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问题,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师生双向互动,借助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然而,现行高中历史课堂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或问题泛滥等现象,这不仅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还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1.提问过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许多问题,课上教师向学生频繁提问,过多的提问干扰和破坏了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学生记住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学习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2.提问脱离学生实际
教师提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与学极易出现分离。虽有提问而未精心设计、阶段不妥或方式不当,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回答不愿思考,问题太易学生则会因轻易回答懒于思考,提问达不到预期效果。
3.问题设计程式化
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程式化,不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活跃,其实学生被一个个问题“牵”着走,并未真正掌握求知的主动权,无法达到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4.问题缺乏目的性
教师表面性的提问,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或所提问题没有启发意义,可有可无。问题目的性不明,学生不知怎样思考及正确回答。
5.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
教师提问后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或者只有较少的思考时间。先叫学生,再提问题,会使学生因没有时间思考而回答不了问题,导致学生的紧张与焦虑,从而影响提问的效果。
6.提问面不广
在教学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关注优秀生的参与,而忽视学困生,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面不广,学困生没有机会回答问题,就对课堂教学活动失去兴趣和热情,最终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历史提问对策
1.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是非判断式的标准答案型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教师要善于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教材、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通过阅读、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解决超过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富于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的学习系统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在认知冲突中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质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并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式相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应注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方法,典型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质疑能力。
4.联系现实,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激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兴趣
(1)联系现实,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2)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联系语文、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能促使学生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加强古今中外相似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比较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古今中外相似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与分析历史材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明治维新时,可启发学生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相似与不同之,使学生理解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分析原因与给自己的历史启示。
6.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实效性
(1)提问要有思维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提问要有梯度,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要有梯度,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7.面向全体学生,讲就提问艺术
(1)给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回答问题,并从回答问题中获得进步,尤其要鼓励学困生,逐步培养回答问题的自信心。(2)先提问,后随机叫答,同时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多的专注于学习任务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效果。
8.进行假设性提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提问可以假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某些重大的历史事实进行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可启发学生:“假如历史可以假设,你可有何遐想呢?”以此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与探究。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探索丰富多样的课堂提问技巧,切实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以达成历史教学的多维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为大面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效松.《高中历史有效提问策略初探》[EB/OL].http://www.zxl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759.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2005,(11).
[3]朱汉国.《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徐向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教育学.2010,(06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问题,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师生双向互动,借助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然而,现行高中历史课堂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或问题泛滥等现象,这不仅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还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1.提问过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许多问题,课上教师向学生频繁提问,过多的提问干扰和破坏了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学生记住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学习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2.提问脱离学生实际
教师提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与学极易出现分离。虽有提问而未精心设计、阶段不妥或方式不当,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回答不愿思考,问题太易学生则会因轻易回答懒于思考,提问达不到预期效果。
3.问题设计程式化
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程式化,不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活跃,其实学生被一个个问题“牵”着走,并未真正掌握求知的主动权,无法达到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4.问题缺乏目的性
教师表面性的提问,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或所提问题没有启发意义,可有可无。问题目的性不明,学生不知怎样思考及正确回答。
5.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
教师提问后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或者只有较少的思考时间。先叫学生,再提问题,会使学生因没有时间思考而回答不了问题,导致学生的紧张与焦虑,从而影响提问的效果。
6.提问面不广
在教学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关注优秀生的参与,而忽视学困生,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面不广,学困生没有机会回答问题,就对课堂教学活动失去兴趣和热情,最终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历史提问对策
1.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是非判断式的标准答案型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教师要善于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教材、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通过阅读、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解决超过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富于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的学习系统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在认知冲突中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质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并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式相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应注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方法,典型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质疑能力。
4.联系现实,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激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兴趣
(1)联系现实,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2)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联系语文、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能促使学生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加强古今中外相似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比较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古今中外相似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与分析历史材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明治维新时,可启发学生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相似与不同之,使学生理解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分析原因与给自己的历史启示。
6.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实效性
(1)提问要有思维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提问要有梯度,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要有梯度,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7.面向全体学生,讲就提问艺术
(1)给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回答问题,并从回答问题中获得进步,尤其要鼓励学困生,逐步培养回答问题的自信心。(2)先提问,后随机叫答,同时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多的专注于学习任务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效果。
8.进行假设性提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提问可以假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某些重大的历史事实进行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可启发学生:“假如历史可以假设,你可有何遐想呢?”以此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与探究。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探索丰富多样的课堂提问技巧,切实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以达成历史教学的多维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为大面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效松.《高中历史有效提问策略初探》[EB/OL].http://www.zxl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759.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2005,(11).
[3]朱汉国.《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徐向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教育学.2010,(06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