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教学和学生学习开辟了新的教学环境,有力地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此,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为课堂教学创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宽松和谐环境,使他们更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勇于探索,自信进取。
  一、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体现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设计性。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玩飞机》提高画图效率中的部分内容。这部分主要讲解的是图块的定义、移动和复制的运用。复制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项基本操作,不仅在画图软件中有用,在其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复制方法多,操作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相对简单,仅仅罗列出了一种操作方法。于是我在教材的基础上与美术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拓展和改进,设计了《花边设计师》一课。学生在三年级美术课上已经学习了利用笔、纸画花边,再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技巧来设计花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的快速、便捷,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设计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花边。
  想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假设和想象联系在一起,进行生动、新颖、有趣的设计演示,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入境,以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大胆发言,积极科学的想象,从而更有利于他们发散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二、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师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尽量使他们的创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总结和肯定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思维、观点和见解,让他们从中受到鼓励和启发,学会相互学习,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乐于“创新”的意识、自信和勇气,最终形成一种兴趣习惯。语文教材知识内容涵盖丰富,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点,包罗万象。但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和区域局限性因素,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了解却不深入,或全然不知晓,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演示讲解,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珊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讲了珊瑚是怎样形成,又怎样成了珊瑚礁和珊瑚岛。珊瑚是什么,学生很少见过,珊瑚岛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更少知道 ,尤其是课文中有一段介绍了珊瑚虫:“只有几毫米大,它们长着花瓣一样的触手,触手中间有一张很小的嘴,猎取比它更小的生物当食物。”这更是一个难点。“触手”是什么样的?它怎样“猎取”食物?“生物”和课文中出现的概念又怎样区分?如珊瑚虫为什么生活在海底洁净的岩石上?珊瑚虫从什么地方分泌出石灰质?组织学生观看这一网上电影。为学生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珊瑚虫体的构造及怎样捕捉食物等神秘而有趣的知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形象、生动的知识画面,将一些抽象概念具体化,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课本上应有的知识,还使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和补充。学生的探索思维被调动了,积极在问题的探讨中进行创新。
  三、创新也同样离不开成功的激励
  对于学习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创新,教师都应敏锐地进行捕捉,并及时加以肯定、鼓励,使学生在小小的成功之下,建立起自信,对自己的成绩形成客观认识,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激发,产生创新精神。为了树立学生的成功意识,教师可以经常通过多种形式的课上课下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对自己的认识和创新思维观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再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再次受到启发,并继续思考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和可改进的方法。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根本无法进行创造性思考。
  总之,小学生天生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同时,更有着善于想象、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和热切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想象和创新,使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励和开发,使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真正成为他们今后在学习中的一把金钥匙,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四十店小学)
其他文献
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知识与能力孰主孰次?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当前语文新课改中不能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我认为,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和新课程的理念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的这两对关系。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两对关系对于我们澄清语文的基本性质,明确语文的教学目的,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指导语文新课改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    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教师最宝贵的品质是良知、责任与爱心。”他如是说,几十年来亦如是做。他就是全国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获得者、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海南大学“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负责人、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海南大学法学院谭兵教授。他作为海南省首位获上述殊荣的教师,系海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现终身名誉院长,省级重点学科海南大学诉讼法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法学会原诉讼法学研究会现民事诉讼法学研
罗素兰,女,1969年9月28日生,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后学历,中共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目前从事生物技术与海洋药物前沿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大学生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海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化工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物技术分会理事
课改常态化,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成为常态并成为必需。换而言之,就是让“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上,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课改常态化的方向是明确的,意义是重大的,各学校主观上并没有阻碍其推行的意思,但为什么会出现形式化、功利化、时断时续等弊端呢?因为推行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小修小补是无济于事的,必然要从学校制度、管理等方
摘 要: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招生工作中出现的被录取考生未入学的问题,并以怀化学院2008年录取未报到的新生为个例,详细分析了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并得出了新生未报到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对就读高校有着更高的要求,选择放弃当年的入学资格而去复读,这种放弃是一种主动性的选择,因此这一矛盾在短时间内无法调和。  关键词:新升格;本科院校;未报到;新生特征    高等教育的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特点,提出了使用教材的两点建议:1.大胆处理教材,树立教师即教材的理念;2.准确定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目标点。  关键词:专业特色;英语教学规律;处理教材;定位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入世后,企业对技术工人的专业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这本
学生识字效率低、回生率高,是一直困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难题。如果我们只极端化关注识字效率,只会造成教学生态上的灾难。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汉字的意韵之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教育教学现状。只有当教师认识到汉字的美,消除教学中的极化现象,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幸福的体验。我们应有这样的勇气——让识字教学的品质回归!  一、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感受汉字的价值  汉字教学应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兴趣出
摘要:课堂导入环节对一堂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在设计此环节时,要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根据课文内容预设一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本文从不同年级的课文入手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了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在导入环节设计中要注重预设,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做到顺学而导。  关键词:预设;语文;顺学而导    特级教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内容多且繁杂,知识点零细;加上学生又有些眼高手低,对字、词、标点、文章层次等不屑一顾,致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要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做一个合格的编辑,这些是最基本的功夫。为此,笔者以一篇高中课文《景泰蓝的制作》为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既达到了正字词的目的,又对专业学习起了警示作用。  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总习惯停留在对“说明对象
摘要:叶辛的小说《孽债》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一部开拓之作。《孽债》无论在题材上、写作技法上,还是在剖析人生这一层面上,都比以往的“知青小说”有所突破。  关键词:新时期;知青小说;叶辛;《孽债》    叶辛是知青作家的代表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作。他把自己的支边经历孕育于小说之中,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其90年代的代表作《孽债》,无论在视角选择上、创作技法上,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