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学生各自的基础知识和接受知识能力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和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和快乐,发现学生的成功,并及时给以鼓励,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学习体验成功快乐
1、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1/4、9/25、17/40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谷“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l/7的分子同样是l,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l’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I“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4、在联系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橫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上半径都相等”。……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5、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创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动作开始的,倘若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创新的火花将无法点燃。小学数学学习最好是让学生以物质材料为中介,通过手的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可以感受的呈现形式,并借助语言的调节,内化成自己的心智活动,形成数学知识。“空间与图形”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耐周围的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对“认识物体和图形”(人教版一年级上)的教学,我们在学生初步感知“面在体上”后,为学生设计了这样既富有童趣又具有挑战性活动:“这些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家安在哪里,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各种形体的积木),想办法把他们的家搬出来,住到纸上吗?”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搬家”的方法。结果有的学生把积木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积木周围画一圈;有的学生把积木粘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学生用纸包在积木的周围,用手使劲折;还有的学生把积木放在纸下用铅笔描。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办法在纸上创造出了各种已学到的平面图形。尽管学生操作不够规范,但通过动手动脑,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潜意识地学会了创造。
6.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学习体验成功快乐
1、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1/4、9/25、17/40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谷“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l/7的分子同样是l,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l’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I“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4、在联系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橫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上半径都相等”。……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5、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创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动作开始的,倘若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创新的火花将无法点燃。小学数学学习最好是让学生以物质材料为中介,通过手的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可以感受的呈现形式,并借助语言的调节,内化成自己的心智活动,形成数学知识。“空间与图形”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耐周围的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对“认识物体和图形”(人教版一年级上)的教学,我们在学生初步感知“面在体上”后,为学生设计了这样既富有童趣又具有挑战性活动:“这些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家安在哪里,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各种形体的积木),想办法把他们的家搬出来,住到纸上吗?”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搬家”的方法。结果有的学生把积木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积木周围画一圈;有的学生把积木粘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学生用纸包在积木的周围,用手使劲折;还有的学生把积木放在纸下用铅笔描。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办法在纸上创造出了各种已学到的平面图形。尽管学生操作不够规范,但通过动手动脑,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潜意识地学会了创造。
6.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