薄了数量关系的分析。②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喜欢创设情景教学,孩子们会在老师创设的某种情景下,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对某事物的内在兴趣,而问题情景是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
在解决问题情景创设中,我融入数量分析进行教学,将孩子读取信息的能力转化成解题思路,学会解决问题。在教学人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时,我创设了小朋友去春游的一个教学情景,通过小朋友的集队坐车、参加公园的游乐项目、去小买部买东西等一系列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让他们感兴趣的情景,就在他们乐于参与的过程中,解决两步计算的题目。其中,在小飞机乐园,他们整理了图片和文字的信息,发现了“有6架小飞机,每架坐4人,这些人平均分成8组坐小火车,每组有几人?”让孩子展开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知道什么?如何解决?这其实就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信息中不出现“一共有多少人?平分成8组,每组有几人?”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玩跷跷板的问题,”但是无论哪种方法,这个中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让孩子懂得通过“每架坐4人×6架”得到一共的人数,即求几个几得到总数,毫无疑问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再用“总人数÷平均分成的8组=每组人数”解决这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突出常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关键是提出中间问题,解决中间问题,从而掌握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解答。孩子们的主动探究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掌握知识更牢固,扎实。
三、例題习题一起抓,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分布各个教学学习中,与例题对应的练习题题量少,旧教材中各种形式的例题全放进练习题中,变成例题只一种题型,练习题有多种新题型。练习题变得相当难,而例题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题量,孩子在解决新问题时难以转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例题习题一起抓的办法,允许不同的孩子存在不同的认知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3出现的是跷跷板乐园中,在玩跷跷板的“4×3=12”个小朋友和跑过来的7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人,用乘加两步来计算的题目,而课后的练习,却出现了表格式的几倍求和的两步计算练习题,碰到这种情况,我通常把练习题当例题来教,帮孩子理清信息间的联系,把缺少的条件,即几倍数先求出来,然后适当增加模仿练习,巩固技能。又如例2出现列综合算式来解题,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我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发展,能列综合算式解决鼓励列综合算式,甚至鼓励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不会用综合算式解决的,允许孩子们分步列式,但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要理解,孩子对题中的每步结构慢慢理解后,假以时日,写出综合算式也就不难了。
新课程不断改革深入,解决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路漫漫其修远,作为一线的老师,挖掘更多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第三卷137页.
[2]孟万金.优质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