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的偶然与必然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暑假后,日军攻占了江阴,隔江相望的高邮也处于危急之中。此时,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高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终止学业,作别母校回到家乡以躲避战火。不久,国民党军队战局失利,人心惶惶,于是他又随着祖父和父亲,到距离县城稍远一些的农村庵赵庄避难,一住就是半年多时间。为了打发这段枯寂难耐的日子,汪曾祺挑选了两部文学作品随身携带,一部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一部是《沈从文小说选》。从《猎人笔记》中,他认识到了俄国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们遭遇的悲惨;当然,俄国庄园的日常生活、俄罗斯壮美的自然风光等,也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在阅读沈从文小说的过程中,特别在意的就是著者塑造的一系列农民、水手、小业主、强盗以及社会中的诸多下层妇女的人物形象。他觉得这些人物血肉丰满,口吻毕肖,如临三步,呼之欲出。他赞赏小说语言的生动、笔墨的朴素,时常被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近乎原始生存状态的矫健与力量所吸引,又常常沉醉于小说中描绘出的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与古朴有趣的风土人情。就这样,一下子拉近了他和著者的情感距离。小说中隐隐流露出来的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温爱之情,也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心扉,使他从中发现了作品的美与诗意,于是,他对于著者及其作品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祖父听,讲给父亲听。祖父和父亲受到汪曾祺情绪的感染,也饶有兴趣地开始捧读起沈从文的小说来。正是沈从文的小说,给他们焦躁不安的避难生活打开了一片澄明的世界。小说中对湘西山民哀乐故事的娓娓述说和旖旎风光的细腻描绘,完全不同于他们早已习惯了的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尤其新颖而别致。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先生禁不住感慨道:读了沈先生的小说,我才知道,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在研究了汪曾祺人生发展的轨迹之后,完全可以说,庵赵庄避难生活中的恣意阅读,对他的人生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此,沈从文不仅成为了他的精神导师,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时所刻意追寻的美学坐标。在战火四起、国土沦丧、风雨如磐的日子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个圣祥的声音在向他发出召唤:挥别故土,远走昆明,报考西南联大,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于是,他由上海经香港,绕道越南,然后再改乘火车,翻越隘隘关山,战胜恶性疟疾,九死一生,历尽艰难,终于跨入了西南联大中文系的门槛,成为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在《自报家门》一文中曾深情地说:“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指报考西南联大中文系)前是想到的。”
  岁月易逝,山河有情。四十多年之后,汪曾祺根据庵赵庄避难生活的这段人生经历,以邻家少女大英子朦朧而美好的情感故事为蓝本,着意创作出了《受戒》这篇小说,一经发表,文坛震动,人们忽然发现小说创作除了“高大全”“红娘子”等题材之外,还能够从诸如明海、小英子等凡人小事中,挖掘出健康的人性与美好的情感!当时,人们不禁惊呼:“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汪曾祺晚年曾撰文回忆说:“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这使我对文学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常朔摘自《海南日报》2019年8月19日 图/雨田)
其他文献
周日上午,我正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突然牙疼了起来。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疼得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实在挺不住了,我用手捂着腮帮子急匆匆跑下了楼。  我家楼下有一个牙科诊所,大夫给我检查了一下,说有颗牙坏了,需要拔掉。大夫往我嘴里喷了止痛药水,让我坐在一边等会儿再拔牙。  这时,诊所一前一后走进两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年约八旬的老太太,她衣着简朴,身体硬朗。跟在老太太身后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胖子
在皮克斯的大会议室里,我们有一张叫作“西一”的办公桌。这张桌子是乔布斯欣赏的一名设计师选的,桌子的确高端大气,却妨碍了我们的工作。  我们经常坐在这张桌子旁开会讨论电影制作事宜,30个人面对面地坐成长长的两排,还经常有人不得不背靠墙壁坐着。彼此之间的距离太大,连沟通都成了问题。而那些不幸坐在长桌尽头的人,不伸长脖子就几乎无法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致使灵感也几近枯竭。除此之外,电影导演和制片人需要接收
记得很小的时候,隔壁大院里住着一个单身汉,每天靠拉板车给人家送煤为生,生活很是艰辛,每次见到他,脸上身上黑不溜秋,可他却总是乐呵呵、无忧无虑的样子。我们喜欢他,源于他有很多故事,看到他回来,小伙伴们都往那边院子跑,缠着他,要求他讲故事给我们听,他一边洗脸、擦身体、做饭,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每天都有新内容。牛郎织女、卖火柴的小女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詹天佑造京张铁路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从他口中讲出,深
今天的汉正街已难见现代商埠的繁华和兴盛。与其他飞速发展的商品市场相比,汉正街已无昔日的底气。    汉正街名声在外,曾是全国规模最大、交易量也最大的“天下第一街”。  与其他市场不同,这里的人用的纪年单位,是百年。    五百年传承    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汉正街,见证了500多年汉派商业发展史。这里历来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水陆商埠,市场上“万商云集,商品争流”。  以前的青石板路,早已变
苏青负责《天地》杂志的时候,向好朋友张爱玲约稿。起初,张爱玲都会提前一天完成,而且质量上乘。可是有一次到了交稿的最后时间,仍然没有收到张爱玲的稿件。苏青有些着急地催促:敬爱的张女士,就等您的大作了。张爱玲有点生气地回:不是还没有到最后时间吗?等一会儿就发过去,着什么急。说完挂了,苏青的同事为她不值:你是她的伯乐,现在竟然冲你发火,明明是她不准时。苏青说:张爱玲一直都是心直口快,之前都很准时,这一次
生活中,我崇尚慢饮茶。我觉得,慢,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慢饮茶,得风雅。茶乃风雅之物。喝茶也叫品茶,一个“品”字,揭示了喝茶的本性。一口茶分三次咽,慢慢地啜一口,啜一口,啜一口……理想中的饮茶,当如知堂老人所言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清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别的不说,单这“半日清闲”就是极其难得的雅事。
人的眼睛能够看见自然界的五光十色,却要借助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容颜。古代的铜镜,影像模糊,现代的玻璃镜子,才看得纤毫毕现。少男少女,一脸童真稚气;青年男女,阳光又梦幻;人到中年,一脸沧桑;老翁老妪,则倍加珍惜岁月给自己留下的每一天。无论男女老少,生活中都离不开镜子。演员上舞台,公众人物上电视,更得先面对镜子,让化妆师为之着意打扮美容。  玻璃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姿容,人若要真正看清自己,还得面对广阔
重新重视农业革命  印度农民塔卡尔种植棉花和大豆,每年的雨季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他的收入。如果雨量不够,养家就成问题。后来,当地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出资给农民们修建了蓄雨池。蓄雨池积聚的水资源满足了塔卡尔农地里一整年农作物所需,使得产量翻番,收入也大幅提高。修建蓄雨池成本并不高,印度政府以前却没有想到引入,因为过去30年,像塔卡尔家的这种小型农场并不受重视。事实上,不只是印度,不少其
身边的朋友,大多是被动性人格,好处是交待的事情完成度高,特点是经年累月不冒半个泡。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这都没什么,但是遇到需要合力的事,需要思考后有交待的事,仍要别人一追二追,不问就推不动的行为,真不是什么好习惯。  凡事起头最难,每个人都希望你需要我去做什么我去做就是了。可是前期有许多取舍和理顺的工作,需要上下沟通达成共识,这类琐碎的问题无法绕道而行,都得一件一件落实才能令项目启动。许多人看上去很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大学》中“传”的部分由孔子弟子曾参讲述,曾氏门徒记录。朱熹重新整理后将其分为十章,上引文字即第一章。  朱熹注此章:“释明明德。”就是说,这章文字是在阐释大学三纲的第一条“明明德”。  春秋战国时期,在私塾教学、文人来往、外交活动等多种场合,流行一種风气,即在言语中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典籍里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