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标颁行以来,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核心内容。使教师致力于创新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对如何实施自主教育,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数学问题”的课堂实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并产生解决它的欲望,便形成了“问题意识”,这种意识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做法,但几乎都集中在教师提出问题方面,而在激发学生问题方面的建议及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引出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系列问题情境之中,使其产生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以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文就“数学问题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营造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
只有自由民主的课堂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充盈着和谐的光芒。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其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挖苦,毫无疑问,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能轻视、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的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给予肯定,对其不合理成分要用积极的态度指正。总之,问题教学中的课堂,是师生平等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用人们日常生活的例子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我首先说:“同学们,从南京到上海全程约300千米,一辆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汽车行驶完全程所需时间与行驶的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函数关系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细绳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你们能不能找到其理论依据呢?”从生活情境入手,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境
习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即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在习题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教师出示是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例如: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引申(1) 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引申(2) 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引申(3) 上下底面边长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l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60°
引申(4) 将正四棱台换成正三棱台或正六棱台;
引申(5) 如果是任意四棱台,应增加哪些条件才能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上面由原型题引申出来的5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让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提出问题,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是问题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并引导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在学习打折销售问题时,我展示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满200减80’顾客损失49元,京城华堂商场被告欺诈(原价618元的羽绒服是打完九五折后才减价的)。”并引导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你知道顾客损失的49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你认为顾客与商场谁更有理?
围绕数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定义、概念是怎样引入(产生)的?它的关键是什么?定理的逆命题、否命题是否成立?公式、法则能否反用、变用?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这一节、这一章有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定理证明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是如何应用的?面对题目可以自问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吗?能否提一个相似的问题?你能否提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你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吗?是否需要辅助问题?等等。问题变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变化问题的条件、情景、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问题性教学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还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性方式,同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中,它不仅是教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实现数学教学的素质功能。
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摧毁了学生的创造力,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标准化产品”,使学生只知道消极的听、被动的学。“数学问题教学”改革实践则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训练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学习方法,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多方面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并产生解决它的欲望,便形成了“问题意识”,这种意识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做法,但几乎都集中在教师提出问题方面,而在激发学生问题方面的建议及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引出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系列问题情境之中,使其产生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以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文就“数学问题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营造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
只有自由民主的课堂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充盈着和谐的光芒。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其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挖苦,毫无疑问,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能轻视、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的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给予肯定,对其不合理成分要用积极的态度指正。总之,问题教学中的课堂,是师生平等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用人们日常生活的例子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我首先说:“同学们,从南京到上海全程约300千米,一辆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汽车行驶完全程所需时间与行驶的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函数关系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细绳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你们能不能找到其理论依据呢?”从生活情境入手,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境
习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即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在习题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教师出示是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例如: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引申(1) 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引申(2) 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引申(3) 上下底面边长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l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60°
引申(4) 将正四棱台换成正三棱台或正六棱台;
引申(5) 如果是任意四棱台,应增加哪些条件才能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上面由原型题引申出来的5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让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提出问题,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是问题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并引导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在学习打折销售问题时,我展示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满200减80’顾客损失49元,京城华堂商场被告欺诈(原价618元的羽绒服是打完九五折后才减价的)。”并引导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你知道顾客损失的49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你认为顾客与商场谁更有理?
围绕数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定义、概念是怎样引入(产生)的?它的关键是什么?定理的逆命题、否命题是否成立?公式、法则能否反用、变用?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这一节、这一章有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定理证明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是如何应用的?面对题目可以自问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吗?能否提一个相似的问题?你能否提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你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吗?是否需要辅助问题?等等。问题变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变化问题的条件、情景、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问题性教学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还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性方式,同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中,它不仅是教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实现数学教学的素质功能。
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摧毁了学生的创造力,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标准化产品”,使学生只知道消极的听、被动的学。“数学问题教学”改革实践则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训练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学习方法,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多方面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