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空间,给他们以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宽松与和谐。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阅读、独立思考、倾听、动手实践、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合适的形式组织教学。
2.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兴趣地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够时,不可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当主人,而需要教师多指点、引导。引导是引而不发、开而不达的引导,引导不是指导。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应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合作时,可以倾听、观察,甚至还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学生喜欢的是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师成为合作者,就更能创造出这样的气氛,也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那么教学活动就能很好地开展,反之学生就不能很流畅地学习,不能自主地学习,学习就带有很大的被动性。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应该具有激情、坚毅、独立自主的优秀的品质,具有创新意识。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巧妙地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地展现数学的美。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激励手段是促进自信心养成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怕学数学、怕学不好数学的学生,应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开始可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经常交流思想。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表扬,而且应当着全班学生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当然,激励手段要适当,绝不能助长学生的自满思想,也必须因人而宜,且应该有“度”的限制。
3.注重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学习了《直角坐标系》后,教师可让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学校主要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
勤奋、有恒心、有责任心、民族自信心等都是一名合格中学生应具有的良好个性。勤奋,是学生的传统美德。“学贵有恒”,学习必须有恒心,只凭一时的热情,不能持之以恒,是不能学好的。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对国家、社会、家庭、班集体、自己负责,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在祖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以数学史料进行责任感教育,提高民族自信心;以数学的美提高审美的情趣,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科书
基础教育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1.充分利用教科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现在的教科书,无论是课题、内容、过程、习题等,还是知识结构,与以前的教科书都有很大的区别,给了教师很大的想象、创造的空间,甚至给了教师开发、改动的权利。例如《月球上有水吗》、《你今年几岁了》等课题,给人以深思、引人入胜的感觉,教师不能单纯地讲“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否则就显得枯燥无味。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根据学习需要、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2.立足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
在数学新课程的视野中,教科书绝不就等于课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动态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立足于教科书,但千万不能受到束缚,拘泥于教科书,而应该合理地利用教科书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大于教科书内容,而学生的发展不同也决定了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一、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空间,给他们以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宽松与和谐。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阅读、独立思考、倾听、动手实践、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合适的形式组织教学。
2.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兴趣地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够时,不可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当主人,而需要教师多指点、引导。引导是引而不发、开而不达的引导,引导不是指导。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应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合作时,可以倾听、观察,甚至还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学生喜欢的是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师成为合作者,就更能创造出这样的气氛,也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那么教学活动就能很好地开展,反之学生就不能很流畅地学习,不能自主地学习,学习就带有很大的被动性。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应该具有激情、坚毅、独立自主的优秀的品质,具有创新意识。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巧妙地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地展现数学的美。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激励手段是促进自信心养成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怕学数学、怕学不好数学的学生,应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开始可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经常交流思想。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表扬,而且应当着全班学生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当然,激励手段要适当,绝不能助长学生的自满思想,也必须因人而宜,且应该有“度”的限制。
3.注重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学习了《直角坐标系》后,教师可让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学校主要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
勤奋、有恒心、有责任心、民族自信心等都是一名合格中学生应具有的良好个性。勤奋,是学生的传统美德。“学贵有恒”,学习必须有恒心,只凭一时的热情,不能持之以恒,是不能学好的。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对国家、社会、家庭、班集体、自己负责,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在祖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以数学史料进行责任感教育,提高民族自信心;以数学的美提高审美的情趣,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科书
基础教育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1.充分利用教科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现在的教科书,无论是课题、内容、过程、习题等,还是知识结构,与以前的教科书都有很大的区别,给了教师很大的想象、创造的空间,甚至给了教师开发、改动的权利。例如《月球上有水吗》、《你今年几岁了》等课题,给人以深思、引人入胜的感觉,教师不能单纯地讲“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否则就显得枯燥无味。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根据学习需要、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2.立足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
在数学新课程的视野中,教科书绝不就等于课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动态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立足于教科书,但千万不能受到束缚,拘泥于教科书,而应该合理地利用教科书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大于教科书内容,而学生的发展不同也决定了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