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篇小说《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于1911年的一篇佳作。小说塑造了一位诚信善良、把制靴当作一种事业并且做到极致的小人物——靴匠格斯拉。他面对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工业化文明进程,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做人底线,最后却因失业,贫困,饥饿而死。
这篇小说在我国,除了使用苏教版的师生,其他身份的受众似乎不多。对这篇小说的重视与赏析,自然也就做得还不够,有限的分析也往往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而我以为,该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在此,结合文本,着重赏析三个较为独特的方面。
第一、运用借物喻人手法,深度挖掘人物的内涵。
第2段中,作者借物喻人,让靴子的特点高度契合人物的精神。“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在此,不同功能的靴子,具有不同的细节特点。“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象征着人物形象的完美。包括人物精神品格的完美和做靴子技艺的完美。“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在格斯拉看来,“靴子”还有灵魂和本质,这真是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如果不是视“靴”如命,穷其原理,又怎会赋予“靴子”生命的活力与内涵?而“靴子”的这些寓意,不正象征着格斯拉的内在品格吗?“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借助主人公的视角与口吻,赞美格斯拉的做靴手艺神妙,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二、运用比喻绘其肖像,将人物形象与其职业特征巧妙地融合起来。
第5段中:“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这里,用“黄褐色的皮革”比喻“黄皱皱的脸庞”,用皮革的纹理比喻“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的整齐的皱纹”,“有点僵硬和迟钝的皮革”是其面部特征,人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这段描写运用比喻,一是写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职业特点,二是暗示出主人公老实、执着的性格特点。“死板板”“僵硬”这几个词语看似贬义,实则赞扬,赞美主人公对做靴与做人品质的执着追求。就像《红楼梦》中写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第三、运用侧面描写,进一步丰富人物性格和揭示悲剧根源。
先看第6-8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一个人……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人们决不赊欠他的账,不常到他那里去,到别人的店铺是去做买卖,而到他这则怀着进教堂一般的圣洁的情感。这三段文字通过描述顾客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侧面表现出格斯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高,深受顾客的尊重与爱戴。当然这一切仍旧源于他的做人品质与做靴技艺。
再看第64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该段文字借“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口,正话反说,一方面对主人公充满赞美与同情,一方面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个人与社会原因。他做工细,周期长,用最好的皮革,为之失去了所有的顾客。这似乎是造成其悲剧的个人原因。“同业竞争”说明机器生产、工业竞争日趋激烈;“登广告”说明社会已经出现虚假宣传,同业开始靠广告打开市场与销路;“顾客不愿等待”,说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开始变得浮躁,不再注重产品质量。而所有的这些,主人公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这就又揭示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個可以做出全伦敦最好靴子的人,最后却死于贫困、饥饿,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发人深省,这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也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不仅拷问着英国人的良知,也拷问着当下中国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灵魂。
璩存峰,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这篇小说在我国,除了使用苏教版的师生,其他身份的受众似乎不多。对这篇小说的重视与赏析,自然也就做得还不够,有限的分析也往往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而我以为,该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在此,结合文本,着重赏析三个较为独特的方面。
第一、运用借物喻人手法,深度挖掘人物的内涵。
第2段中,作者借物喻人,让靴子的特点高度契合人物的精神。“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在此,不同功能的靴子,具有不同的细节特点。“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象征着人物形象的完美。包括人物精神品格的完美和做靴子技艺的完美。“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在格斯拉看来,“靴子”还有灵魂和本质,这真是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如果不是视“靴”如命,穷其原理,又怎会赋予“靴子”生命的活力与内涵?而“靴子”的这些寓意,不正象征着格斯拉的内在品格吗?“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借助主人公的视角与口吻,赞美格斯拉的做靴手艺神妙,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二、运用比喻绘其肖像,将人物形象与其职业特征巧妙地融合起来。
第5段中:“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这里,用“黄褐色的皮革”比喻“黄皱皱的脸庞”,用皮革的纹理比喻“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的整齐的皱纹”,“有点僵硬和迟钝的皮革”是其面部特征,人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这段描写运用比喻,一是写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职业特点,二是暗示出主人公老实、执着的性格特点。“死板板”“僵硬”这几个词语看似贬义,实则赞扬,赞美主人公对做靴与做人品质的执着追求。就像《红楼梦》中写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第三、运用侧面描写,进一步丰富人物性格和揭示悲剧根源。
先看第6-8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一个人……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人们决不赊欠他的账,不常到他那里去,到别人的店铺是去做买卖,而到他这则怀着进教堂一般的圣洁的情感。这三段文字通过描述顾客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侧面表现出格斯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高,深受顾客的尊重与爱戴。当然这一切仍旧源于他的做人品质与做靴技艺。
再看第64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该段文字借“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口,正话反说,一方面对主人公充满赞美与同情,一方面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个人与社会原因。他做工细,周期长,用最好的皮革,为之失去了所有的顾客。这似乎是造成其悲剧的个人原因。“同业竞争”说明机器生产、工业竞争日趋激烈;“登广告”说明社会已经出现虚假宣传,同业开始靠广告打开市场与销路;“顾客不愿等待”,说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开始变得浮躁,不再注重产品质量。而所有的这些,主人公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这就又揭示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個可以做出全伦敦最好靴子的人,最后却死于贫困、饥饿,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发人深省,这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也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不仅拷问着英国人的良知,也拷问着当下中国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灵魂。
璩存峰,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山东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