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层面引领 理论维度升华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研组是苏中地区语文教育的排头兵,曾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先进教研组、泰州市先进教研组。目前,本组正着手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共两个,其中“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课题以学生校园课外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师生素质发展,借重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境界升华,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是小学、初中语文的延伸和拓展,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确立“高中语文”这一范畴,体现本课题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外学习活动”主要指除课堂学习之外,在校内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外活动”是子母关系,“课外学习活动”以“校内课外自主学习”为特征,意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从兴趣出发,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社会阅历。“有效性策略”是指师生针对前述研究对象及范围,着眼于过程和结果,科学有序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实施、调控、总结、推广、评估等。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要义是:立足于校园课外,把握语文学科特征,研究并开展序列化有效学习活动,形成科学化学习方案,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研究领域现状
  “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和经验基础之上、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而提出的预设性课题。就目前从“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搜索,没有相关专题研究。即便有零星阐述,也只是对课外学习活动做浅显剖析。因此,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开创意义。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层面对高中语文课外活动在语文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以及素质发展状况的研究;通过实证,提供客观翔实的个案,对活动后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类处理,为同类型活动提供“样板”,现实指导意义很强;对多边关系,如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设计与运作等进行研究探讨,可以强化目标意识,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研究现实价值
  一是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因此在“校内课外”的有限空间,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建立相对开放的语文学习结构和科学的实施机制,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选择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要求。
  二是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交流、合作的快乐。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提供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获得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素养提升的机会。本课题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快乐发展的过程。
  三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积极应对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高校录取不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更加注重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近几年国内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笔试、面试要求看,语文学科的活动性质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案例让学生来解读、分析、演说、辩论,可以融合课堂与社会,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从起始年级开始,开展个别的或群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变化方向。
  四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增强师能的平台。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研究中,很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改变教学方式,也想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但往往缺少理论指导、缺少科学方法。因此,选择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研究,通过现有理论的介绍、比较和总结,通过活动个案的实施,从不同角度审视活动的目标、方案、措施乃至不足,可为同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借鉴和示范。
  四、研究内容摭要
  从学习主体出发,结合课堂学习活动和新课程模块内容,研究典型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索课外学习活动的特殊价值;预设活动可能生成的目标,拟定各种语文课外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案,研究方案形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问题;从控制论角度,组织实施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加强对活动进程的调控,研究活动高效开展的运作机制;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语境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研究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着力研究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之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及文化影响;研究几个重要关系: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语文学习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关系——探索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支撑系统;从差异性和共性出发,研究并整合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使各种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互为补充,并建构系统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方案。
  目前探究的子课题有:
  1.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的教育学价值研究;
  2.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3.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课程理念关系研究;
  4.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5.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冲突(矛盾)问题研究;
  6.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三年一贯制”整体方案研究;
  7.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师生角色定位研究;
  8.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主体作用研究;
  9.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心理发展机制研究;
  10.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品质分析研究;
  11.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发展差异性研究;
  12.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困”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13.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特长生行为特征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14.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教师组织差异性研究。
  五、研究程序扫描
  本课题研究分三年进行,涉及三个年级。三个年级分阶段开展序列语文课外学习活动。重点活动有:“琅琅书声”诵读活动、“青春颂”演讲活动、“静观”读书读报活动、“我的地盘”班报活动、“舌尖风暴”辩论活动、“面对面”访谈活动、“我主张”无领导小组活动、“玉韫文学社”社团活动……研究小组着眼前述设想,制订方案,推动落实,全程指导,反思总结,撰写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高质量论文,形成课题研究子项报告;主持人发挥研究的示范、协调、整合作用,形成课题组总报告。其过程包括:2011年3~10月,理论材料搜集整理阶段、实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1月,实施与分析,总结与反思;2012年8月,出中期报告;2013年1月~2013年3月,整合与拓展,形成总报告。
  六、重要观点表达
  着眼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和素养提升,利用三年时间对校内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整体构思,可以构筑立体化语文学习空间,拓展和延伸语文课堂学习,弥补课堂学习的某些不足;有效的课外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建构形成个体智能系统,满足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需求;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受各类条件的制约,方案执行过程是化解矛盾、积累经验的过程,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实验,可以使具有“活动”性质的学习逐渐实现由无序走向有序,提升语文学习的效能;校内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还体现在推广的价值上,可运用定量和定性手段,通过访谈、调查、测试等手段,对活动进行系统评估,从而扩大示范效应。
其他文献
统观近几年各高校或联盟自主招生语文考试,虽然其试卷结构不尽相同,考查题目类型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但如果从能力的角度观察,各自主招生试卷考查本质并无区别,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是它们的共同追求。就具体题目而言,自主招生语文测试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认识高校自主招生试题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考查这一特点,便于考生有的放矢地应对“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并为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阅读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场域,在这个场域的各种关系结构中既有现实存在也有历史存在,既有文本叙述的场域也有读者身处的场域。在时空交错的复杂场域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德国人类学家休普勒斯纳所说:“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生物”[2],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本文拟从文化场域的角度,以《林黛玉进贾府》[3]为例(下未注明的引文均源自此
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满足快速阅读的需要,视觉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图形、图像、表格、视频等,以其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接受的特点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非连续性文本自从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后,一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法策略的探
继鲁迅之后,老舍与张天翼并列成为讽刺艺术的“双璧”。[1]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老舍面对国家命运的风雨飘摇、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劳苦大众的民不聊生,以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高举讽刺艺术的大旗,一方面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直刺国民精神中的劣根性,以此探索“老大中国”的文化复兴之路,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艺术成就。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邻居们》[2]堪称讽刺艺术的精品。  老舍的小说艺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素来成绩不佳。满分10分左右,据说有的省份均分只有二点几分。我国是诗词王国,有着举世倾慕、光辉灿烂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学一学、赏一赏,把语文和人文素养的底子夯得厚实一些,绝不是什么坏事情。为了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赏,提升自己的语文和人文素养,高考试卷上安排了这一板块,也确实是抉择明智、意义深远之举。然而,年复一年,总会从暑热的阅卷场上传来灼痛人心的讯息——古诗词鉴赏得分太低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基于标准”的写作能力测试可给我们以启发。  美国在颁布共同核心标准之后,建立了一个“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评价同盟”(The Partnership for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简称“PARCC”)。政府鼎
“早读课”,顾名思义,即是早晨的朗读、阅读。记得在工作之初,还没有英语的“插足”,也没有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别的老师也没有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早读课便成了我的挚爱:朗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诵读补充的古诗文,记忆名人名言,赏析佳作片段……可以说,那时的早读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也在与孩子们的教学相长中积淀了不少,充实了许多。可现在不同了,英语要理直气壮地瓜分两节,连数学也要分上一杯羹。一周中属
从2012年全国16套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除外)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整体平稳。16套试卷的题量大都在7~8题,分值有些差异,其中重庆卷8小题28分,全国卷、天津卷、山东卷、四川卷和湖北卷各占27分,江苏卷4小题15分,湖南卷题量和分值最少,只有4道题12分。各省市的语言运用题题型新颖、选材鲜活,充分体现了能力与生活立意兼顾、实用和人文取向并重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能力与生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解读应该立足于教学生认识到蔺相如不是“智勇兼之”的英雄,而是一个罔顾赵国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这需要从逻辑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要用逻辑思维种好“语文田”。  实事求是地说,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其教育价值远远低于认识他的冒险主义倾向及引导学生怎样看清这一面。前一解读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认识,这也充分显示出语文课程改革到
黄柳娟  1980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项目负责人。  自画像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独特性的机会。  学生的发展必定蕴含着教师的发展,  孩子们的变化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您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您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吗?  :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专业是经贸外语。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我的父亲也曾经做过教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