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收集与运用策略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qing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有的放矢,有效收集资料,整理内化,体会资料的实用性;走进课堂,学会适时运用资料。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要基于文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资料收集与运用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第三学段能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1]14。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将资料有效运用到课文理解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对资料收集与运用的思考。
  一、有的放矢,提高收集的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学教材”,而要学会“用教材”。《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本课所描写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毁灭,距现代学生的生活很远,如果不去了解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学生只是阅读文本,那就是囫囵吞枣。
  《课標》指出,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1]1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不能笼统地说,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收集,让学生了解收集的方式,如网络搜索、查阅书籍、请教他人等。
  关于网络搜索,可以教给学生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概览所有与这一关键词相关的词条。在网络搜索中,资料的呈现形式有很多,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可以全面地进行浏览,筛选最适合的资料。关于查阅书籍,教师明确指出,要求学生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让他们了解中华文明,感受昔日的辉煌,这样,他们在理解圆明园毁灭时的痛惜之情就会更深。另外,请教他人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学生应多以倾听和提问为主,向长辈了解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游玩的感受。
  收集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收集哪些资料。笔者在布置收集《圆明园的毁灭》的资料任务时,让学生基于每段内容,从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历史文物和毁灭四方面收集,并列出了详细的资料单。这样,学生有了方向,既有助于梳理文本结构,了解大概内容,又能丰富文本信息,走近文本情感,提高了收集的有效性。
  二、整理内化,凸显资料的实用性
  资料不能简单堆砌,杂乱无章,而应根据文本的不同方面分类整理。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所收集的资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文本的四方面内容和资料单进行整理,将小组内收集到的同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类。如同是介绍圆明园历史文物,便将文字和图片放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有用的资料,舍去无益于文本理解的内容。
  在学生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组长明确自己的任务,统筹小组内五人的分工,每个组员被分配不同方面的整理任务。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请教其他组员或者老师。每位组员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后,组长进行检查,贴好标签,标记清楚是哪一方面的资料。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的进行融合、对比,会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用心收集的资料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整理好的资料成了一个新的文本,是教材的延伸。从阅读心理学来说,文本需要通过读者的阅读获得新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把文本读厚,内化之后,理解文本,再把文本读薄。笔者在查阅每个小组整理好的《圆明园的毁灭》相关资料后,便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批注式阅读,用两三句话概括。只有对资料进行整理内化,凸显出它的实用性,学生才会看到资料与文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懂得收集资料的价值与意义。
  三、立足文本,把握运用的适时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即资料的运用应立足于文本,服务于文本。收集和整理资料,是为了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教材文本。资料是文本的衍生,不可喧宾夺主。教师应根据课程需要而适时运用,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锦上添花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9在阅读教学中,兴趣可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动力。
  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提到的“买卖街”“山乡村野”“安澜园”“狮子林”等景物,图片资料具有直观的美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文中还提到“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笔者引导学生查阅蓬莱仙境的传说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班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再相机出示图片。在讲解圆明园中的文物这一段时,针对“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补充收集的资料,介绍他们熟悉的十二生肖兽首,然后再出示名人书画和其他奇珍异宝的图片,以及英法联军掠夺物品的文字资料,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问题。
  如此运用资料,既为课堂增添了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圆明园的建筑中所包含的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可谓锦上添花。
  2.层层递进,升华情感
  每篇文章皆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拨开云雾,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结合资料,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共情、共鸣,形成对话的阅读体验。
  笔者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谈谈感受,接着相机补充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侵略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恶行,理解文本中所说的“统统掠走”“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和“任意破坏、毁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在了解到大火连烧三天,圆明园的一切化为灰烬后,笔者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的愤怒达到顶峰。在以上教学环节中,笔者运用资料,层层递进,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让他们加深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恨之情、对中国文化损失的痛惜之情。   “阅读链接”是文本的延伸资料,与《圆明园的毁灭》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包含了较多的历史背景,运用资料也要讲究时机,不能一股脑儿全部出示。实践发现,文本讲解完后,学生的情感已达到了一定程度,此时可以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让学生体会七子强烈期盼回到祖国怀抱之情。通过边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边朗读的形式学习《和平宣言(节选)》,帮助学生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与《圆明园的毁灭》产生对比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恰当补白,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情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圆明园的毁灭》第3自然段描寫圆明园的建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连接这么多景物,学生便发现了句式“有……也有……”和“不仅有……还有……”。接着,笔者让学生把圆明园其他景物运用这些句式说一说,学生便以小组接龙的方式造出下列句子,如“圆明园中有气势宏伟的殿堂,也有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不仅有世外桃源般的杏花春馆,还有古香古色的汇芳书院”。笔者将四十景的图片资料出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观察教材文本中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去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笔者相机点拨,如“金碧辉煌”表示“壮观宏伟”,“玲珑剔透”表示“小巧精致”,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词是相对应的。在此思路下,学生发现了“热闹街市”和“田园风光”是“热闹与宁静”,“仿照各地名胜”和“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是“模仿与想象”,“民族建筑”与“西洋景观”是“中西结合”。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在写作中,用词要精练、对仗,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使内容更加有层次。
  资料运用与语言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建筑的各式各样,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资料的用处,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了启发。
  4.基于学情,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方法调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圆明园的毁灭》第4自然段讲历史文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一问题,每一小组利用收集整理好的资料——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的图片与文字介绍,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发言、补充,而后总结。小组讨论完后,教师相机补充资料,小结。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深切感受到资料对于文本理解的作用。
  总而言之,资料收集与运用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有效资料整理后,适时运用到文本理解中,才能真正让课外拓展与课堂学习相得益彰,让学生真正把教材学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安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zhaojy@zgjszz.cn
其他文献
2009年,上蔡二高的学生进入一本线的有89A,进入本科线的有868人,进入专科录取线的达到2106人,高考成绩又有一个新的飞跃。数据的背后是一串串的沉甸甸的果实。自2000年以来,上蔡二高高考升学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市同类高中第一,荣获“十连冠”。“这一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体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李滇青高兴地告诉笔者。    一、在崭新理念中谋求更大跨越    走进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七、八年级学习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状物散文,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组偏于议论的散文。学习这类散文,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意识,指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引发议论。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而偏重于议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如何适应新课程,怎样调整、变革现有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万历十五年》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便是课程改革的尝试。  一、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吉林教研基地,2019年5月30日在吉林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开展跨学科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带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参加《万历十五年
“办一所让人幸福成长的学校”是教育者的梦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间的一所普通中学,东莞市第一中学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为宗旨,努力探寻“幸福教育”的真谛;以“适性求是,成人幸福”为实践路径,开展基于幸福成长目标的“5H”校本教育改革;以知行精神为理性反思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幸福教育观念体系。  一、幸福教育真谛:适幸福之“性”,求幸福之“是”  追求幸福是教育的最
2019年春,笔者随教育部名师领航基地的专家团队,走进首期领航名师、首批国家“万人计划”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林乐珍老师的课堂,听了一节语  文课。  古gǔ对duì今jīn,  圆yuán对duì方fāng,  严yán寒hán对duì酷kù暑shǔ,  春chūn暖nuǎn对duì秋qiū凉liáng。  伴随着“古对今”的对韵歌,置身于春夏秋冬季节变幻的情境中,听课的教师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玩
在笔者的认识里,“教育”可以理解为“教书”与“育人”,即知识的教授和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教书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育人比教授知识更具难度。如何培养学生并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困扰。在阅读了吴俊伟老师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后,笔者产生了一些很深的感触。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学生,我的牵挂和使命”“老师,我们在路上坚守”“孩子,我愿以‘师’‘
谭海生老师的文章《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把学生作文语言练习和作家写作区分开来,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提出语言训练应从华丽入手,借鉴使用经典文章中的丰富的书面语言,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技能等主张,见解独到,给人启发。谭老师还指出了学生学过并积累的经典语言不能转化成写作用语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揭示病根,对症下药,对目前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
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培育核心素养任务的重要途径[1],其教学内容应该基于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境脉”式教学突出情境脉络的预设,并把情境脉络与活动脉络、知识脉络、素养脉络四者有机结合,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核心素养目标在实践层面的呼应。  一、“境脉”式教学的概念  “境脉”式教学,是指基于情境脉络的教学,“境”即为创设情境,“脉”即为教学主线,通过情境的脉络发展关系把化学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有效拓展、文本的多元解读、课堂的动态生成及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的讨论很多,所展示的成功课堂案例也很多,但总给人没有把握到实质的感觉:有效拓展成了不着边际的拓展,多元解读成了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合作探究成了流于表面的讨论……思考再三,笔者觉得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明确了,以上诸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六首诗词都是名家名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人色彩,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大气磅礴但抒情手法迥异;徐志摩与食指同抒离情别意,前者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