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事类文本的配角,更多的是为主角服务的。但是,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把目光盯在主要人物身上,忽略了文本中配角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配角的变化、特征和命运,引导学生深挖其价值、作用,感悟文本,提升、拓展学生的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主角形象,正确把握文本主题,而且还能演绎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课堂 配角 变化 特征 命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25
对于故事类文本来说,人物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把目光盯住主要人物,重点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却忽略文本中“配角”的作用。其实,文本中配角同样重要,深入研究、挖掘其教学价值更能彰显文本的主题。
一、紧扣配角变化,在理解中感悟
教学《桥》这篇课文,其中老支书是主要人物,也是教师深入剖析、仔细研读的重点;但是处于配角地位,普通群众典型代表的老支书的儿子,教师却往往理解不够,甚至只是把他作为烘托老支书形象的“反面”人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文本的误读。在文中,对老支书儿子的描写只有两处:
1.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2.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研读具体细节,发现对小伙子的动作描写,只有三个词语,分别是“瞪”“站”“推”,但就是这三个动词形象地概括出其内心的挣扎与变化。“瞪”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不太理解;而“站”则表明虽然不理解,但还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选择了顺从;而“推”固然有亲情因素,但是也表明了老支书的儿子这时已经醒悟,能够在灾难面前做出自己的牺牲。
面对灾难,出现慌乱,急于奔命,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最后顿悟,放下逃生,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这时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升华,同样也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教学《桥》这一课,在彰显老支书其人格魅力的同时,更要拓展其辐射影响。这里,教师完全可以抓住配角的具体变化,并深挖其变化前后,乃至推动变化的因素,在更深层次品析老支书的人格魅力。只有带着对“配角”的理解与尊重去解读,才能实现这一完美的感悟。
二、紧扣配角特征,在分析中提升
《慈母情深》这一课,除了主角——母亲外,还有一个配角,即母亲的同事。这一配角在文中特征明显,形象突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同样要紧扣其配角特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把握文本主题的同时生成课堂的精彩。
首先,抓住配角的态度。作为母亲的同事,在阻止母亲过程中,态度非常坚决,而且还喊了“两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作为一个旁观者,与自己根本没有关系,为啥要坚决阻止母亲,仅仅是体现粗鲁吗?
其次,抓住配角语言。作为配角,这个女子说话不多,但很有分量。在她的话语中,“闲书”一词是核心。试想:母亲为了生活疲于奔波,而“我”却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讨钱买“闲书”;如果当时“我”能够明白生活的艰辛,明白母亲的不易,那么“配角”的质问——“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也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三,抓住配角身份。作为母亲的同事,与母亲做着同样的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并想象:她的生活境遇究竟如何呢?作为母亲,她对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呢?作为母亲,她是不是就不爱孩子呢?这样层层引导,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帮助他们树立配角的正面形象。这样在配角的映衬下,母亲对子女的爱已经超越了其生活的拮据与工作艰辛,其母爱则显得更加深沉。
三、紧扣配角命运,在思辨中拓展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幼龟被嘲鸫等鸟类啄食的悲惨下场,表达“我们”做了错事的一种后悔的心理。教学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幼龟的感悟,但往往会忽视嘲鸫的境遇。这样,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阴影,甚至还让他们对嘲鸫这些鸟类产生厌恶之情。
自然之道,就是自然存在的规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法则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能有所偏激。对此笔者这样教学:
师:可怜的幼龟被嘲鸫啄食,沙滩成了屠杀场。你对施恶的嘲鸫想说些什么呢?
生:嘲鸫,太可恶了,你不能这样对待幼龟!
师:是的,老师也有同感!但是,我们这样对待嘲鸫对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狼和鹿》这一段视频,也许你们也有新的认识。
……
课堂上通过有效拓展,让学生认识自然之道,对文本主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多的是正确的理念。
总而言之,存在就是道理。文本中作者设计配角,更多的是为主角服务的。引导学生深挖其教学价值,不仅有助于理解其主角形象,正确把握文本主题,而且还能演绎课堂的精彩。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课堂 配角 变化 特征 命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25
对于故事类文本来说,人物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把目光盯住主要人物,重点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却忽略文本中“配角”的作用。其实,文本中配角同样重要,深入研究、挖掘其教学价值更能彰显文本的主题。
一、紧扣配角变化,在理解中感悟
教学《桥》这篇课文,其中老支书是主要人物,也是教师深入剖析、仔细研读的重点;但是处于配角地位,普通群众典型代表的老支书的儿子,教师却往往理解不够,甚至只是把他作为烘托老支书形象的“反面”人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文本的误读。在文中,对老支书儿子的描写只有两处:
1.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2.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研读具体细节,发现对小伙子的动作描写,只有三个词语,分别是“瞪”“站”“推”,但就是这三个动词形象地概括出其内心的挣扎与变化。“瞪”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不太理解;而“站”则表明虽然不理解,但还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选择了顺从;而“推”固然有亲情因素,但是也表明了老支书的儿子这时已经醒悟,能够在灾难面前做出自己的牺牲。
面对灾难,出现慌乱,急于奔命,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最后顿悟,放下逃生,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这时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升华,同样也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教学《桥》这一课,在彰显老支书其人格魅力的同时,更要拓展其辐射影响。这里,教师完全可以抓住配角的具体变化,并深挖其变化前后,乃至推动变化的因素,在更深层次品析老支书的人格魅力。只有带着对“配角”的理解与尊重去解读,才能实现这一完美的感悟。
二、紧扣配角特征,在分析中提升
《慈母情深》这一课,除了主角——母亲外,还有一个配角,即母亲的同事。这一配角在文中特征明显,形象突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同样要紧扣其配角特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把握文本主题的同时生成课堂的精彩。
首先,抓住配角的态度。作为母亲的同事,在阻止母亲过程中,态度非常坚决,而且还喊了“两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作为一个旁观者,与自己根本没有关系,为啥要坚决阻止母亲,仅仅是体现粗鲁吗?
其次,抓住配角语言。作为配角,这个女子说话不多,但很有分量。在她的话语中,“闲书”一词是核心。试想:母亲为了生活疲于奔波,而“我”却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讨钱买“闲书”;如果当时“我”能够明白生活的艰辛,明白母亲的不易,那么“配角”的质问——“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也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三,抓住配角身份。作为母亲的同事,与母亲做着同样的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并想象:她的生活境遇究竟如何呢?作为母亲,她对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呢?作为母亲,她是不是就不爱孩子呢?这样层层引导,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帮助他们树立配角的正面形象。这样在配角的映衬下,母亲对子女的爱已经超越了其生活的拮据与工作艰辛,其母爱则显得更加深沉。
三、紧扣配角命运,在思辨中拓展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幼龟被嘲鸫等鸟类啄食的悲惨下场,表达“我们”做了错事的一种后悔的心理。教学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幼龟的感悟,但往往会忽视嘲鸫的境遇。这样,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阴影,甚至还让他们对嘲鸫这些鸟类产生厌恶之情。
自然之道,就是自然存在的规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法则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能有所偏激。对此笔者这样教学:
师:可怜的幼龟被嘲鸫啄食,沙滩成了屠杀场。你对施恶的嘲鸫想说些什么呢?
生:嘲鸫,太可恶了,你不能这样对待幼龟!
师:是的,老师也有同感!但是,我们这样对待嘲鸫对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狼和鹿》这一段视频,也许你们也有新的认识。
……
课堂上通过有效拓展,让学生认识自然之道,对文本主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多的是正确的理念。
总而言之,存在就是道理。文本中作者设计配角,更多的是为主角服务的。引导学生深挖其教学价值,不仅有助于理解其主角形象,正确把握文本主题,而且还能演绎课堂的精彩。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