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对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来说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我校在2010年参观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了教学改革,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三年的探索和思考中,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对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来说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的建立
每学期伊始着手建立小组,主要原则:优秀生和后进生、男生和女生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外同质。人数一般在4~6人左右,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讨论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对组内每一名学生都进行有效培训,培养发言的规范性。同时激发那些态度消极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基础薄弱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积极思考、敢想敢说的勇气。适时对小组进行调整,如学生性格有冲突的、回答问题过于集中于某个小组的等,都要进行合理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1.具有探索性、挑战性。
一般说来,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可让个人独立自学或全班自学;某些复杂的、综合性的、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靠个体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学生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如教学八上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设计的问题:a.你认为党的八大的决策正确吗?为什么没能坚持下去?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有哪些教训?这些问题都是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后,教师可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讨论争议,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统一和分裂的利弊,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讨论,初步理解了统一和分裂的利弊,理解了历史的多样性。
3.应对中考要求的一些开放性题目。
近年来许多中考题目都带有一些开放性,因此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适度安排帶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适应中考要求。如八上第一课《鸦片战争》,指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失败对中国的启示,这种题目有很多开放性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争鸣。
4.学生有话说的问题。
小组合作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可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需要,但可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相互倾诉的欲望。如八下第八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设置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几乎每一个学生对此问题都比较感兴趣,都愿意发表看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演员,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最好也参与小组讨论,这样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参与有利于提高小组讨论实效。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讨论问题往往找不到切入点。教师通过参与给予适当指导,能较快找到切入点,但指导不能太明显。其次,教师的参与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最后通过教师的参与,可以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教师在小结时进行适当更正。小组讨论后各个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应做适当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引申到教材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本节课的亮点。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综合各组同学的意见进行讲解。告诉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有历史唯物史观,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不能以偏概全,要看他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
四、评价对小组的激励作用
对小组和学生个人的评价应具有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评价: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组际互评、课堂展示回答时的评价。对组的评价应关注过程性评价,同时遵循一定的规则。对于个人的评价,应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的。当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首先要反馈小组合作结果,组织全班性交流,扩大小组合作效益。组织交流时,一般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存在典型问题或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汇报。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反思
1.不是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每个问题都要合作。
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只有有必要了才去合作,适宜讲授的完全可以讲授,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及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呈现出问题浅显化和课堂自由化倾向。
在设计小组合作问题时,由于教师时间、能力等众多原因的限制,问题可能会泛化,缺乏深度,也就是讨论价值不高,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会出现课堂自由化,小组合作学习对课堂管理提出挑战,我们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因此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善于管理课堂,收放自如。
经过三年的磨砺,我校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体作用明显,学生成绩提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初级中学来说,它给学生表现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他人面前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营造交流、沟通、对话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教师教学。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我校在2010年参观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了教学改革,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三年的探索和思考中,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对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来说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的建立
每学期伊始着手建立小组,主要原则:优秀生和后进生、男生和女生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外同质。人数一般在4~6人左右,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讨论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对组内每一名学生都进行有效培训,培养发言的规范性。同时激发那些态度消极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基础薄弱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积极思考、敢想敢说的勇气。适时对小组进行调整,如学生性格有冲突的、回答问题过于集中于某个小组的等,都要进行合理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1.具有探索性、挑战性。
一般说来,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可让个人独立自学或全班自学;某些复杂的、综合性的、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靠个体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学生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如教学八上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设计的问题:a.你认为党的八大的决策正确吗?为什么没能坚持下去?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有哪些教训?这些问题都是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后,教师可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讨论争议,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统一和分裂的利弊,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讨论,初步理解了统一和分裂的利弊,理解了历史的多样性。
3.应对中考要求的一些开放性题目。
近年来许多中考题目都带有一些开放性,因此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适度安排帶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适应中考要求。如八上第一课《鸦片战争》,指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失败对中国的启示,这种题目有很多开放性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争鸣。
4.学生有话说的问题。
小组合作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可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需要,但可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相互倾诉的欲望。如八下第八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设置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几乎每一个学生对此问题都比较感兴趣,都愿意发表看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演员,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最好也参与小组讨论,这样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参与有利于提高小组讨论实效。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讨论问题往往找不到切入点。教师通过参与给予适当指导,能较快找到切入点,但指导不能太明显。其次,教师的参与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最后通过教师的参与,可以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教师在小结时进行适当更正。小组讨论后各个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应做适当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引申到教材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本节课的亮点。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综合各组同学的意见进行讲解。告诉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有历史唯物史观,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不能以偏概全,要看他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
四、评价对小组的激励作用
对小组和学生个人的评价应具有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评价: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组际互评、课堂展示回答时的评价。对组的评价应关注过程性评价,同时遵循一定的规则。对于个人的评价,应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的。当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首先要反馈小组合作结果,组织全班性交流,扩大小组合作效益。组织交流时,一般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存在典型问题或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汇报。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反思
1.不是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每个问题都要合作。
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只有有必要了才去合作,适宜讲授的完全可以讲授,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及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呈现出问题浅显化和课堂自由化倾向。
在设计小组合作问题时,由于教师时间、能力等众多原因的限制,问题可能会泛化,缺乏深度,也就是讨论价值不高,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会出现课堂自由化,小组合作学习对课堂管理提出挑战,我们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因此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善于管理课堂,收放自如。
经过三年的磨砺,我校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体作用明显,学生成绩提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初级中学来说,它给学生表现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他人面前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营造交流、沟通、对话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教师教学。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