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7236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每年都成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大有“妖魔化”之势。作为夺分大项的作文部分更是各位专家和草根关注的对象。今年初,北京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写作部分将采用微写作和大作文并轨形式,将以前惯用的60分划分为两个模块进行考查,分别占据10分和50分。综观今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北京卷出现的微写作新题型,可谓大放异彩,令诸多考生既熟悉又陌生,使得今年的北京考卷格外引人关注。
  2012年“微”字成功当选为中国年度汉字。“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没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见、能被听见的人。”这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出席年度汉字揭晓仪式对其进行的解读。微字虽小,意义却非凡。伴随网络化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以前较为单一的社会单元角色扮演逐渐得到强化并朝着多元化态势发展,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等公共即时通信工具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微写作(如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也在网络中迅速蔓延开来,对我们传统文学阅读和写作方式产生巨大冲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历年高考北京卷在全国都处于领跑地位,今年也不例外,命题组专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不断思索怎样完善高考制度,怎样引导和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更科学化、更规范化地设置命题,拉开分数梯度,从而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各类人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分值将调整到180分,在保证多数考生能完成题量的基础上,增加新题型、扩充分值必然是大势所趋,而微写作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大胆尝试。
  一、微写作不等于小作文
  在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微写作的要求和考查点是:“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之前小作文要求考生能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说理论证,考查目标单一而明确,平面而易套作,机械又易宿构(这里并非否定小作文的存在价值);相反,微写作则倾向于多样、丰富、立体的考查,其中有对事物进行描写的,有对观点进行阐发的,也有对考生自身情感进行内在抒发的。北京考题完全兼顾到了这几方面。具体来看,题作要求:“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并分别给出三个选项:项一,写出自身学习语文之体会,并与人分享(描述事物,表达情感);项二,评论“家长送考”现象(立论,表达观点);项三,18岁的纪念(抒发情感)。不难看出,其对能力的考查是综合的、立体的,这既给考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实践平台,很大程度上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挥空间。其表达方式可以是议论、叙述、抒情、描写,时间可以是古今中外,距离可以是由远及近或者透视效果的相对视角,深度可以是立意高远或蜻蜓点水。在考场较短的时间内(不过10分钟),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写成140至200字的文字,着实需要耗费几番周折,这也正是“微”字中所囊括的精妙所在。越是小的东西,字数要求越少,越是要求精练,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就越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具体的微写作到底怎么写,是否会写成小作文?这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来作答。由于背景来源素材的广阔性和丰富性必然趋于题目的多样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能防止和杜绝套题、宿构。微写作可以是小作文也可以不是小作文。一方面,作文必然有完整的结构、丰富的情感传达、巧妙的构思,总之是饱满而充盈的,微写作也可以沿着这个逻辑来写。另一方面,微写作也可以只是写作,要求作答的只是些片段化的话语组合,如今年的北京卷,简单评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对某事物给予某种情感的抒发。相信北京地区在因微写作这一高考新题型出现而进行的大量模考和专题训练中,做了诸多尝试和努力。
  二、微写作的考查要点
  作为新题型,此次北京卷选择的是将以前60分的大作文分拆为两部分,在保证原有题量不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将微写作设置为10分,这是高考改革的一次初步尝试和探路。不过这个分值也不能太大,需要掌控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因为考生还要花上大把时间来写大作文。尽管今年北京卷的大作文只有50分,字数不少于700字,但依然是夺分大阵地,因此,如何平衡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不可在微写作中浪费过多时间,需要合理取舍和科学安排好考场宝贵的时间。在得分方面,一项新题型的出现必然有一个从熟悉到适应的缓冲过程,尽管考生在平时训练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锻炼和强化,但考生毕竟没有亲历高考实战,对考题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不解和迷惘。加之该题型是对语言表达、思维认识、逻辑归纳、整合加工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抓住考查要点,寻求解题突破口,对考生而言依然存在一定难度,答题效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即便以后各省市高考卷竞相效仿,但考生的答题效果依然存在诸多变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据北京市高考语文评阅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新增的微写作答卷“看得很高兴”,尤其是项三的“18岁的纪念”一题,很多学生写出了他们的真实情感,形式上有创新,个别写得很好的题目,“即使有一两个错别字,也给了满分”。可见,考生对微写作还是比较适应,能够很快上手,尤其是那种比较贴近考生实际生活的熟悉话题。因为这类考题,考生都有话可说,同时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不仅保证了大部分考生都能作答,便于拉开考试梯度,构筑橄榄型结构,也使低分段和高分段的考生区分开来,从而达到综合能力考查之目的。
  三、微写作的发展方向
  微写作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新题型。从古代看,大家都很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寓言、楹联以及各种诗论、词论、画论、书论、曲论、题跋等都可以看作微写作早期的雏形,《搜神记》《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可谓微写作的经典范本。如今,类似的考题也早已有之,如2011年江西卷中的小作文:“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此类考题已见端倪,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略显单薄,广大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很少涉及。而作为新题型的微写作,不仅仅是对一种精练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对考生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考查,尤其是抽象思维的思辨能力,这可以从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中略见一斑。由重视感性情感传达的抒情立意,到抒情、立论二者并重,再到以重视理性思考、逻辑思辨的抽象思维的破立,往往是引入两个对立面,给考生营造一种错觉,似乎必须在两者中做出艰难抉择,非此即彼,这在很大程度上考查了考生的综合逻辑推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整合加工信息能力。从作文要求来说,文体更加明确化,导向性更强,由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到记叙文、议论文的转变,不难看出命题组专家们的良苦用心。   面对广大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不足,运用简洁而凝练、辩证而全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立场,不仅是大纲和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例如今年北京卷的作文,话题是“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但时过境迁,这些“老规矩”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随后又被人重拾,并引发一片热议。如果考生平时训练中逻辑思辨能力欠佳,往往会就事论事,无法对题目进行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把控,那么立意的角度和高度必然受到限制,得分也就不甚理想了。倘若考生先进行一些逻辑推理,或许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老规矩”是一种礼的体现、传统的折射,在新时代很多人都远离礼的约束,不太讲究“老规矩”那一套,但伴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礼,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返璞归真,进而寻求对礼的一种复归。那么,顺理成章,问题就转变成了:在改革开放的现代,我们怎样对待礼(传统)。在当今社会,礼有什么用?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们还需要那老一套的规矩和约束吗?在全球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将如何挽救因国民素质普遍下降而出现的道德失范?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如涓涓细流,源源不绝,文思泉涌也就不那么难了。当然,立意可以是多角度的,这里只是攫取其一。
  微写作短小精悍,短而小,小而精,精而广,能收到言简义丰之效,在短短200字中阐发出各种微言大义。那么,今后的微写作命运如何,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前进,会不会昙花一现,是否存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必要,如何将微写作和大作文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研究课题。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的要求是,“能写不少于7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要求“情感真挚”“结构完整”“思想深刻”“富含想象力”“鼓励个性传达”。不管从命题角度,还是综合能力考查,今年北京卷的微写作和作文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相信在随后几年的命题中,微写作有可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并且紧跟高考改革的步伐,分值或许还会略有增加,但不会占据主流地位。总之,微写作这一题型有继承也有创新,继承的是内核、概念等内在的东西,创新的是各种形式、平面化的外壳。这需要一线教师对微写作这一题型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既可以对其实施分层教学,重点突破,模块训练,同时也无须把太多精力耗费在上面,毕竟,大量的时间还需要让位于大作文等其他题型。
  事实上,经过今年北京卷的初步尝试,从命题到作答再到改卷的综合效果来看,采取微写作这一新题型所进行的初步尝试已经走好了扎实的第一步,但今后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变数,这需要包括一直关心和热爱语文教育,一直关注高考制度改革在内的广大同人和朋友们共同为之努力。
其他文献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阅读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场域,在这个场域的各种关系结构中既有现实存在也有历史存在,既有文本叙述的场域也有读者身处的场域。在时空交错的复杂场域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德国人类学家休普勒斯纳所说:“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生物”[2],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本文拟从文化场域的角度,以《林黛玉进贾府》[3]为例(下未注明的引文均源自此
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满足快速阅读的需要,视觉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图形、图像、表格、视频等,以其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接受的特点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非连续性文本自从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后,一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法策略的探
继鲁迅之后,老舍与张天翼并列成为讽刺艺术的“双璧”。[1]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老舍面对国家命运的风雨飘摇、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劳苦大众的民不聊生,以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高举讽刺艺术的大旗,一方面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直刺国民精神中的劣根性,以此探索“老大中国”的文化复兴之路,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艺术成就。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邻居们》[2]堪称讽刺艺术的精品。  老舍的小说艺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素来成绩不佳。满分10分左右,据说有的省份均分只有二点几分。我国是诗词王国,有着举世倾慕、光辉灿烂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学一学、赏一赏,把语文和人文素养的底子夯得厚实一些,绝不是什么坏事情。为了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赏,提升自己的语文和人文素养,高考试卷上安排了这一板块,也确实是抉择明智、意义深远之举。然而,年复一年,总会从暑热的阅卷场上传来灼痛人心的讯息——古诗词鉴赏得分太低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基于标准”的写作能力测试可给我们以启发。  美国在颁布共同核心标准之后,建立了一个“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评价同盟”(The Partnership for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简称“PARCC”)。政府鼎
“早读课”,顾名思义,即是早晨的朗读、阅读。记得在工作之初,还没有英语的“插足”,也没有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别的老师也没有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早读课便成了我的挚爱:朗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诵读补充的古诗文,记忆名人名言,赏析佳作片段……可以说,那时的早读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也在与孩子们的教学相长中积淀了不少,充实了许多。可现在不同了,英语要理直气壮地瓜分两节,连数学也要分上一杯羹。一周中属
从2012年全国16套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除外)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整体平稳。16套试卷的题量大都在7~8题,分值有些差异,其中重庆卷8小题28分,全国卷、天津卷、山东卷、四川卷和湖北卷各占27分,江苏卷4小题15分,湖南卷题量和分值最少,只有4道题12分。各省市的语言运用题题型新颖、选材鲜活,充分体现了能力与生活立意兼顾、实用和人文取向并重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能力与生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解读应该立足于教学生认识到蔺相如不是“智勇兼之”的英雄,而是一个罔顾赵国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这需要从逻辑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要用逻辑思维种好“语文田”。  实事求是地说,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其教育价值远远低于认识他的冒险主义倾向及引导学生怎样看清这一面。前一解读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认识,这也充分显示出语文课程改革到
黄柳娟  1980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项目负责人。  自画像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独特性的机会。  学生的发展必定蕴含着教师的发展,  孩子们的变化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您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您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吗?  :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专业是经贸外语。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我的父亲也曾经做过教师,机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研组是苏中地区语文教育的排头兵,曾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先进教研组、泰州市先进教研组。目前,本组正着手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共两个,其中“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课题以学生校园课外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师生素质发展,借重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境界升华,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