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古诗鉴赏的高考要求出发,结合高考复习,根据古诗词的特点,简要阐述诗歌鉴赏的技巧、方法,介绍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指导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高考;古诗鉴赏;复习方法
我国被誉为“诗歌王国”、“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乐府》到我们常常熟念的“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反映我国诗歌的丰富、瑰丽、绚烂。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继承这份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必然要求,也是古诗教学的目的所在,诗歌鉴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古诗鉴赏就成为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
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培养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需要学生长期不懈地提高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参与,因而在语文高考中越来越显得重要,高考题型也由单选改为文字叙述的开放型题,它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诗词,进入作者内心,感知诗作的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古诗表达技巧。然而不少考生对此题难以下笔,情况不容乐观,不少考生总因为不能理清答题的思路而显得无所适从,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由此看来,高三语文教学的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把古诗鉴赏方法来一个归纳整理,与学生共同探讨、训练、提高,使学生在考场上不至于手忙足乱,而能够得心应手地解答出来,得到较高的分数。
1.系统归纳,储备知识
诗歌是表现人类心理世界、极富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对古诗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是必要的。这些基本知识主要有:①古诗词的基本常识(文学常识),比如古诗词的分类、形式特点;②各时期古诗词作者的风格、流派、特点;③各种题材的古诗词:写景咏物、记事咏怀、咏史怀古、咏物言志、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等不同类别有其表现形式和特点;④古诗词常用的表达形式、表现技巧等等,与学生共同梳理、归类、总结,储备系统知识,为古诗词鉴赏奠基。
2.诗歌鉴赏的路径
读懂一首诗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从《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及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看,诗歌鉴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形象;②语言;③意境;④表达技巧、表达方式;⑤诗歌情感。
2.1鉴赏诗歌的形象:通常可以从诗歌形象的色彩、指向、动静、虚实等方面来分析。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句中的“红、兰”两种鲜明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都是写友情的诗:李白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滪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感。
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所写“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回”,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孤寂,又通过动景,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及作者闲适的心情。
诗歌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柳”则“留”,“丝”则“思”,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我们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
2.2鉴赏诗歌的语言:诗贵含蓄,诗歌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工丽、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同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王维,陶诗语言质朴、自然,而王诗则工丽、凝练;白居易语言通俗、直白,而李商隐的诗歌语言则典雅、含蓄。同时分析诗歌语言还应注意古诗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悠然见南山”的“见”,“吹皱一池春水”的“皱”等等不胜枚举。
2.3鉴赏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咀嚼出诗的滋味来,是诗歌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如鉴赏《登高》《山居秋暝》,让学生品味、比较意境的不同,反映出作品风格的不同,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概括得出:《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暝》是隐居者的恋歌。再如要求学生用屈原的诗歌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用“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来作答。总之,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和意味,就能品出味来,嚼出味来!
2.4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诗歌的艺术技巧常从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角度进行分析。
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采用意象相加的方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借景抒情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极力渲染了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使人顿生人世变换,古今盛衰之感。
诗歌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以及“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等。
2.5领会诗歌情感:诗也好,词也罢,其描写意象都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胸臆的。“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而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意境、景、物、特定的艺术表现技巧等来实现的。
3.例题引路,指导方法
为巩固学生已掌握的鉴赏古诗的知识及明确的考点,教师每周可写三至四首古诗给学生自行鉴赏,并给予适当点拨,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点评,总结规律,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提高鉴赏能力。通过练习诵读,达到鉴赏的目的。诗歌鉴赏离不开诵读,因为诵读能够加深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在平时的练习中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让学生读出韵味(语气、节奏、意蕴)——体味音乐美,读出情味(“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者也”)——体味人情美,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感知意象、诗中之画历历在目,再让学生用文字表述、描述出来,必能大有裨益。
试题设计亦不可少,以赏鉴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等方面为着眼点。如唐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可这样设计思考题给予点拨:①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什么?形式上有什么特点?②诗的第三、四句写的是什么?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又如“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可这样提问:①这首诗是借物喻人的怀人之作,所借之物是什么?所喻之人是谁?②诗人把“忆念”之情放在“夜问”下,与鼓瑟同时进行,这样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练习,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方法逐步明确: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主要有:①读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②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及社会意义等。③品意境。引导迅速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和补充诗的内容。④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艺术技巧,有利于深入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⑤联作者(背景)。在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的基础上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2)解答准确,表达规范。读懂诗歌内容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尤其重要。答题时要注意:①紧扣要求。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紧扣题目,不可泛泛而答。②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③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简明、准确、规范。
总之,只有方法得当,点拨得法,训练有素,并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归纳、总结、训练,掌握规律,形成技巧,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高考诗歌鉴赏讲座》——金乾波
[2]《应对高考古诗鉴赏题——万变不离10大规律》——新浪网教育.新浪网
收稿日期:2008-08-02
【关键词】高考;古诗鉴赏;复习方法
我国被誉为“诗歌王国”、“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乐府》到我们常常熟念的“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反映我国诗歌的丰富、瑰丽、绚烂。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继承这份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必然要求,也是古诗教学的目的所在,诗歌鉴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古诗鉴赏就成为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
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培养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需要学生长期不懈地提高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参与,因而在语文高考中越来越显得重要,高考题型也由单选改为文字叙述的开放型题,它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诗词,进入作者内心,感知诗作的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古诗表达技巧。然而不少考生对此题难以下笔,情况不容乐观,不少考生总因为不能理清答题的思路而显得无所适从,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由此看来,高三语文教学的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把古诗鉴赏方法来一个归纳整理,与学生共同探讨、训练、提高,使学生在考场上不至于手忙足乱,而能够得心应手地解答出来,得到较高的分数。
1.系统归纳,储备知识
诗歌是表现人类心理世界、极富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对古诗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是必要的。这些基本知识主要有:①古诗词的基本常识(文学常识),比如古诗词的分类、形式特点;②各时期古诗词作者的风格、流派、特点;③各种题材的古诗词:写景咏物、记事咏怀、咏史怀古、咏物言志、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等不同类别有其表现形式和特点;④古诗词常用的表达形式、表现技巧等等,与学生共同梳理、归类、总结,储备系统知识,为古诗词鉴赏奠基。
2.诗歌鉴赏的路径
读懂一首诗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从《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及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看,诗歌鉴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形象;②语言;③意境;④表达技巧、表达方式;⑤诗歌情感。
2.1鉴赏诗歌的形象:通常可以从诗歌形象的色彩、指向、动静、虚实等方面来分析。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句中的“红、兰”两种鲜明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都是写友情的诗:李白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滪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感。
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所写“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回”,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孤寂,又通过动景,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及作者闲适的心情。
诗歌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柳”则“留”,“丝”则“思”,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我们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
2.2鉴赏诗歌的语言:诗贵含蓄,诗歌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工丽、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同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王维,陶诗语言质朴、自然,而王诗则工丽、凝练;白居易语言通俗、直白,而李商隐的诗歌语言则典雅、含蓄。同时分析诗歌语言还应注意古诗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悠然见南山”的“见”,“吹皱一池春水”的“皱”等等不胜枚举。
2.3鉴赏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咀嚼出诗的滋味来,是诗歌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如鉴赏《登高》《山居秋暝》,让学生品味、比较意境的不同,反映出作品风格的不同,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概括得出:《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暝》是隐居者的恋歌。再如要求学生用屈原的诗歌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用“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来作答。总之,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和意味,就能品出味来,嚼出味来!
2.4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诗歌的艺术技巧常从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角度进行分析。
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采用意象相加的方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借景抒情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极力渲染了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使人顿生人世变换,古今盛衰之感。
诗歌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以及“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等。
2.5领会诗歌情感:诗也好,词也罢,其描写意象都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胸臆的。“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而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意境、景、物、特定的艺术表现技巧等来实现的。
3.例题引路,指导方法
为巩固学生已掌握的鉴赏古诗的知识及明确的考点,教师每周可写三至四首古诗给学生自行鉴赏,并给予适当点拨,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点评,总结规律,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提高鉴赏能力。通过练习诵读,达到鉴赏的目的。诗歌鉴赏离不开诵读,因为诵读能够加深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在平时的练习中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让学生读出韵味(语气、节奏、意蕴)——体味音乐美,读出情味(“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者也”)——体味人情美,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感知意象、诗中之画历历在目,再让学生用文字表述、描述出来,必能大有裨益。
试题设计亦不可少,以赏鉴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等方面为着眼点。如唐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可这样设计思考题给予点拨:①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什么?形式上有什么特点?②诗的第三、四句写的是什么?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又如“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可这样提问:①这首诗是借物喻人的怀人之作,所借之物是什么?所喻之人是谁?②诗人把“忆念”之情放在“夜问”下,与鼓瑟同时进行,这样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练习,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方法逐步明确: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主要有:①读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②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及社会意义等。③品意境。引导迅速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和补充诗的内容。④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艺术技巧,有利于深入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⑤联作者(背景)。在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的基础上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2)解答准确,表达规范。读懂诗歌内容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尤其重要。答题时要注意:①紧扣要求。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紧扣题目,不可泛泛而答。②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③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简明、准确、规范。
总之,只有方法得当,点拨得法,训练有素,并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归纳、总结、训练,掌握规律,形成技巧,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高考诗歌鉴赏讲座》——金乾波
[2]《应对高考古诗鉴赏题——万变不离10大规律》——新浪网教育.新浪网
收稿日期:200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