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策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作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班级管理的制度与模式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往小学班级的管理往往从学校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班级管理的模式和制度,采取了一种单一的班主任主导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忽视了学生群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是一种不科学的管理方式,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的模式和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以人为本;策略
  班级管理理念是进行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对班级进行管理,是进行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班级管理的理念体现了班级管理的水平,为班级管理指明了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权威、盲目的班级管理模式,从管理的方式到管理的制度等全方位的角度实现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处处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要主体为学生和教师,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强化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就是要从学生与教师角度来分别对待。从学生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格、尊严等,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正确看待自身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对班级管理的目标与模式以及制度等进行变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教师角色
  (一) 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需要
  小学阶段覆盖了学生成长的启蒙、逆反与成长时期。处于不同的时期,他们的需求会有所不同,认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阶段性规律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比如在小学四年级以下的学生往往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老师的认可,与此同时他们也处于启蒙到逆反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他们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希望获得一些自我决策的机会,不再希望事事由父母和老师做主;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开始对自我形象更加关注。如果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不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就无法知道每个阶段的学生真正关注和需要的是什么,那么以人为本就无从谈起。因而作为班级管理者要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而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此时此刻的行为简单的归结为“好”或者是“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存在一般规律的,而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又是不同的,因而作为教师不能够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好学生”和“不好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与个人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要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爱和智慧来启迪孩子们的智慧,让他们自信快乐地成长。针对逆反时期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自由选择的机会和尝试,多给他们一些认可和鼓励;针对成长时期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生理和成长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自身成长规律;针对每个个体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多一点自信;最终实现每个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 明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理念中的角色意识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自身应该积极转变管理理念让自身的角色符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如果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那么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然后对班级管理的模式与制度进行创新,做好一个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让班级的管理切实做到一切的管理活动和制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为的是实现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还应当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体现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尊严,正视差异化的存在,根据学生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正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班级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与此同时这也是锻炼学生管理与团结协作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而可以通过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来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得到锻炼,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这种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
  無规矩不成方圆,要实现班级的管理,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并且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因而对于班级管理学生最具有发言权,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中来对于迫切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策略来实施。
  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宏图和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班级管理的具体实际,从实现学生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班级的管理制度。
  其次,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班级集体讨论、小组讨论或者是问卷调查等手段来广泛全面的争取每个班级主体的意见,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班级的管理制度,让制度真正体现学生的自我意愿,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第三,班级管理制度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学生由于在认识上所存在的局限性,制度要做到条条以人为本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老师要根据学生制定的制度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行决定。让所建立的每条制度都能够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实现维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良好秩序。   (二) 自我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
  班级的自我管理还必须要有管理的主体,这就涉及管理主体的组织建设。可以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班委会是管理班级的组织,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实施者。班委会成员的选举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然后实现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充当班级管理的顾问。班委会通过职责划分来对班级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班级的每一位成员对班委会成员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班委会要定期地进行改选,并且规定每位班委不得连任,进而让班级的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到班委成员,使得自身的管理能力得到锻炼。更进一步,班级管理活动是为了维持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秩序,同时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管理能力。为了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这种机会,可以建立班级管理的轮班制度,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来。并且在班级管理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分工,比如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等各种职位,让委员各司其职实现对班级的全面化管理,确保学习、生活的秩序,也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三、 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机制
  (一) 确立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发展的目标是班级管理的最终归宿,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对应着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模式。确立班级的目标和管理任务对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具有激励的作用。在确定班级发展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班级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班级发展的目标一定要契合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并且二者能够达到一致,学生的个人目标实现了那么班级的目标也就相应的实现了。这种目标形式的确定能够时刻给学生以激励,自觉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向班级发展的目标与个人发展的目标迈进。
  (二) 健全班级管理评价与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是班级管理活动与管理制度效果的体现者,对于改进班级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要组织班委定期举办班级管理的评价会议,并且要制定班级管理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的建立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而不是单纯的以学习成绩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评价标准。反馈也是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对于认识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改进和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和制度的重要手段。在班级管理评价会议上,每位学生都可以就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班干部以及老师反馈,并且在平时学生也可以直接向班委和老师进行反馈,畅通反馈的渠道,及时的发现班级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三) 建立长期监督机制
  制度与组织建立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管理活动的实践和制度的实施,如果实施存在问题那么再好的制度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监督组织的建设可以采取全班每位同学都作为监督成员来对班级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或者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或者由民主选举来确定班级管理活动监督成员。从监督成员的监督活动也就是该组织的运行机制来看,可以采取定期向班委或者是老师反馈班级管理活动实施情况的方式来进行。与此同时班级中的每位同学也都可以采用QQ、微信或者E-mail等多种渠道向老师反映班级管理活动和制度的实践与实施情况,来切实有效的监督班级管理活动的实施。
  四、 创新班级管理新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班级管理活动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手段来对班级进行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除了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如书面语言和讲话等进行传达管理制度和进行管理活动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在较为流行的各种社交软件比如微信、QQ或者是电子邮件来开展各项班级管理的活动。社交软件这种交际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来看,却是极大的将他们之间的交流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的例子,很多学生不敢面对面的和老师进行交流,但是却可以通过各种交际软件实现和教师无障碍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对于教师及时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自由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五、 加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制度,增加班级活动,教师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达到对自我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其中班级制度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起到提示、警示作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我是班级的主人,我需要管理好他人和自己,这样就能时刻提示自己做好表率作用,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中通过自我的管理和对他人的管理来不断磨炼学生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毅力,控制自我情绪,养成自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控制策略方面,可以由各科教师或者班主任和学生签订“课堂约定”,通过师生签订契约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课堂约定有多种形式,例如口号约定,老师喊“1-2-3”,学生答“坐端正”,老师喊“4-5-6”,学生答“闭嘴巴”。口号约定是通过有节奏的问答快速帮助教师恢复课堂纪律秩序。还有奖励约定、提醒约定等课堂约定方式。例如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时,要求学生在原位置上站立三分钟,然后坐下。又如针对学生发生较大的课堂问题行为时,要求学生写反思日记,要看到学生诚恳的认错态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行为契约,让学生和老师对课堂问题行为达成共识,通过签订契约,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在违纪时要做好接受惩罚的准备。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形成独立的性格,针对其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逐渐引导学生养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传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正确的态度,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同学和自我的行为,对于学生家庭关系的变化,需要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环境的改变,减轻和消除学生的抑郁、紧张、否定自我等不良情绪和心理。此外,教师应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通过生动的课堂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和学习,通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维护好课堂秩序,在课堂中要尊重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小学班级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张玉红.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孙煜峰.中小学班级管理应有的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王静.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张美娜.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卫晶,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小学。
其他文献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反之,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
一、科学评价、准确认定的意义rn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学校就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用统一命题考试的办法来认定学生学习
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使农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农与下中农对合作化非常支持,中农“随大流”,地富也被允许加入合作社.从农民参加合作社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的一种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过程动态化
物理难学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结果,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视教师为主导而不把
当学生对老师不尊敬甚至顶撞时,我们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面对新课改下活泼好动、坐不住的初中学生,怎样管教成了老师们的一大课题.本文试图从一次真实的案例中去探究学生不敬
本文以双数量否定供动可逆句为视点,考察由前加式否定载体“不能”和后补式否定载体“不了”所带采的一系列不对称现象;进而追踪不对称原因,展开对“不能V”句和“V不了”句否
公示语是能够快捷、明确传递信息的实用语言,一般都是简单朴实平白无华的使用,语言不堆砌,不张扬。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示语也具有了一定的文学色彩,字句工整,字词华美,通过我国特
游戏在使人放松,带给人欢乐的同时,也能带给人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坚强我们的信念,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人们具有成功人士的优秀品质;在人们和游戏的交互过程中,人们积极思考
在余华的小说中,“父亲”一直不停地变换着他的面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类型的转变以及作家思想意识的波动等诸多原因,“父亲”这个词所承载的意义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