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使语言从听觉信号变为视觉信号,打破了语言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传到远处,留给未来。文字诞生以后,识字便成为人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识字研究悠长的历史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坚守,在发展中创新,如此才能积蓄力量,焕发生机。准确把握识字教学的“三味”能让我们的识字教学如一道美食,香甜可口,齿颊留香。
一、生活味:创设情境,沉淀课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教育。”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们无时无刻地经历着生动而有趣的变化。我们所实施的新课程就是要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识字教学的生活味就是要改变过去为识字而识字的教学,将识字作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把生活融入识字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主动性就越高。我们只有将识字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镜头一:生字“宋”、“陈”、“赵”的教学片段
师:(学生先认读了这三个生字)这三个姓很常见,我们班上有吗?请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
师:(走近一位站起来的学生)你姓什么?你是怎么记这个字的?
生1:我姓陈,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这个字,也就是把“冷冻”的“冻”换成双耳旁,这样就变成了“陈毅”的“陈”。
生2:我姓宋,我用“合一合”的方法记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下面是一个“木”字,合起来就是“宋江”的“宋”。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谁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课件出示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图片)
生3:赵本山和宋丹丹。
师:他们的名字中就有我们刚学的“赵”、“宋”、“ 丹”。瞧,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也能帮助我们识字。
上述教学片段在识字教学中有效整合生活资源,无形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尤其是当学生看到图片中的小品明星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时候,那份激情被瞬间点燃,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识字的愿望特别强烈。
2.让识字教学向生活延伸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场所,它是识字教学的不竭源泉。“三分课堂,七分课外”,只有将识字教学延伸到生活,才能真正丰富识字教学的内涵,培养孩子良好的识字习惯,提高识字的能力,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社会中识字,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
将生活融入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向生活延伸,完成了识字教学,但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这样反复实践,才能让识字教学的生活味更浓,使师生共同进步。
二、文化味:连接时空,浸润意蕴
文字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各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为各自的文字注入了深刻的内涵。文字与文化这种特殊的、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使文字的学习成为一个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说,学习一种文字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过程。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镜头二:生字“丝”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想知道“丝”字在古时候是什么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课件出示)这就是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点击课件)这就是“丝”的甲骨文形式。它看起来像什么?
生1:像缠着的绳子。
生2:像丝线绞在一起。
师:(点击课件)后来这个字慢慢发生了变化,像什么?(点击课件)又过了很久,“丝”演变成这个样子。(点击课件)最后,“丝”字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汉字的演变就是这么有趣。
对“丝”的教学主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从汉字构造的角度让孩子充分感受汉字再现性、联想性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孩子识字的热情。
再现性是指汉字能够再现一些东西的形象和特征,比如“丝”就再现了相互缠绕的细线这一形象。由于汉字的这种特性,学生即使不认识“丝”字,也能猜到大概意思。
联想性是因为汉字的表意能力特别强,它像一幅图,目光触及的瞬间就能使人产生联想、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比如,看到“丝”字,学生马上会想到麻绳、土豆丝、粉丝也像这样细长缠绕。这种联想性赋予了枯燥的文字以丰富的内涵和雅趣,使之鲜活生动。
教师要学习一些文字学知识,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正确认识汉字的文化价值,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结合汉字自身规律进行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文化渗透。只有引导孩子发现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将符号转化成有情感、有生命的文字,将汉字的符号与汉字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识字教学凸显文化味。
三、儿童味:激活思维,丰盈内心
新课改理念烛照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童趣妙生、童心闪烁、童言活泼、童态迷人的课堂。所以,识字教学自然也应充满儿童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语言特点,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
镜头三:生字“刨”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生字活页卡片,一边说一边翻页)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有手轻轻抱,有足快快跑。
师:谁能学着前面的句子给“刨”字编一句儿歌?
生:有刀就是刨。
师:老师帮你改一改:有刀把土刨。看来编儿歌也是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认识跟“刨”字字形相近的一些字,并借助韵文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挖掘了学生识字的潜能。这样的处理正是建立在关注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教学,使识字教学童趣无限,意真意切。
在识字教学中,儿童味、生活味、文化味应当相互交融,彼此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演绎识字教学的经典。
(责编 莫彩凤)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识字研究悠长的历史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坚守,在发展中创新,如此才能积蓄力量,焕发生机。准确把握识字教学的“三味”能让我们的识字教学如一道美食,香甜可口,齿颊留香。
一、生活味:创设情境,沉淀课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教育。”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们无时无刻地经历着生动而有趣的变化。我们所实施的新课程就是要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识字教学的生活味就是要改变过去为识字而识字的教学,将识字作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把生活融入识字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主动性就越高。我们只有将识字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镜头一:生字“宋”、“陈”、“赵”的教学片段
师:(学生先认读了这三个生字)这三个姓很常见,我们班上有吗?请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
师:(走近一位站起来的学生)你姓什么?你是怎么记这个字的?
生1:我姓陈,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这个字,也就是把“冷冻”的“冻”换成双耳旁,这样就变成了“陈毅”的“陈”。
生2:我姓宋,我用“合一合”的方法记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下面是一个“木”字,合起来就是“宋江”的“宋”。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谁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课件出示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图片)
生3:赵本山和宋丹丹。
师:他们的名字中就有我们刚学的“赵”、“宋”、“ 丹”。瞧,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也能帮助我们识字。
上述教学片段在识字教学中有效整合生活资源,无形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尤其是当学生看到图片中的小品明星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时候,那份激情被瞬间点燃,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识字的愿望特别强烈。
2.让识字教学向生活延伸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场所,它是识字教学的不竭源泉。“三分课堂,七分课外”,只有将识字教学延伸到生活,才能真正丰富识字教学的内涵,培养孩子良好的识字习惯,提高识字的能力,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社会中识字,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
将生活融入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向生活延伸,完成了识字教学,但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这样反复实践,才能让识字教学的生活味更浓,使师生共同进步。
二、文化味:连接时空,浸润意蕴
文字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各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为各自的文字注入了深刻的内涵。文字与文化这种特殊的、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使文字的学习成为一个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说,学习一种文字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过程。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镜头二:生字“丝”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想知道“丝”字在古时候是什么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课件出示)这就是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点击课件)这就是“丝”的甲骨文形式。它看起来像什么?
生1:像缠着的绳子。
生2:像丝线绞在一起。
师:(点击课件)后来这个字慢慢发生了变化,像什么?(点击课件)又过了很久,“丝”演变成这个样子。(点击课件)最后,“丝”字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汉字的演变就是这么有趣。
对“丝”的教学主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从汉字构造的角度让孩子充分感受汉字再现性、联想性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孩子识字的热情。
再现性是指汉字能够再现一些东西的形象和特征,比如“丝”就再现了相互缠绕的细线这一形象。由于汉字的这种特性,学生即使不认识“丝”字,也能猜到大概意思。
联想性是因为汉字的表意能力特别强,它像一幅图,目光触及的瞬间就能使人产生联想、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比如,看到“丝”字,学生马上会想到麻绳、土豆丝、粉丝也像这样细长缠绕。这种联想性赋予了枯燥的文字以丰富的内涵和雅趣,使之鲜活生动。
教师要学习一些文字学知识,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正确认识汉字的文化价值,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结合汉字自身规律进行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文化渗透。只有引导孩子发现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将符号转化成有情感、有生命的文字,将汉字的符号与汉字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识字教学凸显文化味。
三、儿童味:激活思维,丰盈内心
新课改理念烛照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童趣妙生、童心闪烁、童言活泼、童态迷人的课堂。所以,识字教学自然也应充满儿童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语言特点,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
镜头三:生字“刨”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生字活页卡片,一边说一边翻页)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有手轻轻抱,有足快快跑。
师:谁能学着前面的句子给“刨”字编一句儿歌?
生:有刀就是刨。
师:老师帮你改一改:有刀把土刨。看来编儿歌也是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认识跟“刨”字字形相近的一些字,并借助韵文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挖掘了学生识字的潜能。这样的处理正是建立在关注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教学,使识字教学童趣无限,意真意切。
在识字教学中,儿童味、生活味、文化味应当相互交融,彼此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演绎识字教学的经典。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