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化”“方法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树立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意识,课堂上只是将教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优化阅读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生本教学 阅读优化 途径方法
反思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阅读教学“模式化”“方法化”。教师依次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备课时早已预设答案,答案与问题环环相扣,可谓是行云流水,密不透风,而这恰恰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路,回避了学生真正的疑问,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铁桶阵。在一次次的发问、一次次的回答和一次次的纠正中,慢慢丧失学生的个性化,成为教育的模板。在教学中不自觉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人的心灵框架化。殊不知,学生只有处在真正的个性思维解放状态,他的学习内在驱动力才能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他的课堂收获才是真正的春暖花开。也就是说,教师要从灌输走向引导激发,将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发挥出来。这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才能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趣味盎然。
一、尊重自主选择,调控阅读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才可能是个性化、自主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教师应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通过自主选择带来主动学习。在选择中,让他们自主规划学习目标,有效取舍学习内容,主动组合学习方式,有机调控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负相应的责任。
1.自主取舍学习内容,调控阅读教学机制
选择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生生不息的行为表现,人在选择中创造文明,在选择中体现个性,在选择中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知识相异,兴趣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点也不同。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十分有利。
同样,阅读也离不开选择。任何一篇读物所提供的信息,都有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之分。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思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阅读语言文字材料。要设计多样、灵活、高效的教学思路,吸引更多的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阅读中,要力求在更多的环节上使教师的“指令性”变为学生的“选择性”,探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机制。如学习目标的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在总目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子目标,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阅读重点的选择,可引导学生选择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重要信息;阅读方式的选择,可引导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读法中选择,也可在自己常用的读法中选择,还可在读的实践中探索;阅读情感的选择,可引导学生自主挑选自己喜爱的句、段、情节去品读、交流。这样,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愿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自由愉悦的阅读。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郑振铎写的《猫》,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有十几个同学不约而同的提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于是,老师抓住这一“兴趣点”,以“养过猫,养过几只猫?这几只猫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为教学思路,重点让学生分析第三只冤死的猫,抓住“蜷伏”、“烧焦”、“凝望”、“悲楚地叫”、“死在邻居家的屋瓦上”等词句进行品析,于是自然地领悟到作者“这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的愧叹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自省,也参悟了作者为人生、为人性回归的文学理想。可见,要改善阅读教学状态,就意味着要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以“兴趣活动”为中心,原来理解不了的,通过阅读,理解到了;原来感受不到的,通过阅读,感受到了;原来欣赏不着的,通过阅读,欣赏到了。这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是有独立性的人,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有的学生是直接听教师讲授学习效果较好,单独学习效果较差;而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为此,我们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独立性强的学生来说,通常采用自学效果较好;而依存性强的学生只有在参考比较丰富的时候,自学效果才好。例如杜牧的《山行》是一首七绝,诗人以饱满的热情,勾勒了一幅优美的乡间秋景图。我让学生自己动脑筋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品味。有的学生借鉴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先组合不同的画面镜头,满含感情地描述这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感受到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喜欢绘画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勾勒起来;有的学生则干脆借用歌曲的曲调,把诗句作为歌词,自编自唱;也有些学生则排练起情景剧……变此景此情为我景我情。这种自主选择、优势互补的个性化阅读,学生能全方位、立体化地解读古诗,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3.自主选择练习内容,大胆突破传统做法
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明显层次性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这种突破传统的一刀切式布置作业的做法,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成功,这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例如《散步》的对话环节结束后,我充满深情地启发同学,在现实生活中,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地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选择写个片段,抒写最为感动的一瞬。学完经典小说《故乡》,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点评杨二嫂、闰土、迅哥儿和宏儿等人物形象。在作业方面,留给学生设计性的、探究性的和创意性的作业,能促进阅读个性的形成。又如教学《孔乙已》以后,我设计了“孔乙已离开酒店之后”的续写,“丁举人的毒招”的扩写等。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之后,设计“菲利普巧遇百万富翁于勒”、“于勒上门之后”等练习。这种结合文本内容,留给读者不确定性的空白设计的练习,让学生用联想去填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体现个性化阅读的精神。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创新,学生就能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读书,就能在不断探索、实践和超越中修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关注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对话
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例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多角度的去读解文本。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并说出欣赏的理由。许多学生都较容易联系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在主题的理解方面,一群斑羚在被逼至绝境,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竟然“以老救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从容走向死亡,心甘情愿的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课文中领悟得到,并且受到这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震撼。但在讨论、交流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另类”的声音: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课文太虚假了,如果猎人真被感动的话,应该是后退而远离这群斑羚,让它们活下来,而不是猫哭老鼠。有的学生甚至还拿《泰坦尼克》这部电影来比,认为同样表现了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但“泰坦尼克号”事件是一件历史上真实的故事,那是一场灾难,当船撞上冰山时,一部分人的死亡已经无法避免,所以男人全体决定让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而课文中的斑羚群遭遇的是一次人为的悲剧,只要猎人和猎狗撤退,停止捕猎,斑羚就能全部存活。可作者为了表现崇高的中心思想,虚构了这样一件令人震撼的“辉煌”事件。这些学生的发言,犹如一块石头扔进一潭池水,激起了层层涟漪,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众说纷纭。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正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伤心崖上的一幕提醒人类不要做自然的侵略者、屠杀者。如果说“非典”是形象的告诫人类不应为私欲而捕杀动物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角度启发人类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此时,教师“导”的作用就应该充分体现出来,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一来,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唤醒学生的怜悯之心,激活他们的同情之心,升华他们的友爱之心,滋润他们的善良之心。
可见,能否得出有创意的阅读见解,与其面对文本时思想解放的程度、精神的自由度密切相关。如果脑海里充斥着现成的结论,阅读的过程就成了印证别人的见解的过程,思维就会被定势所束缚,阅读也就失去了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兴致去积极参与,而不会感受到强迫接受唯一答案的压抑与被动。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由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各种不同的观点相碰撞、融合,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使师生共欢愉、同忧伤,改变了那种“老师动情学生木然”的独白式教学状态,在相互对话中,获得了更深切的阅读体验。
三、有效实施引导,开拓深度广度
当然,发展学生个性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教师的课堂组织、调控和指导阅读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应该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挖掘阅读的深度拓展阅读的广度。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讲到杜小康在暴风雨中驱散恐慌和孤独时,师生们发现杜小康的感官也得到复苏:天空格外湛蓝,月亮格外明亮,触觉、嗅觉、味觉都得到恢复;而先前在恐慌和孤独的笼罩下,杜小康感官麻木,对芦荡田园牧歌式的美景是视而不见的。在讲到杜小康的味觉复苏时,对“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时嚼着”一句中的“嚼”字特别深究了一下:原著是“甜津津地嚼着”,编入教材时作者删去了“甜津津”这个修饰语,其用意是“甜津津地嚼着”只单纯地写出芦苇根的味道,而一个“嚼”字意蕴更深广,它把杜小康在这段孤独之旅中所遭遇甜酸苦辣人生百味都隐含其中。而师生的咬文嚼字,加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如果没有建立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没有对原著的深入了解,是无法达到这个程度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学生自主阅读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当学生各抒已见时,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评价;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我们应该巧妙点拨,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具有批判性、独立性和超前性的学习思维。这样的课才是深刻而有价值的。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指出:“阅读不仅仅是手段,是技能,它还是生活,是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展开。”阅读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他们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观照,还是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的一次洗礼,更是他们对人的发展和成长的实现。因此,阅读教学中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学习思维出发,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提升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服务。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将情感价值教学目标设定为激发学生对祖国、故乡的热爱,体会人类对于土地的特殊情感。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了朗读法,即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于祖国、故乡的热爱以及痛失国土的悲愤,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直接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学生虽然也会接受,但是对于侵略者的“恨”,会凌驾于对于祖国的“热爱”之上。所以,我采取从激发学生的“爱”入手,先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生活中体会人类“故土难离”的情感,从而引领学生了解故乡,激发学生对于故乡的热爱。当学生对故乡的特产、风俗、悠久的历史津津乐道,自豪感油然而生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美丽的故乡遭到敌人铁蹄的践踏,当你的亲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而你又不得不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流亡在外时,你会怎样?”并辅之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相关历史照片,学生情感体验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就这样,学生在“由爱生恨,由恨而爱”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如果教师能用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改革,用一种新的阅读理念来组织阅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质疑问难。那么,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不再死气沉沉、老气横秋,它必将会变成学生言语真实表达的场所,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将在这里得到尽情放飞。
【参考文献】
[1] 戴余金. 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 陈隆升. 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 李奕银. 以生本教育激活学生阅读内驱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3 (21).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临海市沿江镇中学)
【关键词】生本教学 阅读优化 途径方法
反思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阅读教学“模式化”“方法化”。教师依次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备课时早已预设答案,答案与问题环环相扣,可谓是行云流水,密不透风,而这恰恰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路,回避了学生真正的疑问,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铁桶阵。在一次次的发问、一次次的回答和一次次的纠正中,慢慢丧失学生的个性化,成为教育的模板。在教学中不自觉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人的心灵框架化。殊不知,学生只有处在真正的个性思维解放状态,他的学习内在驱动力才能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他的课堂收获才是真正的春暖花开。也就是说,教师要从灌输走向引导激发,将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发挥出来。这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才能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趣味盎然。
一、尊重自主选择,调控阅读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才可能是个性化、自主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教师应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通过自主选择带来主动学习。在选择中,让他们自主规划学习目标,有效取舍学习内容,主动组合学习方式,有机调控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负相应的责任。
1.自主取舍学习内容,调控阅读教学机制
选择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生生不息的行为表现,人在选择中创造文明,在选择中体现个性,在选择中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知识相异,兴趣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点也不同。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十分有利。
同样,阅读也离不开选择。任何一篇读物所提供的信息,都有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之分。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思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阅读语言文字材料。要设计多样、灵活、高效的教学思路,吸引更多的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阅读中,要力求在更多的环节上使教师的“指令性”变为学生的“选择性”,探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机制。如学习目标的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在总目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子目标,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阅读重点的选择,可引导学生选择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重要信息;阅读方式的选择,可引导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读法中选择,也可在自己常用的读法中选择,还可在读的实践中探索;阅读情感的选择,可引导学生自主挑选自己喜爱的句、段、情节去品读、交流。这样,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愿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自由愉悦的阅读。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郑振铎写的《猫》,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有十几个同学不约而同的提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于是,老师抓住这一“兴趣点”,以“养过猫,养过几只猫?这几只猫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为教学思路,重点让学生分析第三只冤死的猫,抓住“蜷伏”、“烧焦”、“凝望”、“悲楚地叫”、“死在邻居家的屋瓦上”等词句进行品析,于是自然地领悟到作者“这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的愧叹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自省,也参悟了作者为人生、为人性回归的文学理想。可见,要改善阅读教学状态,就意味着要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以“兴趣活动”为中心,原来理解不了的,通过阅读,理解到了;原来感受不到的,通过阅读,感受到了;原来欣赏不着的,通过阅读,欣赏到了。这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是有独立性的人,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有的学生是直接听教师讲授学习效果较好,单独学习效果较差;而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为此,我们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独立性强的学生来说,通常采用自学效果较好;而依存性强的学生只有在参考比较丰富的时候,自学效果才好。例如杜牧的《山行》是一首七绝,诗人以饱满的热情,勾勒了一幅优美的乡间秋景图。我让学生自己动脑筋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品味。有的学生借鉴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先组合不同的画面镜头,满含感情地描述这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感受到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喜欢绘画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勾勒起来;有的学生则干脆借用歌曲的曲调,把诗句作为歌词,自编自唱;也有些学生则排练起情景剧……变此景此情为我景我情。这种自主选择、优势互补的个性化阅读,学生能全方位、立体化地解读古诗,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3.自主选择练习内容,大胆突破传统做法
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明显层次性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这种突破传统的一刀切式布置作业的做法,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成功,这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例如《散步》的对话环节结束后,我充满深情地启发同学,在现实生活中,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地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选择写个片段,抒写最为感动的一瞬。学完经典小说《故乡》,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点评杨二嫂、闰土、迅哥儿和宏儿等人物形象。在作业方面,留给学生设计性的、探究性的和创意性的作业,能促进阅读个性的形成。又如教学《孔乙已》以后,我设计了“孔乙已离开酒店之后”的续写,“丁举人的毒招”的扩写等。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之后,设计“菲利普巧遇百万富翁于勒”、“于勒上门之后”等练习。这种结合文本内容,留给读者不确定性的空白设计的练习,让学生用联想去填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体现个性化阅读的精神。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创新,学生就能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读书,就能在不断探索、实践和超越中修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关注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对话
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例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多角度的去读解文本。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并说出欣赏的理由。许多学生都较容易联系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在主题的理解方面,一群斑羚在被逼至绝境,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竟然“以老救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从容走向死亡,心甘情愿的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课文中领悟得到,并且受到这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震撼。但在讨论、交流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另类”的声音: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课文太虚假了,如果猎人真被感动的话,应该是后退而远离这群斑羚,让它们活下来,而不是猫哭老鼠。有的学生甚至还拿《泰坦尼克》这部电影来比,认为同样表现了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但“泰坦尼克号”事件是一件历史上真实的故事,那是一场灾难,当船撞上冰山时,一部分人的死亡已经无法避免,所以男人全体决定让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而课文中的斑羚群遭遇的是一次人为的悲剧,只要猎人和猎狗撤退,停止捕猎,斑羚就能全部存活。可作者为了表现崇高的中心思想,虚构了这样一件令人震撼的“辉煌”事件。这些学生的发言,犹如一块石头扔进一潭池水,激起了层层涟漪,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众说纷纭。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正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伤心崖上的一幕提醒人类不要做自然的侵略者、屠杀者。如果说“非典”是形象的告诫人类不应为私欲而捕杀动物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角度启发人类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此时,教师“导”的作用就应该充分体现出来,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一来,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唤醒学生的怜悯之心,激活他们的同情之心,升华他们的友爱之心,滋润他们的善良之心。
可见,能否得出有创意的阅读见解,与其面对文本时思想解放的程度、精神的自由度密切相关。如果脑海里充斥着现成的结论,阅读的过程就成了印证别人的见解的过程,思维就会被定势所束缚,阅读也就失去了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兴致去积极参与,而不会感受到强迫接受唯一答案的压抑与被动。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由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各种不同的观点相碰撞、融合,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使师生共欢愉、同忧伤,改变了那种“老师动情学生木然”的独白式教学状态,在相互对话中,获得了更深切的阅读体验。
三、有效实施引导,开拓深度广度
当然,发展学生个性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教师的课堂组织、调控和指导阅读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应该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挖掘阅读的深度拓展阅读的广度。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讲到杜小康在暴风雨中驱散恐慌和孤独时,师生们发现杜小康的感官也得到复苏:天空格外湛蓝,月亮格外明亮,触觉、嗅觉、味觉都得到恢复;而先前在恐慌和孤独的笼罩下,杜小康感官麻木,对芦荡田园牧歌式的美景是视而不见的。在讲到杜小康的味觉复苏时,对“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时嚼着”一句中的“嚼”字特别深究了一下:原著是“甜津津地嚼着”,编入教材时作者删去了“甜津津”这个修饰语,其用意是“甜津津地嚼着”只单纯地写出芦苇根的味道,而一个“嚼”字意蕴更深广,它把杜小康在这段孤独之旅中所遭遇甜酸苦辣人生百味都隐含其中。而师生的咬文嚼字,加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如果没有建立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没有对原著的深入了解,是无法达到这个程度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学生自主阅读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当学生各抒已见时,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评价;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我们应该巧妙点拨,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具有批判性、独立性和超前性的学习思维。这样的课才是深刻而有价值的。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指出:“阅读不仅仅是手段,是技能,它还是生活,是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展开。”阅读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他们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观照,还是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的一次洗礼,更是他们对人的发展和成长的实现。因此,阅读教学中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学习思维出发,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提升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服务。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将情感价值教学目标设定为激发学生对祖国、故乡的热爱,体会人类对于土地的特殊情感。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了朗读法,即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于祖国、故乡的热爱以及痛失国土的悲愤,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直接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学生虽然也会接受,但是对于侵略者的“恨”,会凌驾于对于祖国的“热爱”之上。所以,我采取从激发学生的“爱”入手,先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生活中体会人类“故土难离”的情感,从而引领学生了解故乡,激发学生对于故乡的热爱。当学生对故乡的特产、风俗、悠久的历史津津乐道,自豪感油然而生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美丽的故乡遭到敌人铁蹄的践踏,当你的亲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而你又不得不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流亡在外时,你会怎样?”并辅之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相关历史照片,学生情感体验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就这样,学生在“由爱生恨,由恨而爱”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如果教师能用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改革,用一种新的阅读理念来组织阅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质疑问难。那么,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不再死气沉沉、老气横秋,它必将会变成学生言语真实表达的场所,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将在这里得到尽情放飞。
【参考文献】
[1] 戴余金. 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 陈隆升. 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 李奕银. 以生本教育激活学生阅读内驱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3 (21).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临海市沿江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