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提问是一种艺术。所谓提问的艺术,就是灵活自如、创造性地运用提问,切实有效地发挥提问的多重功能—既检查学过的知识,又“温故而知新”,引出新的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真正地进行课堂上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一方面,要从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抓住要害,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也就是要把问题设计在节骨眼上,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引起他们解答的愿望和兴趣。
  由于每节课的类型不同,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不同,提出的问题类型也必有所不同。即使是同类型、同内容的教学,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计也要采用不同的类型和方式。因此,课堂提问要用多种多样的类型与方式来设计问题,以其自身的灵活多变去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要求,从而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一、悬念式提问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教师在讲读课文前,尽可能巧妙地提出一些悬念式问题,以吊起学生的“胃口”,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课文。如宁鸿彬老师教《七根火柴》一文时,一上课,宁老师先讲小说的背景,学生朗读全文后,他要求学生以红军博物馆解说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展台上陈列的六根火柴的来历。比一比,看谁介绍得好。这种变换角度新颖独到的复述,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明明是七根火柴,老师怎么说是六根火柴呢?这就于无疑处置疑,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激发式提问
  在课堂教学基本结束或告一段落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进一步揭示课文中那些貌似自相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地方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对教材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如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笨不笨?”问题似很平常,也谈不上新意,但这样的激发提问,能让学生再次思考、讨论,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的理解和领会。
  三、牵引式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对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并注意把难点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在疑难一个个排除之际,就是教学任务完成之时。如教《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本文论述雷峰塔的倒掉,为什么文章开头先描写未倒掉的雷峰塔?(3)作者为什么总是希望雷峰塔倒掉?(4)文中透露出作者对法海怎么样的思想感情?(5)文章后半部分的议论中插入一段蟹和尚的叙述,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然后再帮助他们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这样以探讨解决问题为主,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的启发提问,可以起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作用,教材中可比较的内容很多,如孔乙己和范进的比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比较、白杨树和楠木的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比较思索,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归纳,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五、想象式提问
  想象是智力的翅膀。初中生内心充满着神奇和向往。启发想象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教材中令人想象之处很多,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提出想象,促使学生不时地展开想象,必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教《善待生命》一文时,提出问题:“假如你的生命还有六个月,请回答我,你最想做的事是哪些?最想见的人是哪些?最想和谁说话?你认为一生中是否仍有遺憾?你的遗憾是什么?为什么?可以选择回答,也可以全部回答。”此类的提问举不胜举。
  六、质疑式提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回答一个问题的意义大得多。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如《出师表》一文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一句,学生提出“圣”字不能按课文注释译为“圣明”。理由是古代汉语中“圣”有四种解释:1.最崇高;2.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3.宗教徒对所崇拜事物的尊称;4.封建帝王的尊称。按上下文的意思,“圣”应是第4种译义。“开张圣听”应译为“扩大圣上的听闻”。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培养他们的质疑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总之,提问的类型与方法多种多样,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灵活设计,以期取得提高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最大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以为用课堂提问就可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至于忽视其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的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课堂提问的运用应和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而真正实现教法的优势互补,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愿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创造性地运用课堂提问技能技巧,挖掘和掌握其中的奥妙,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文言文教育难就难在枯燥上,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众多中学教师一直关注并致力的方向。一个偶然机会,发现汉字造字法对文言文的翻译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言文教学的枯燥难题。本文简议了一些笔者的想法,希望能够推而广之,对语文老师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造字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枯燥、单一的文言
【摘要】朗读,是人类传承文化、传播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央视董卿主持的一档综艺节目《朗读者》,受到人们的  喜爱,激起笔者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朗读;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不仅是一门语言艺术,更是普通人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朗读者,我们的课堂就是他们的舞台。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把朗读当作一种抒
【摘要】人的聪明是从认字、识字开始的,即“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  载体。汉字是一切华夏文明存在的根基,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语文课标明确指明:“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点教学,即识字教学。识字究竟有什么目的呢?我们有多少人想过这个简单的问题,并能够对其做一个解释呢?通过双法字理的识字法可以清晰地
【摘要】语文老师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高效训练写作。通过写作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挖掘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广度,真实地把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关键词】写作;训练;脉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却历来被学生视为语文学习的老大难问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却常常被语文老师一带而过。笔者在这
【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首次出现古文教学内容《司马光》,这是首篇以课文形式出现的古 文,需引起重视。结合古文特别的表达方式,教师教学时应考虑学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小古文的特点,学习诵读小古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古文;文体特质;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是本次语文教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言字字珠玑,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现行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仅有30多万字,远远达不到阅读要求。因此,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和课外读物以及学校的校本教材,在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悟“作”文的方法和规律,汲取课文中的写作营养,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结构或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最省时、高效的训练方法之一。  【关键词】小练笔;训练方法;习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得作文者得天下”已成了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共识。然而写作
【摘要】认认真真学做人,简简单单教语文,常态语文课更应该如此上。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心得和平时所听的一些常态课例,来谈谈如何才能上好常态课。  【关键词】常态语文;基本功;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语文老师,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怎样 教?什么样的课,才会是好的语文课?如何才能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做一个“有思想、会表达”的人。归根結底,
【摘要】小说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能很好地教给学生这些鲁迅的作品,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了。历来对于鲁迅都有一句俗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完全可以看出鲁迅的一些作品教学甚至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高低。本文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浅谈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教学。  【关键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孔乙己;语言风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成了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