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打造理想阅读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新教育”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再度成为一个响亮的字眼时,“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众人皆知的三大关键词之一,而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之一就是构筑理想课堂。笔者认为理想课堂在给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更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使学生具有质疑、批判、求索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才能捕捉到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也才是真正高效的、理想的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只能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于是学生渐渐失去了质疑能力,失去了创新精神,失去了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这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教会学生学会质疑,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活其内在的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由课题设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课题着手设疑,不仅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寻找问题答案的兴趣,往往还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学《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时,可引导学生们去发问:“孩子们是谁?要给孩子们什么?为什么要给?”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读文章,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由此,也就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而且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引导学生读文章生疑
  有时文章较长,让学生去质疑,学生往往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方向。
  1.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生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给我的孩子们》一课,学生读到第一节时就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憧憬孩子们的生活?”“作者为何而悲哀?”这些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教师就可围绕着两个问题去展开教学,学生只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了,也就可以大体把握整篇文章了。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生疑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得精彩的语句,并引导其从中加以质疑。如《画山绣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这句可引导学生多处设疑,如:“句中为何不按正常语序说,而要把‘只有桂林山水’安排在句末?”“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泛滥’一词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合适吗?”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一一解答这些疑问。其实类似的质疑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培养了学生斟字酌句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上生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作。引导学生从写作技巧上质疑,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如,卢纶的《塞下曲》一诗,学生初歩感知全诗后,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到底将士们骑上轻骑追到单于没?”这一问题刚提出,就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但就是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个看似简单甚至荒谬的问题,我们老师却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转入对本诗中写作技巧的教学:诗歌中作者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而是通过“大雪满弓刀”来烘托将士们跃跃欲追的场景,引起读者的联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写作技巧处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带领学生通过研读文章去释疑,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通过探究,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提高了写作水平。
  4.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生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其实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引导学生在文中这些看似矛盾处质疑,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质疑:“‘似乎’表示不确定,而‘确凿’又表示确定,这两个词用在一起岂不是矛盾了吗?”又如,《孔乙己》一文中,文末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也可引导学生去质疑:“‘大约’和‘的确’用在这里矛盾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再通过师生读、思、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而且似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思索着,最后给了这样几句批语:作文内容无可挑剔,唯一的缺点就是抄写不够工整。你不是笨学生而是懒学生,过去你也有过成功的辉煌啊!能不能东山再起,重塑自己的形象,挖掘自己的潜能呢?老师期待着你重振旗鼓。此次作文后,每次习作这位学生都会认认真真地写,总成绩也有了提高。
  在这个提倡素质教育、张扬个性的时代,鼓励赏析确实要比批评实用得多,教育的艺术归根到底是鼓励的艺术。
  (二)作文批语独特、幽默、灵活
  作文批语独特、幽默、灵活既体现教师的素养,也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班学生习作《我家真“美味”》,我给的批语是:在你的引领下,老师走进了一个“美味”的家。在家里,我尝到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体验到了家的味道——温馨和睦,你的家实在太迷人了!
  在作文批语中,教师是用心和学生交谈,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与学生心灵撞击出火花,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班里一个学生写作文总是字数离要求相差甚远,于是我给了这样的批语: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你在作文上那么节俭,连纸张都节约了,难道你在追求勤俭节约的美德吗?而班里一部分学生作文时错别字较多,我则说:作文写得很棒,就是错别字太捣蛋,扰得大家不得安宁,不能发挥作用,快把捣蛋鬼揪出来,把他们改造好,再让他们回到文章中去。就这样,独特、幽默、灵活的作文批语沟通了师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提高。   (三)作文批语评文评人相结合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我们平时也经常说“文如其人”,“读文知人”。学生的作文背后常常渗透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位学生写称赞他大哥聪明能干的文章,写的是一次跟大哥一起到集市买东西,大哥耍花招骗人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内容,如果只评文而忽略了评人,学生就很容易对“什么是聪明能干”产生曲解,这对他的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评文”与“评人”双管齐下,作文批语才会全面。思来想去,我给了这样的评语:你的文章从写法上算得上一篇上乘之作,但反映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什么是聪明能干?在批语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感情化的评语就像一座桥梁,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作文中的弱点,还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作文批语,注重挖掘潜在魅力
  富有灵气的批语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最终赢得收获。作文批语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只要肯花费心思,情洒其中,就会开发出无限风光。因此,写好作文批语是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在写作文批语时,应注重挖掘作文的潜在魅力。
  (一)雨露般的批语——鼓舞性的作用
  以《秋天》为题让学生作文,班里一位学生不认真写,字迹潦草、凌乱。但我还是坚持认真批阅了,在批改中我发现文章内容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文章中有些写景的词语,如“玉露生寒”、“桂子飘香”等很妙。于是我就在这些好的词语下面画上波浪线,最后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这些词语,说明你有写作天赋,只要你认真、努力,我相信,你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学生深受感动,课后亲自找到我说:“老师!我的作文,以前的老师从未夸奖过我,您给了我信心,我一定努力写好作文。”如今,这位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一席富于鼓励的批语,如同滴滴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既叩响学生的心智大门,也激起他们创作的火花。
  (二)花瓣似的批语——增添文章魅力
  学生的文章甭管怎样,它都包含着学生辛勤的汗水,都反映着学生对生活的一些体验,流露着对事物的认识、思考。因此,对作文中的句子,我从不轻易割舍,只在极要紧处予以补正润色。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作文的差距、魅力,又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到好处的批语,就如同绚丽的花瓣,不但升华了学生的文章,而且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到自己文章的魅力,进而把文章写作提高到新的境界。
  (三)航标灯似的批语——指引性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可以使其准确把握行文规则、技巧。学生在围绕“逆反心理”进行论证、分析时,有的学生把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都视为他们具有“逆反心理”的结果。很明显,这位学生把“逆向思维”当成了“逆反心理”,于是我在他的作文中写道:作文不囿于成见是件好事,但不能混淆概念,概念弄不清楚,由概念推出的结论自然就错误了。学生看了之后,并没有表露不满,反而以后写文章更认真了。正确的点拨就是爽心的话语,它不但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同时它也指引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执著地走下去。
  总之,作文批语应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作文。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对学生作文进行恰当的批语,学生在读批语时一定能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陈独秀在1915年提出来的,当时只是五四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口号,不能代表整个五四运动的精神。五四精神应该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现如今,北京街头小巷及媒体有关别墅的信息炒得相当引人注目。 在北京至昌平、顺义、通县、大兴等地的城市干道两侧,到处可见已初具规模或正在建设的高档别墅区,在市区和各卫
中小企业集群很多都是自发形成的,但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中可以发挥较大作用。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劣势与风险,因此,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中所处的位置,从农业、农村、农民本身探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路
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比较特殊的基础学科,就整个教学环节来讲,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机房里进行的,学生学习时,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掌握相关知识。下面就FrontPage中超链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经商,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交流,这给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根据这样的发展形势,我校也开设了对外汉语课程,我校对于留学生的教学,目前主要采取小班化教学、集中授课的模式。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发现,虽然自己拥有资格证书,但在
多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是常见的英语语言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象似性理论中的距离象似性原则对形容词修饰名词的顺序进行认知阐释,将形容词修饰名词的顺序分为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比对应的常规实验少90%以上。微型化学实验省时省钱、安全、现象明显、效果好、少污染、易开展、易做到人手一套仪器等特点使其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微型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微型实验与投影教学相结合在推行微型化学的今天,也不可避免地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如何使化学实验微型化,且使其具有更清晰的实验现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人类沟通交流的活动,而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实现教学沟通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它不应是静态的、单纯追求唯一教学目标的单向传授过程,而应是一个通过有效沟通,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掘解决途径,达到知识内在生成的动态过程。由有效沟通达到知识生成,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要使它在实践中摆脱形式主义,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沟通策略。  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