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走向“理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數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借助数学模型,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概念的理解:数学结合完成“因数和倍数”意义的建构,有序思考形成找“因数和倍数”的技能与方法,借助素材引导学生在比较观察中寻找特征。
  【关键词】数形结合 有序思考 观察比较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有量的提升,更应当让学生有从“经验”走向“理解”的这样一个质的飞跃。郑毓信曾指出:数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去建构新的理论。从“学生的现实”去寻找教学的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从“经验”走向“理解”,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借助数学模型,真正实现概念的理解。
  一、数形结合,在经验中完成“因数和倍数”意义的建构
  片段1: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想看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拼法?谁来说说看,每排几个?摆几排?乘法算式是什么?
  生1:每排6个,摆2排。乘法算式6×2=12。
  生2:每排4个,摆3排。乘法算式4×3=12。
  生3:每排12个,摆1排。乘法算式12×1=12。
  生4:每排3个,摆4排。乘法算式3×4=12。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出示各种摆法)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第四位同学和第二位同学的拼法,有什么想法?
  生:只要把图形倒下来就是一样的。
  师:只是摆放的位置不同,一个横着摆,一个竖着摆,其实是同一种拼法,只能算一种。那每排5个可以吗?为什么呢?
  生:不可以。1排5个,两排10个,还多了2个。
  师:是不是这样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出示摆法)
  师:看来,只有这3种不同的拼法。根据3种拼法,我们找到了对应的3个乘法算式。可别小看这3个算式,里面藏着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一起来看3×4=12这个算式,猜一猜谁是谁的倍数?
  生: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
  师:对,12是3的倍数,反过来我们就说3是12的因数。(板书:12是3的倍数,3是12的因数)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4和12有什么关系?
  生: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板书: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师:你能把这4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12是3的倍数,3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师:看,这儿还有两个乘法算式,你会说吗?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师:12是12的倍数,感觉有点特别,不过,确实,12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
  师:根据乘法算式同学们知道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那你们能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说一说吗?写在练习纸的反面。
  师:我也来写一个3×0=0。谁来说一说?
  (没有学生举手)
  师:咦,怎么不说啦?结合刚才拼长方形的过程想想看……
  生:每排3个,没有正方形,不能拼。
  师:所以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不为0的自然数。(一般不考虑0)
  评析:
  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因数和倍数是两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生展开空间思维,方法多样。这样导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透过数学“形”与“数”的潜在关系,化解了抽象概念的难度,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链接。学生在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3×0=0”这个算式,引导学生再次结合拼图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一般不考虑0”,难度降低,效果较好。
  二、有序思考,形成找“因数和倍数”的技能与方法
  片段2:有序找因数
  师:36的因数是不是只有一个4呢?
  生:不是。还有其他的。
  师:那你能把36所有的因数一个不落的全部都找出来吗?
  (生尝试找36的因数)
  生1:我找到了4个。
  生2:我找到了6个。
  师:还有找到更多的吗?
  生3:我找到了9个。
  师:哇,太厉害了。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么多的?
  生:我是想( )×( )=36的,从1乘几开始想起。
  师:这种想乘法算式的方法简直太妙了!你们觉得妙在何处?
  生1:他是按顺序想下去的,不会遗漏。(板书:有序)
  生2:一个乘法算式可以找到两个因数。(板书:一对一对找)
  师:从几开始有序地往下想?又想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生:从1开始有序地往下想乘法算式,想到重复为止。
  师:还有同学也找到了9个,但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我是想36÷( )=( ),36÷1=36,1和36是36的因数;36÷2=18,2和18是36的因数;36÷3=12,3和12是36的因数;36÷4=9,4和9是36的因数;36÷6=6,6是36的因数。
  师:这种方法也非常不错。同学们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种是乘法算式,另一种是除法算式。
  师:这两种方法在找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不管是乘法还是除法我们都能找到36所有的因数。
  生2:都是从1开始有序地往下想。(有序)
  生3:都想到重复为止不再往下想了。(不重复)
  生4:都是一个算式找到两个因数。(一对因数)
  评析:
  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 )×( )=36”,也可以用“36÷( )=( )”的方法来思考,再通过找两种方法的相同点,进一步体会“一对一对”和“有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优势,避免遗漏或重复,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考的有序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思想方法的有序性。只要做到有序思考,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可以并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用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8的因数,进一步巩固了找因数的方法。
  三、借助素材,引导学生在比较观察中寻找特征
  片段3: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师: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找一找18的因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24和16的因数。
  师:现在一个数的因数都会找了,那a的因数你会找吗?
  (学生疑惑,出现困难)
  师:有点难,但是它的因数中一定会出现几呢?
  生:a的因数中一定会出现1和a。
  师:为什么?
  生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都是1。
  (课件竖着圈出所有数中的因数1)
  生2: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自己。
  (课件竖着圈出所有因数中的本身那个数)
  生3:最大的因数是自己,所以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评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如果只是通过比较几个数的因数的共同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思考的力度不够大,没有挑战性而且抽象。于是在这里笔者就安排了找一个字母a的因数,学生起初是一愣,“但它的因数中一定会出现什么”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眼睛就亮了,大脑快速运转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有的学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找到了1和a这两个因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通过找字母a的因数,学生其实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最大因数是本身、最小因数是1、个数是有限的,由此避免了学生找特征时无序的现象。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好的素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宽度,可以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可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要】“线”是美术的基本造型语言,也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达形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线造型能力,有助于提升其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线造型 观察力 想象力 情感表达  一、线的概念  线作为面与面的交界或物象边缘,是空间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观察世界、力图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绘画最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在绘画中,线条不仅仅是指物象的轮廓,它更
“你是什么垃圾?”这句关于垃圾回收利用的“灵魂拷问”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垃圾回收处理受到全民关注,那么在军事领域,废旧坦克、飞机残骸、子弹壳……这些特殊垃圾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军事垃圾别乱丢  战地用餐,垃圾必须清理干净,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行军途中,士兵用过的食品包装袋和医疗纱布等,可以随手扔掉吗?绝对不行!就算塞进路边的垃圾桶也不行。因为这很可能会泄露一些军事机密。无论是演习还是
研究成果創新点  装修工在进行安装或修理时,常常是一个人负责主修,另一个负责传递工具,这样很不方便。由此,我想到制作一个“腕带式磁性贮物盒”,方便装修工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玩具“啪啪圈”的启发下,我制作了一个类似“啪啪圈”的腕带,可以方便地缠绕和固定在工人的手腕上。腕带上附有一个轻便、小巧的盒子,可贮存一些不具有磁性的小物件;在盒盖内安装了一块强磁钢,可将具有磁性的工具或物品吸附在上面,不会掉落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和力量源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染功能,对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影响和积极的人生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把民族文化的根、爱国的魂深植在学生心田,把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现代德育
科學研究课程 学生在上学和放学途中的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为了及时将同学们的到校、高校情况告知家长,我研制了能识别身份并且可以通过手机通知家长的刷卡机。  研究过程与心得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我详细了解了刷卡机的基本原理及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FID、GPRS等技术。为了绘制硬件电路图,我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软件编程,还学会了系统的调试方法。在发明设计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电子科技的无穷魅力,认识到勇于创新,明
空气里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当水变热蒸腾时,又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制作纯净水  烧开的水会翻滚、蒸发。通过下面这个蒸发和凝结的实验,我们可以将盐水当中的水分提取出来。  1往大碗里倒入约2厘米深的开水,再往里面加3小勺盐,滴几滴食用色素。   2把小碗放在大碗中间。如果小碗漂起来,就把大碗里的水倒掉一些。   3将保鲜膜罩在大碗_上,中间压一枚厚硬币,硬币搁在小
统编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科书内容中的比重。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以及词句段运用等都可能会有指向单元习作要素的写作资源。统编语文教科书首次将“小练笔”作为新增板块纳入教科书,出现在某些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在这些课文中,遣词造句、内容选择、表达形式等都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价值。每一篇小练
【摘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不管哪种教学情境,其设置原则都要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既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直接引出教学问题,并有效为之后的教学做铺垫。问题的提出,既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入,又能将问题变成驱动性任务,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关键词】创设情境 辩证思维能力 高效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通过模型思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在思维体系当中。本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模型思想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探索具体对策,从而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以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模型思想;策略  当前,我国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中,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系
【摘要】摘要:本文以微课“认识乐句”为例,通过解读教材,调整或取舍教学内容,解读学生,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并对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调整 改变 双主体  “好课是磨出来的”,一个精彩教学案例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不断“磨”的过程。而“磨”的過程,也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单个教学活动策略运用发生变化,还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甚至是思维方式也都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