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使得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这一发展变化,预示着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这一过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翻译作为媒介来沟通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在诸多领域,我们可将翻译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本文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对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领域及区别进行剖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区别
【作者简介】张新,黑龙江大学。
引言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桥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过去社会的前进需要翻译进行文化传播。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翻译作为一种职业,为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也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翻译与翻译现状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也可理解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这一职业古已有之,古代虽然出现了翻译活动,但这并不是一种经济的要求,而是文化交往的必然。今天,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事业,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一带一路”举措的提出,都潜在地要求翻译作为背后的支柱,从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往。但是今天的翻译,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对翻译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二、文学与非文学区别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它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沟通人类情感交流的作用。所以这种文学类的翻译文本,在翻译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生动、剧情的完整性。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或方式)。
非文学不属于文学范畴,往往并不是凭借感性思维作用的文本,而是实实在在记录、描述的事实。它并不带有人类情感色彩。狭义上说属于物质实体,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学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二者具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学是以非文学为基础,进而展开的文学形式。非文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更多考虑到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少有情感的顾忌因素。所以在对原文本进行解读和进行目的语翻译时,非文学要比文学更容易入手,准确性更高。
三、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区别
1.翻译客体的区别。文学作品翻译的客体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刻画描写的作品,這样的作品具有生动性、灵活性、抽象性。它是需要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并化成文字,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主题的升华,这是一种抽象的意识。需要译者不仅要用正确的词语,还要对作者的心理进行揣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按照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传神达意。从而达到需要的效果,否则翻译就失去了意义,这不单是文字的转化,更是心境的互换。例如,冰心在《我的童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很难勉强我自己做些不愿做的事,见些不愿意见的人,吃些不愿意吃的饭!母亲常说这是“任性”之一种,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格。
其中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格,并不是单纯指成为人格“伟大”的人,通俗意指“注定无所作为”“注定没出息”,所以在译文中并不能译作You can’t be a man with great characteristic .而是要通俗译出“you destined to get nowhere 或 you destined to be a good-for-nothing”,其中destined 指“注定,必将”之意,放在此处最为恰当。可见文学翻译中的文本要充分考虑到作者的心理表达,并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译。
而非文学作品就有所不同,它的翻译客体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科技类、经济类的文本,译者只需尽量将译文准确、严谨、无误,即可达成想要的效果。例如,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总结过去一年经济发展状况时,说道: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
在翻译这句话中,看到了“半壁江山”一词,是文学词汇,貌似有一定难度,但作为经济类文章,我们只需准确表达其意思就可以。可以将其翻译为:
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 . 将“半壁江山”理解为占经济总量的一半即可表达意思。
可见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由于不同的翻译客体,翻译的思维也并不相同。
2.译文的读者不同。由于目的语的读者不同,翻译时需要注重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文学作品的读者偏向于对文学感兴趣的爱好者,以及在文学领域有研究的学者。由于爱好与研究领域使然,这一类对文学读者,往往也有很强的语言敏感度,思维细腻,愿意在文学中品读生活的个中滋味。而文学研究人员,也往往从文学作品中去剖析作者的思想,进而对其文字的功力和情感的丰富性来洞察文章是否值得品鉴。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表达是一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文学也是社科的一大领域,在世界知识领域占有很大影响力。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中,译员在进行译文之前,要对文章进行深刻解读,将作者的情感内化心,外化于行,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功底基础上,将文章的情感渗透于译文中,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篇好的文学著作,也才能符合一名文学翻译译员的职责。但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写作意图。
而非文学翻译本身就是客观事实的翻译文本,其读者面向着思维缜密,要求精细,理性思维占主导的一类人群。他们对文本的翻译并不要求表现出多么细腻的情感,而是要求要做以“准”为前提,并且简单易懂,给读者呈现真实的表达即可。非文学翻译往往是一个独立商业翻译项目,除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项目委托人,译者可与委托人就文本进行交流。 3.翻译策略之比较。由于文学翻译以情感表达为主,重在传神达意,具有审美作用。而文学翻译的文本表现较为广泛,散文、诗词、甚至有俚语、成语等,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翻译中就没有标准一说,要根据文本内内容灵活翻译,既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又不能超越文本。而要根据文本所表达内容进行合理、恰当地传情达意。
如果译入语正好有对应的成语,可以直接使用。
中国的传统说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强施于人”并不是今天法律的品德。
As the saying goes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unto you ,”so“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ant to”should not be the spirit of today’s law.
成语(或习语)在汉语中是司空见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文读者而言,并无多少新意。所以除非向外国人讲解成语的意思,一般只需要翻译出比喻意即可。(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2004,12)
在庐隐的《吹牛的妙用》一文中,他如遇见商贾官僚、政客、军阀,都不妨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大吹而特吹之。
如将“察言观色”直译为watching their words and countenance,似缺深層意思,只能将其用意译法处理:after gathering each and every mood of them,其中gathering 作“推测”或“通过观察而理解”之意。而将“投其所好”译成“cater to their likes”也就更显恰当。(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张培基译)
而非文学翻译目的是传递基本信息,交流经验,展现实际情况。其内容体裁多为科学类、经济类、政治类、说明类等,这类非文学翻译,结构严谨,思维缜密。不需要翻译中运用“雅”的翻译标准,而是要以“信”为前提,翻译过程中不能有遗漏,要运用简洁、客观的翻译思维来进行文本翻译。
四、结语
文学翻译强调审美性,具有艺术价值,需要译员在翻译之前进行深刻解读。而非文学翻译是以传递事实为基础,要求翻译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客观表达真理。尽管二者有很大不同之处,但翻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良好的翻译效果,揭示事实真相,传递不同语言的信息,进而促进交流,推动社会进步。本文尝试性地探讨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希望为译者未来的发展领域提供参考性意见,使其在对二者区别有所掌握的基础上,找到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1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Iangn 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徐晶晶.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J].中国校外教育,2014 (10),16.
【关键词】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区别
【作者简介】张新,黑龙江大学。
引言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桥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过去社会的前进需要翻译进行文化传播。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翻译作为一种职业,为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也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翻译与翻译现状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也可理解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这一职业古已有之,古代虽然出现了翻译活动,但这并不是一种经济的要求,而是文化交往的必然。今天,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事业,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一带一路”举措的提出,都潜在地要求翻译作为背后的支柱,从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往。但是今天的翻译,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对翻译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二、文学与非文学区别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它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沟通人类情感交流的作用。所以这种文学类的翻译文本,在翻译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生动、剧情的完整性。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或方式)。
非文学不属于文学范畴,往往并不是凭借感性思维作用的文本,而是实实在在记录、描述的事实。它并不带有人类情感色彩。狭义上说属于物质实体,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学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二者具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学是以非文学为基础,进而展开的文学形式。非文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更多考虑到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少有情感的顾忌因素。所以在对原文本进行解读和进行目的语翻译时,非文学要比文学更容易入手,准确性更高。
三、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区别
1.翻译客体的区别。文学作品翻译的客体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刻画描写的作品,這样的作品具有生动性、灵活性、抽象性。它是需要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并化成文字,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主题的升华,这是一种抽象的意识。需要译者不仅要用正确的词语,还要对作者的心理进行揣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按照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传神达意。从而达到需要的效果,否则翻译就失去了意义,这不单是文字的转化,更是心境的互换。例如,冰心在《我的童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很难勉强我自己做些不愿做的事,见些不愿意见的人,吃些不愿意吃的饭!母亲常说这是“任性”之一种,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格。
其中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格,并不是单纯指成为人格“伟大”的人,通俗意指“注定无所作为”“注定没出息”,所以在译文中并不能译作You can’t be a man with great characteristic .而是要通俗译出“you destined to get nowhere 或 you destined to be a good-for-nothing”,其中destined 指“注定,必将”之意,放在此处最为恰当。可见文学翻译中的文本要充分考虑到作者的心理表达,并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译。
而非文学作品就有所不同,它的翻译客体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科技类、经济类的文本,译者只需尽量将译文准确、严谨、无误,即可达成想要的效果。例如,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总结过去一年经济发展状况时,说道: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
在翻译这句话中,看到了“半壁江山”一词,是文学词汇,貌似有一定难度,但作为经济类文章,我们只需准确表达其意思就可以。可以将其翻译为:
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 . 将“半壁江山”理解为占经济总量的一半即可表达意思。
可见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由于不同的翻译客体,翻译的思维也并不相同。
2.译文的读者不同。由于目的语的读者不同,翻译时需要注重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文学作品的读者偏向于对文学感兴趣的爱好者,以及在文学领域有研究的学者。由于爱好与研究领域使然,这一类对文学读者,往往也有很强的语言敏感度,思维细腻,愿意在文学中品读生活的个中滋味。而文学研究人员,也往往从文学作品中去剖析作者的思想,进而对其文字的功力和情感的丰富性来洞察文章是否值得品鉴。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表达是一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文学也是社科的一大领域,在世界知识领域占有很大影响力。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中,译员在进行译文之前,要对文章进行深刻解读,将作者的情感内化心,外化于行,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功底基础上,将文章的情感渗透于译文中,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篇好的文学著作,也才能符合一名文学翻译译员的职责。但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写作意图。
而非文学翻译本身就是客观事实的翻译文本,其读者面向着思维缜密,要求精细,理性思维占主导的一类人群。他们对文本的翻译并不要求表现出多么细腻的情感,而是要求要做以“准”为前提,并且简单易懂,给读者呈现真实的表达即可。非文学翻译往往是一个独立商业翻译项目,除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项目委托人,译者可与委托人就文本进行交流。 3.翻译策略之比较。由于文学翻译以情感表达为主,重在传神达意,具有审美作用。而文学翻译的文本表现较为广泛,散文、诗词、甚至有俚语、成语等,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翻译中就没有标准一说,要根据文本内内容灵活翻译,既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又不能超越文本。而要根据文本所表达内容进行合理、恰当地传情达意。
如果译入语正好有对应的成语,可以直接使用。
中国的传统说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强施于人”并不是今天法律的品德。
As the saying goes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unto you ,”so“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ant to”should not be the spirit of today’s law.
成语(或习语)在汉语中是司空见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文读者而言,并无多少新意。所以除非向外国人讲解成语的意思,一般只需要翻译出比喻意即可。(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2004,12)
在庐隐的《吹牛的妙用》一文中,他如遇见商贾官僚、政客、军阀,都不妨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大吹而特吹之。
如将“察言观色”直译为watching their words and countenance,似缺深層意思,只能将其用意译法处理:after gathering each and every mood of them,其中gathering 作“推测”或“通过观察而理解”之意。而将“投其所好”译成“cater to their likes”也就更显恰当。(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张培基译)
而非文学翻译目的是传递基本信息,交流经验,展现实际情况。其内容体裁多为科学类、经济类、政治类、说明类等,这类非文学翻译,结构严谨,思维缜密。不需要翻译中运用“雅”的翻译标准,而是要以“信”为前提,翻译过程中不能有遗漏,要运用简洁、客观的翻译思维来进行文本翻译。
四、结语
文学翻译强调审美性,具有艺术价值,需要译员在翻译之前进行深刻解读。而非文学翻译是以传递事实为基础,要求翻译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客观表达真理。尽管二者有很大不同之处,但翻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良好的翻译效果,揭示事实真相,传递不同语言的信息,进而促进交流,推动社会进步。本文尝试性地探讨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希望为译者未来的发展领域提供参考性意见,使其在对二者区别有所掌握的基础上,找到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1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Iangn 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徐晶晶.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J].中国校外教育,2014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