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当前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生某种偏差或断裂,音乐存在的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音乐所体现的道德价值也或多或少的随之改变,所以理清音乐与道德的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被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实施,从这个角度再谈这个古老的话题便有了新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 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 音乐艺术道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此项工作中,音乐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道德对音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音乐本身必须道德,音乐需要道德——艺术道德,这些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音乐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早在我国西周的教育中就分乐德、乐舞和乐语三个方面,其中,乐德之教为“中、和、祗、庸、孝、友”六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是很古老的。中国传统对道德的理解,是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指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和善恶评价,甚至还用来泛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等。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对人们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而音乐恰好是能够对人的身心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如音乐能“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贝多芬语)以及“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柏拉图语)一样,在这种条件下采取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所以说,音乐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主要体现在:
1.音乐是最擅于抒发情感的、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艺术,所以音乐能更深入、更强烈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人们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气氛中,因联想而产生自我情感的起伏跌宕,并从中受到熏陶,使精神世界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因此,音乐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寻求心灵慰藉,满足审美需要,丰富精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音乐以审美价值为最根本的价值,它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包括道德价值在内的全部价值。也就是说,音乐不是靠外力强制实现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而是人们在主动的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去接受的。
3.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一首歌或一段旋律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便是这个结论的最好论证,所以说,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是长久的、难以磨灭的。
二、音乐与道德的联系
音乐本身体现出的内容包括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它还能够塑造人的品德:一方面,音乐可以把人们心中的理想与人类普遍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引导个体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音乐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使积极的性格与品德得以肯定与发展,而使消极的性格与品质得以否定与转变”。
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就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来论述音乐与道德是紧密相联的,如孔子的 “尽善矣,又尽美也”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以及荀子的“广教化,美风俗”和“感动人之善”的观点,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音乐教育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在《乐记》中,将这个问题阐述的更为具体,如 “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都比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
音乐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可以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进而培养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和谐的人格,有利于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因此音乐必须要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
我们都知道音乐不能够直接体现出某种道德内容,更不会具体地表达出某种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音乐是将这些道德内容融入到其内涵里,通过歌颂高尚的品德、称赞善良的品质,抒发美好的情感这样的形式,来正确引导听者的审美指向、思想指向及道德指向进而使听者弃恶扬善、近美远丑,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这一点在歌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这个角度上说,音乐就是在劝导人们“积德行善”,激发和培养听众热爱祖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达到一定的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任务。所以,不能把音乐课变成纯粹的道德教育课甚至是思想政治课。因为,音乐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是通过它寓教于乐的独特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对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因此,忽视音乐教育特点,违背音乐艺术规律,将音乐教育变成单纯的思想说教,均难以收到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
三、音乐自身必须道德,音乐需要艺术道德
音乐艺术道德是指“音乐从职人员在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下,在具体的音乐职业活动中具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原则和准则”。它在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来评价和约束音乐从职人员的行为,协调音乐从职者之间,音乐从职者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我国,音乐家们的音乐艺术道德规范在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进程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已经得以充分展现。这是中国音乐家在最广阔的艺术实践中所遵循和表现出来的艺术道德。它不是谁的说教,也不是谁制定的明文规定,更不是谁在一夜中的顿悟和理念。它是时代、社会以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需要,主要体现在:
(1)首先音乐创作者必须要有艺术道德的理念。
一件艺术作品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表现高尚的道德理念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就要求艺术作品本身是好的,这是问题的出发点。换句话说,音乐本身是否道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诚然,一件艺术品从创作、发表、演出到群众欣赏、接受以及最后能收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音乐本身必须进行道德建设,音乐的道德建设首先是创作者的道德建设,因此,艺术家们必须严肃对待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音乐创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不为商业目的所驱使,不失艺术家的艺术道德和艺术良心,坚守艺术的神圣和尊严,表达正确的人生观和精神理念。
古往今来,中外许多严肃的音乐家无一不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他们都能够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这些严肃的作品均发挥了巨大的、良好的社会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这些音乐家没有艺术道德的理念,就不会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这就导致他的作品不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个社会效果就包括一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说,要想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德之华”的作品,它的创作者必须具备“德之华”的品质。
(2)欣赏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艺术道德修养。
音乐艺术能否发挥良好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依赖于艺术品的好坏,这是基础。但最后决定问题的关键,却是听众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音乐审美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本身必须道德的同时也要相应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道德修养,因为欣赏者的欣赏能力是建立在一定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试想,如果欣赏者没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音乐审美水平,即使有道德素质高的音乐专业人才,有比较优秀的音乐作品,再好的作品和演奏也发挥不出它应有的道德教育的效果,更谈不上其他的社会功能,所以欣赏者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也在音乐的道德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水涨船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水平提高了,必然要求有更高水平的作品,这就必然会相应促进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水平的不断提高。
(3)音乐表演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道德修养即职业道德。
人在生产劳动中必然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章制度,按一定的准则处理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关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道德。而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依据各种职业的特点,所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音乐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因此表演者在社会音乐活动中是一种有职业的活动方式,所以从事音乐活动的人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观念、习惯和传统思想,并来评价和约束其行为,从而协调音乐从职者与社会及音乐从职者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是音乐表演者的职业道德。
音乐表演者只有在具备相应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才能全力地从事音乐艺术生产实践活动;才能以宽广的胸怀、惊人的毅力以及敏锐的艺术思维来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这样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音乐事业向前发展。可以这样说音乐职业道德是音乐表演者的立身之本,是他们的灵魂。
总之,音乐与道德的历史悠久,音乐需要道德,并能够在审美领域和情感范畴内显现出道德教育的巨大能量,但道德教育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道德对音乐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只有清楚的认识到音乐和道德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进而构建一个与社会主义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曲洪志.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王磊.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关键词]道德 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 音乐艺术道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此项工作中,音乐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道德对音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音乐本身必须道德,音乐需要道德——艺术道德,这些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音乐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早在我国西周的教育中就分乐德、乐舞和乐语三个方面,其中,乐德之教为“中、和、祗、庸、孝、友”六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是很古老的。中国传统对道德的理解,是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指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和善恶评价,甚至还用来泛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等。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对人们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而音乐恰好是能够对人的身心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如音乐能“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贝多芬语)以及“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柏拉图语)一样,在这种条件下采取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所以说,音乐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主要体现在:
1.音乐是最擅于抒发情感的、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艺术,所以音乐能更深入、更强烈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人们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气氛中,因联想而产生自我情感的起伏跌宕,并从中受到熏陶,使精神世界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因此,音乐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寻求心灵慰藉,满足审美需要,丰富精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音乐以审美价值为最根本的价值,它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包括道德价值在内的全部价值。也就是说,音乐不是靠外力强制实现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而是人们在主动的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去接受的。
3.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一首歌或一段旋律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便是这个结论的最好论证,所以说,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是长久的、难以磨灭的。
二、音乐与道德的联系
音乐本身体现出的内容包括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它还能够塑造人的品德:一方面,音乐可以把人们心中的理想与人类普遍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引导个体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音乐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使积极的性格与品德得以肯定与发展,而使消极的性格与品质得以否定与转变”。
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就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来论述音乐与道德是紧密相联的,如孔子的 “尽善矣,又尽美也”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以及荀子的“广教化,美风俗”和“感动人之善”的观点,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音乐教育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在《乐记》中,将这个问题阐述的更为具体,如 “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都比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
音乐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可以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进而培养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和谐的人格,有利于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因此音乐必须要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
我们都知道音乐不能够直接体现出某种道德内容,更不会具体地表达出某种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音乐是将这些道德内容融入到其内涵里,通过歌颂高尚的品德、称赞善良的品质,抒发美好的情感这样的形式,来正确引导听者的审美指向、思想指向及道德指向进而使听者弃恶扬善、近美远丑,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这一点在歌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这个角度上说,音乐就是在劝导人们“积德行善”,激发和培养听众热爱祖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达到一定的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任务。所以,不能把音乐课变成纯粹的道德教育课甚至是思想政治课。因为,音乐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是通过它寓教于乐的独特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对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因此,忽视音乐教育特点,违背音乐艺术规律,将音乐教育变成单纯的思想说教,均难以收到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
三、音乐自身必须道德,音乐需要艺术道德
音乐艺术道德是指“音乐从职人员在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下,在具体的音乐职业活动中具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原则和准则”。它在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来评价和约束音乐从职人员的行为,协调音乐从职者之间,音乐从职者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我国,音乐家们的音乐艺术道德规范在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进程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已经得以充分展现。这是中国音乐家在最广阔的艺术实践中所遵循和表现出来的艺术道德。它不是谁的说教,也不是谁制定的明文规定,更不是谁在一夜中的顿悟和理念。它是时代、社会以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需要,主要体现在:
(1)首先音乐创作者必须要有艺术道德的理念。
一件艺术作品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表现高尚的道德理念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就要求艺术作品本身是好的,这是问题的出发点。换句话说,音乐本身是否道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诚然,一件艺术品从创作、发表、演出到群众欣赏、接受以及最后能收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音乐本身必须进行道德建设,音乐的道德建设首先是创作者的道德建设,因此,艺术家们必须严肃对待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音乐创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不为商业目的所驱使,不失艺术家的艺术道德和艺术良心,坚守艺术的神圣和尊严,表达正确的人生观和精神理念。
古往今来,中外许多严肃的音乐家无一不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他们都能够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这些严肃的作品均发挥了巨大的、良好的社会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这些音乐家没有艺术道德的理念,就不会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这就导致他的作品不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个社会效果就包括一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说,要想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德之华”的作品,它的创作者必须具备“德之华”的品质。
(2)欣赏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艺术道德修养。
音乐艺术能否发挥良好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依赖于艺术品的好坏,这是基础。但最后决定问题的关键,却是听众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音乐审美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本身必须道德的同时也要相应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道德修养,因为欣赏者的欣赏能力是建立在一定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试想,如果欣赏者没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音乐审美水平,即使有道德素质高的音乐专业人才,有比较优秀的音乐作品,再好的作品和演奏也发挥不出它应有的道德教育的效果,更谈不上其他的社会功能,所以欣赏者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也在音乐的道德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水涨船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水平提高了,必然要求有更高水平的作品,这就必然会相应促进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水平的不断提高。
(3)音乐表演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道德修养即职业道德。
人在生产劳动中必然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章制度,按一定的准则处理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关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道德。而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依据各种职业的特点,所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音乐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因此表演者在社会音乐活动中是一种有职业的活动方式,所以从事音乐活动的人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观念、习惯和传统思想,并来评价和约束其行为,从而协调音乐从职者与社会及音乐从职者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是音乐表演者的职业道德。
音乐表演者只有在具备相应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才能全力地从事音乐艺术生产实践活动;才能以宽广的胸怀、惊人的毅力以及敏锐的艺术思维来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这样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音乐事业向前发展。可以这样说音乐职业道德是音乐表演者的立身之本,是他们的灵魂。
总之,音乐与道德的历史悠久,音乐需要道德,并能够在审美领域和情感范畴内显现出道德教育的巨大能量,但道德教育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道德对音乐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只有清楚的认识到音乐和道德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进而构建一个与社会主义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曲洪志.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王磊.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