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一门艺术,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作品均属艺术范畴。在语文课堂中,若使学生心灵受到艺术美的熏陶,思想受到艺术美的启迪,思维受到艺术美的引导,我认为,“情境教学”必不可少。
所谓“情境”,即情感意境。不管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都有其写作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作家在表述中也必然渗透着这些情境。课堂教学中若能运用情境教学去引导、去诠释、去挖掘,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力、欣赏力、思维联想及创造力,甚至德育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
首先,应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它提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精心设计的、有情境的导语,可以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尔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发生了兴趣,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学习效率必然显著,新课的导入更为重要。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可采取引古诗、讲故事、设悬念,多媒体展示画面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出现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
例如,我在讲鲁迅的《风筝》时,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群孩子在田野里放风筝的画面,同时配以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这时引导学生:“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欢乐的童年。大家说,你们爱放风筝吗?家长支持吗?鲁迅小时候作为兄长,就不允许小弟做这项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风筝》。”这样,借用多媒体导入,融形、声、情、景于一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有情境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又如,在讲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为渲染课堂文学氛围,我采用吟诵古诗的方式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我国古代失败的英雄项羽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篇礼赞当代英国几位失败英雄的文章,让我们一同走入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起去感受英雄的伟大品质和人格魅力。”由于诗句简单,学生们都饶有兴趣地高声吟诵起来,认识到古今中外都有失败的英雄,同时也对即将学习的文章有了一个感性认识,那就是“从失败中见人格、见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情境教学。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段、重点语句,在作重点赏析的同时,运用情境教学,不但能使问题深入浅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同类联想和相关联想,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要做到有情境,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构造情境,也可用诗情画意的图画配合语言,可以调动多媒体的声、色、形,更可以让学生创编课本剧当堂表演,学生本身就是入情入境的一景。
我在讲《奔落的雪原》时,听了学生的美词佳句欣赏后,我也积极参与其中,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学生们共享,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老师最喜欢的句子是‘啊,奔跑而又崩落了,崩落了还继续奔跑着的雪原’这句话,我联想到了我们国画中的大写意:泼墨不多,凝练传神;联想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联想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你联想到了什么?请放飞你的想象(这时多媒体再播放‘尼亚加拉大瀑布’壮观奔腾的画面创设氛围,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联想到了黄河、有的联想到了长江、有的联想到了草原,并能够用诗句表达出来。所以,这个情境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第三,总结全文时,用带有情境的语言或展示有情境的画面,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上的认识,或深化主题、或进行品德教育,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双方均能轻松地结束教与学。
总之,情境教学应贯彻语文课堂的始终。只有如此,语文课才能做到多姿多彩;才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植下热爱祖国语言、学好祖国语言的种子。
文学是一门艺术,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作品均属艺术范畴。在语文课堂中,若使学生心灵受到艺术美的熏陶,思想受到艺术美的启迪,思维受到艺术美的引导,我认为,“情境教学”必不可少。
所谓“情境”,即情感意境。不管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都有其写作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作家在表述中也必然渗透着这些情境。课堂教学中若能运用情境教学去引导、去诠释、去挖掘,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力、欣赏力、思维联想及创造力,甚至德育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
首先,应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它提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精心设计的、有情境的导语,可以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尔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发生了兴趣,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学习效率必然显著,新课的导入更为重要。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可采取引古诗、讲故事、设悬念,多媒体展示画面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出现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
例如,我在讲鲁迅的《风筝》时,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群孩子在田野里放风筝的画面,同时配以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这时引导学生:“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欢乐的童年。大家说,你们爱放风筝吗?家长支持吗?鲁迅小时候作为兄长,就不允许小弟做这项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风筝》。”这样,借用多媒体导入,融形、声、情、景于一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有情境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又如,在讲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为渲染课堂文学氛围,我采用吟诵古诗的方式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我国古代失败的英雄项羽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篇礼赞当代英国几位失败英雄的文章,让我们一同走入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起去感受英雄的伟大品质和人格魅力。”由于诗句简单,学生们都饶有兴趣地高声吟诵起来,认识到古今中外都有失败的英雄,同时也对即将学习的文章有了一个感性认识,那就是“从失败中见人格、见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情境教学。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段、重点语句,在作重点赏析的同时,运用情境教学,不但能使问题深入浅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同类联想和相关联想,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要做到有情境,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构造情境,也可用诗情画意的图画配合语言,可以调动多媒体的声、色、形,更可以让学生创编课本剧当堂表演,学生本身就是入情入境的一景。
我在讲《奔落的雪原》时,听了学生的美词佳句欣赏后,我也积极参与其中,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学生们共享,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老师最喜欢的句子是‘啊,奔跑而又崩落了,崩落了还继续奔跑着的雪原’这句话,我联想到了我们国画中的大写意:泼墨不多,凝练传神;联想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联想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你联想到了什么?请放飞你的想象(这时多媒体再播放‘尼亚加拉大瀑布’壮观奔腾的画面创设氛围,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联想到了黄河、有的联想到了长江、有的联想到了草原,并能够用诗句表达出来。所以,这个情境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第三,总结全文时,用带有情境的语言或展示有情境的画面,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上的认识,或深化主题、或进行品德教育,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双方均能轻松地结束教与学。
总之,情境教学应贯彻语文课堂的始终。只有如此,语文课才能做到多姿多彩;才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植下热爱祖国语言、学好祖国语言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