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依赖于有效的微观激励机制和适度的竞争环境。激励机制对应于治理结构,然而在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背后,实际上我国银行业蕴藏的系统性风险依然不可轻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竞争力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剖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高出发,研究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研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67-2
一、商业银行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商业银行绩效指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即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也明确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经营目标。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相一致,其绩效评价体系也包括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分别衡量银行经营的盈利能力、流动性和抗御风险能力。下面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做以介绍。
盈利性指标:盈利性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将吸收资金加以运用赚取收益的能力。两个核心的盈利性指标是股本收益率(又称为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当然还包括其他派生的财务比率指标,运用这些指标可以较好地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股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利息收益率等。
流动性指标:当银行缺乏足够的现金和借款,不能满足提存、净贷款需求以及其他现金需求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标则反映了银行在某个时点上的流动性水平。将各种流动性指标综合起来,可以全面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的流动指标有存贷款比率、核心存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等。
安全性指标:金融当中的风险主要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银行面临的风险是指银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这种预期的不确定性会提高银行股票价值计算公式中的贴现因子,从而降低银行价值。银行所经营的业务种类决定其主要承担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类: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清偿力风险。
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宏观因素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条件与基本经济状况是息息相关的,经济周期的兴衰循环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绩效。商业银行的经营表现出明显的亲周期性或者顺周期性。在经济衰退期或萧条期,企业投资难以获得融资支持,此时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性加重危机的严重程度,使经济进一步恶化;而在经济繁荣高涨阶段,银行对于经济的发展预测比较乐观,所以倾向于向客户发放更多贷款,而且对于贷款抵押物品的价值要求可能会下降。
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中观层面因素分析。中观因素主要是基于产业或者行业角度而言的,哈佛学派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逻辑框架,也是产业组织学的主体理论范式。SCP范式核心内容是分析行业中市场结构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及最终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中,政策壁垒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讲,市场进入壁垒包括:政策性壁垒、产品差异壁垒、绝对成本壁垒和规模壁垒。我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比较突出的是政策性壁垒,即国家法规及审批管制所构成的壁垒,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银行的进入管制。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微观因素分析。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建立在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股权结构(或者又称为产权结构)是公司治理体系的产权基础,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决策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因此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存在密切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利润来源分析。银行特许权价值,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些特殊性,高风险、高负债、低收益率是银行业最重要的三个典型特征。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绝大多数国家对银行业都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商业银行设立必须经过监管当局的审批和特许,而且,为了确保进入市场的银行的质量,防止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金融监管当局往往倾向于控制银行数量,这种经营许可证的有限供给使其极具市场价值。这种价值通常被称做银行特许经营权,或者银行特许权价值。特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实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一些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要求,我国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法定准备金不支付任何利息,但是我国央行对于商业银行存放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都支付利息,尽管2003年以后,降低了超额准备金利息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接近20%,而这部分资金实际上保证商业银行获得活期存款与准备金存款之间的无风险利差。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净利差收入,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我国银行业超高利润的获取关键在于宽松金融政策下资金投放大幅增长的净息差和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高垄断格局。根据各银行的年报,2005—2010年,JPMorgan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其中2006年高达61%,2008年和2009年该比例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开始又有所回升。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美洲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基本都高于40%,而在此期间,中国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比例最高年份为22.44%,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该比例最高年份分别为20.slok和19.34%,我国银行非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比例很低,意味着我国银行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存贷利差。
单一的资产配置和收入来源不利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在2003—2010年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呈迅速上升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商业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美国摩根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率在2003—2010年期间基本都在50%以上,比率最高的年份达到61%,美洲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率相对较低,但是也都在40%以上,所以基于分业经营制度下的我国商业银行无论资产配置还是收入结构都相对单一化。
收入来源非多元化不利于风险的有效分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化的问题,资产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贷款,而债券投资类资产比例太低。国有商业银行主体资产仍然是贷款,而且贷款和不可动用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两项占总资产的比重在80%左右。这种单一的资产结构状况从四个方面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一是以贷款为主,且多沉淀于企业,导致不良贷款问题,相当部分贷款本金无法收回,直接影响了银行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二是资产过度集中于贷款,加大了资产的风险度(特别是信用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首先将使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引起银行流动性风险。三是以贷款为主,贷款主要是中长期资产,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且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程度低,银行难以根据流动性需求做自主性调剂。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存在的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顺应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快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目前国际银行业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混业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多元化,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业日益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顺应国际潮流,实行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竞争市场的优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是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取得成效需要建立有效竞争的银行间市场,通过竞争机制不断促进国有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来讲,首先需要确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减少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行政干预,真正赋予国有商业银行自主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减少对于国有银行的行政保护,实现银行间公平、公正的竞争。第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提供银行业合理的竞争手段,使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贷款期限结构安排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参考文献]
[1]深圳君融财富一富管理研究院.2008君一融HNWI-China财富管理系列指数报告「R」.http://~.ipfp.eom.en/tZyj_detail.asp?jd=854
[2]LaPorta,Rafael,FlorencioL6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W.Vishny.2002.“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ournal of Finance57,1147-1170.
[作者简介]李大川(1983- ):男,天津财经大学2011级MBA,昆仑银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研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67-2
一、商业银行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商业银行绩效指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即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也明确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经营目标。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相一致,其绩效评价体系也包括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分别衡量银行经营的盈利能力、流动性和抗御风险能力。下面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做以介绍。
盈利性指标:盈利性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将吸收资金加以运用赚取收益的能力。两个核心的盈利性指标是股本收益率(又称为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当然还包括其他派生的财务比率指标,运用这些指标可以较好地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股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利息收益率等。
流动性指标:当银行缺乏足够的现金和借款,不能满足提存、净贷款需求以及其他现金需求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标则反映了银行在某个时点上的流动性水平。将各种流动性指标综合起来,可以全面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的流动指标有存贷款比率、核心存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等。
安全性指标:金融当中的风险主要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银行面临的风险是指银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这种预期的不确定性会提高银行股票价值计算公式中的贴现因子,从而降低银行价值。银行所经营的业务种类决定其主要承担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类: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清偿力风险。
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宏观因素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条件与基本经济状况是息息相关的,经济周期的兴衰循环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绩效。商业银行的经营表现出明显的亲周期性或者顺周期性。在经济衰退期或萧条期,企业投资难以获得融资支持,此时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性加重危机的严重程度,使经济进一步恶化;而在经济繁荣高涨阶段,银行对于经济的发展预测比较乐观,所以倾向于向客户发放更多贷款,而且对于贷款抵押物品的价值要求可能会下降。
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中观层面因素分析。中观因素主要是基于产业或者行业角度而言的,哈佛学派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逻辑框架,也是产业组织学的主体理论范式。SCP范式核心内容是分析行业中市场结构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及最终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中,政策壁垒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讲,市场进入壁垒包括:政策性壁垒、产品差异壁垒、绝对成本壁垒和规模壁垒。我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比较突出的是政策性壁垒,即国家法规及审批管制所构成的壁垒,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银行的进入管制。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微观因素分析。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建立在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股权结构(或者又称为产权结构)是公司治理体系的产权基础,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决策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因此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存在密切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利润来源分析。银行特许权价值,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些特殊性,高风险、高负债、低收益率是银行业最重要的三个典型特征。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绝大多数国家对银行业都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商业银行设立必须经过监管当局的审批和特许,而且,为了确保进入市场的银行的质量,防止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金融监管当局往往倾向于控制银行数量,这种经营许可证的有限供给使其极具市场价值。这种价值通常被称做银行特许经营权,或者银行特许权价值。特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实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一些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要求,我国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法定准备金不支付任何利息,但是我国央行对于商业银行存放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都支付利息,尽管2003年以后,降低了超额准备金利息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接近20%,而这部分资金实际上保证商业银行获得活期存款与准备金存款之间的无风险利差。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净利差收入,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我国银行业超高利润的获取关键在于宽松金融政策下资金投放大幅增长的净息差和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高垄断格局。根据各银行的年报,2005—2010年,JPMorgan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其中2006年高达61%,2008年和2009年该比例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开始又有所回升。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美洲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基本都高于40%,而在此期间,中国银行的非资产业务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比例最高年份为22.44%,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该比例最高年份分别为20.slok和19.34%,我国银行非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比例很低,意味着我国银行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存贷利差。
单一的资产配置和收入来源不利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在2003—2010年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呈迅速上升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商业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美国摩根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率在2003—2010年期间基本都在50%以上,比率最高的年份达到61%,美洲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率相对较低,但是也都在40%以上,所以基于分业经营制度下的我国商业银行无论资产配置还是收入结构都相对单一化。
收入来源非多元化不利于风险的有效分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化的问题,资产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贷款,而债券投资类资产比例太低。国有商业银行主体资产仍然是贷款,而且贷款和不可动用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两项占总资产的比重在80%左右。这种单一的资产结构状况从四个方面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一是以贷款为主,且多沉淀于企业,导致不良贷款问题,相当部分贷款本金无法收回,直接影响了银行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二是资产过度集中于贷款,加大了资产的风险度(特别是信用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首先将使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引起银行流动性风险。三是以贷款为主,贷款主要是中长期资产,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且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程度低,银行难以根据流动性需求做自主性调剂。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存在的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顺应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快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目前国际银行业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混业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多元化,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业日益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顺应国际潮流,实行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竞争市场的优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是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取得成效需要建立有效竞争的银行间市场,通过竞争机制不断促进国有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来讲,首先需要确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减少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行政干预,真正赋予国有商业银行自主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减少对于国有银行的行政保护,实现银行间公平、公正的竞争。第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提供银行业合理的竞争手段,使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贷款期限结构安排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参考文献]
[1]深圳君融财富一富管理研究院.2008君一融HNWI-China财富管理系列指数报告「R」.http://~.ipfp.eom.en/tZyj_detail.asp?jd=854
[2]LaPorta,Rafael,FlorencioL6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W.Vishny.2002.“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ournal of Finance57,1147-1170.
[作者简介]李大川(1983- ):男,天津财经大学2011级MBA,昆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