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新教 生机盎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nimaqubao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例《识字4》
  案例一
  一、出示禾苗图片
  师: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生:禾苗。
  师:对,这就是“禾苗”的“苗”。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记住这个字?
  二、转动字盘,揭示构字特点
  1.师:其实“苗”是个神奇的字,它能和许多偏旁做朋友,组成新的字。一起来看看,你能认识吗?(转动字盘)小朋友们看,这是“苗”加上什么?
  这个字(描)念什么呢?这是“苗”加上什么?
  (依次问“猫”“瞄”。学生齐读)
  师:下面它又和谁做朋友了?这个字“喵”刚才已经认识了。
  (教师再继续转动字盘)
  这个字(锚)平时少见,它读什么呢?再读几遍。
  (学生读)读了这些字,你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呢?(有些和“苗”的读音相同,有些相似)
  (学生多种形式读)
  师:(快速转转盘)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读出来?
  师:想想为什么“猫”字用反犬旁、“瞄”字用目字旁、“喵”字用口字旁、“描”字用提手旁。
  师:现在你有没有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呢?
  生:只要记住偏旁,再记住右边的“苗”字就可以了。
  三、初学儿歌,理解生字
  四、转盘组词,巩固生字
  师:现在用刚才的方法,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不仅要快速地认出刚才的字,还要给它找个朋友,组个词语。
  课件出示,学生认字并组词。
  案例二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情境图。
  师:蓝蓝的大海上远远驶来一艘大轮船。快到码头了,只见船上的工作人员抓住一个大家伙(出示大铁锚图)用力地抛进岸边的海滩,船就稳稳地停了下来。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词“铁锚”,学生读)
  3.师:有个非常聪明的人看到这种情景,就编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出示:
  船上有只锚,锚有两个爪,能叫船停下。
  (指导读)
  4.师:看到大家读儿歌这么起劲,小花猫也想来凑热闹。它想让小朋友们也给它编首儿歌。
  (学生给小猫编儿歌)
  5.学生自由读,教师随机正音。
  6.让学生给儿歌取个题目。
  师:“猫”和“锚”,老师分不清楚了,谁能帮助老师?
  (学生说,教师总结)
  二、根据规律猜字,转转盘识字
  1.师:右边是“苗”的字还有很多,让我们进行一个猜字游戏。
  2.教师做“瞄准”动作,学生猜。相机出示“目”字旁,教学“瞄”字。
  3.出示习字册,做描红动作,学生猜。相机教学“描”字。
  三、巩固识字
  师生共同玩转盘游戏,巩固识字成果。
  案例评析
  一、呈现教材新顺序,增添趣味性
  分析以上两个案例不难发现:案例一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从字到词再到韵文的教学,亦步亦趋,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较低的状态,整堂课没有特别的兴奋点;而案例二则打破了原来的编排,从韵文入手,再带出转盘识字。它创设的情境来源于课文,又稍加改动,把儿歌静态的画面演绎成动态的过程。学生每次都是直接面对生字,不断自己学会理解生字。在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后,再运用规律识字,这样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一个兴奋的状态,真正让学生对生字、识字感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解读教材新角度,增加自主性
  “识字4”的编排意图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读音、字义规律。这点在两个案例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两位教师都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然而,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第一个案例是为了找规律而找规律,而案例二却更深地挖掘了教材的意图,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识用结合。在找到规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动作猜字识字,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获得新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学习。
  我们再来审视学生的学习状态。案例一中,学生的学始终在教师的教之后。学习活动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是学生所想要的。因此,他们也就无法进入学习的状态。案例二中,教师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学生走得多宽、走多远完全由学生自主掌握。发现、学习,再发现、再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亢奋的。这得益于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转盘识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来发现其中的规律的。
  转盘识字作为一个老课型,教师只要用心研究,教出新意,老课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内在情感,挖掘蕴含的价值,从而产生独特体验,让课堂情智共生。教学《船长》时,本着“打造个性语文、创生情智课堂”的理念,我以“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为主线贯穿课堂,引导学生个性研读,真切感受人格魅力,展示智慧、深情、动听的语文课堂。  一、初读,触摸语言的生命之美  周一贯老师说阅读的底线是“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
[摘 要]一次失败的作文教学,带来深刻的反思与大胆的尝试。教师可结合苏教版教材及主题单元的文本特点,将习作的训练点进行分解,创设情境,随文练笔;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灵沟通,激发学生“言爱”的欲望,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关键词]因课设练 情动辞发 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8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想比较轻松地突破难点,实现语言“入境”,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儿童的已有认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长句,学用关联词。2.厘清课文形象之间的主
当以超越的眼光解读课文时,我们常常发现每一篇课文总有一个时空的局限。如果我们被文本框定,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教师和文本的双重权威形成的专断,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把教材当作例子,穿越时空,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语文教学要学会分享,而不能在灌输中形成专断。分享,思维才会产生“核能裂变”;专断,思维会成一潭死水。  [案例举隅]  《读书莫放“拦路虎”》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从妈妈生病,爸爸悉心呵护这一平实朴素的日常小事入手,描写父母之间平凡普通的生活点滴,揭示作者对真爱的理解和感悟。文字朴素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让学生理解“爱如茉莉”这一主题,是课文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我展开三重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追问心灵深处的真爱到底为何物。  一、对话茉莉,挖掘真髓  阅读教学是一个三方对话的过程,其中文本是基础,
作文对中年段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许多教师在指导时常感到头疼。中年段的学生处在过渡时期,即由低年段的写几句话、一小段话转到现在的写一篇文章,要求明显提高了,难度明显加大了。刚开始,很多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甚至产生畏惧感。这时,教师就需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分层递进、说写结合的方法,效果很好。  一、确定话题,提供素材  这里的话题,实质上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内容,一个词、一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句子教学则前承字、词,后接段、篇,起着桥梁的作用。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大意义。一年级是句子教学的启蒙阶段,进行严格有效的句子训练尤为重要。  然而,一些教师在日常的句子教学中却存在着重认知、轻技能的现象:一是胸无成竹,随波逐流。教师对一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句型结构胸无成竹,教到哪里算哪里,往往不能
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讲评重于指导,恰当的作文讲评,能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浓厚兴趣,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忆”“赏” “琢”“寻”——这是笔者几年来习作讲评模式的四字法宝。下面结合拼句游戏,笔者就习作讲评课模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忆”——擦亮游戏的趣味之光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苏教版选编的古诗,大多抒发壮怀激烈的人文情怀,像《池上》、《小儿垂钓》这类童心盎然、童趣浓郁的古诗并不多见。诗中的小儿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恍然回到童年。对古诗的处理,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看小儿,即便隔着岁月的长河,循着诗歌的脉络,学生依然能够放飞童心,触摸和捕捉到诗歌中小儿的天真和烂漫。  一、了解小儿,疏言通文  对小学古诗教学来说,语言是一个难关。如何根
[摘 要]阅读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机智 意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2  阅读教学课堂应该 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