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仅仅是学生“爱听”的课,还不能算做一堂好课;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样才能“让每节课都精彩”。为此,我们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学”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积极培养,“让每个学生都精彩”。进行“单元结构教学法”和“学案导学”实验,坚持高考研究,“在开拓中追求精彩”。
[关键词]教育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37-03
我是北京景山学校的一名化学特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3年。我一直深爱着我所从事的事业和我的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我“踏实工作、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力量源泉。我把“做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满意、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希望自己有一个精彩的教育人生。
一、让每节课都精彩
爱教育、爱课堂、潜心研究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本分和天职。33年来,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不同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学”的教学风格。
在前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注重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力求做到思路清楚、语言生动、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要教好学生,首先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课,而语言是人们最直接、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形象生动的、有条理的、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把课讲得生动、幽默、精彩上下工夫。我很在意自己的课堂表现,并常常为自己能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而感到满足,甚至津津乐道、自我陶醉。我认为只要学生“爱听”了,教学效果就会好,那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喜欢老师、欣赏老师,到喜欢上化学课、爱学化学,再到学会化学、会学化学上来。我那时的做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自我反思,我逐渐认识到:仅仅是学生“爱听”的课,还不能算做一堂好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内涵。新时期更需要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更应该注重过程。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抓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核心,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学”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以疑激思、以思激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产生,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在解惑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和探究中掌握方法、发现规律、体味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蛋白质”这节课的设计为例。在课的开始,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国科学工作者1965年首先在世界上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结构图,并告诉他们:这一消息发布后,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轰动。例如:这一消息在英国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中播出后,有上百万人观看了这条新闻,这是当时最为英国人所知的中国科学成就。学生为此感到震惊:这么复杂的结构、这么重要的物质竟然是中国人最先合成的,中国人太伟大了!接着,我又让学生介绍他们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蛋白质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大开眼界。再接着,我提出问题:蛋白质的内容这么丰富、与我们的关系这么密切,它们究竟具有怎样重要的性质呢?强烈的求知欲驱动着学生再思考。我适时地为他们提供了最熟悉的蛋白质——鸡蛋白,让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为什么人误食重金属盐类时,喝大量牛奶、蛋清就可以解毒?为什么医院可以利用高温蒸煮、紫外线照射、在病人伤口处涂抹酒精等方法进行消毒?为什么生物实验室可以利用甲醛溶液来保存动物标本?为什么在农业上可以用波尔多液消灭病虫害?如何鉴别毛线和棉线?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看到学生探究的成功与喜悦,我感到非常欣慰。
让每节课都精彩,让学生的思维长上翅膀,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翱翔,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追求课堂的精彩,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得收益。“以疑激思,以思激学”,就是要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探究,激励其质疑,促进其思考,使他们在思考中发现规律,在探究中掌握方法,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
“育人德为先”,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我特别注意身教,并通过正直做人、对事业执著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每当我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全国、市、区竞赛中获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中做出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优秀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例如:有一年高考,我校学生由
我送考。每场考试前,我与参加考试的学生都要把手握在一起,高喊一声“成功”!此时,一股热流相互传递着,学生们都感到:来参加考试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坚强的团队。这一年每场考试结束时,我校的臧宇同学都是第一个走出考场。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他又第一个走了出来。此时,他向在外面等候的家长和老师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大家都被他的行为感动了。当年,臧宇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毕业典礼上,我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当我说到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成功时,没有忘记培育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时,会场上响起了长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肯定,也是对一种精神的颂扬。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是我最大的愿望。33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身正为范、乐于奉献,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积极进行培养。多年来,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特点。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当时他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成 绩平平,但在一次和他接触中我发现,他对复杂的北京汽车交通路线非常清楚,这使我很吃惊。我觉得要是能够将他在这方面的潜质挖掘出来,并使其用在深入学习化学方面,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前途。于是,我经常跟他聊一些趣味化学的话题,介绍化学学科的前景,告诉他:化学工作者可以像建筑师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我还为他精选了课外参考书,确定了探究的课题与他一起钻研,并请高校教授专门对他进行点拨……渐渐地,他体会到化学的趣味与魅力,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时,他参加了全国化学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着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追求。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千里马,需要教师用伯乐般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一腔热血去精心培育。近年来,经过我培训的学生有多名在北京市化学竞赛和全国化学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我撰写的有关《化学优秀特长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论文和课题报告,在第24届中国化学会年会上进行交流,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在全国化学竞赛辅导中成绩显著,我多次受到中国化学会和北京化学会的表彰。
三、在开拓中追求精彩
在从教的33年里,我积极投身到教改实践中,参与和组织了多方面的教改实验。“单元结构教学法”实验和“学案导学”实验就是其中的两例。“单元结构教学法”是一种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教学法,在时任校长的直接指导下,我参与了这项改革实践。在实践中,我逐步领会到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将实践中的体会和反馈信息及时收集起来向校长汇报,并一起进行研究。我的这些做法为完善和发展“单元结构教学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教学法,不仅在北京市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在上海、广东等省市许多学校中推广使用时,也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参加“单元结构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为我以后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能力基础。
教师固然要教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为此,我开展了“学案导学”的教改实验。“学案导学”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能力发展结构和学生的现有水平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在不间断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通过“学案”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新知识,既不是学习的起点,也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点。这样,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化学学习的方法。这项教改实验,是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它将教师的“教案”转化为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我的《发挥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初探》等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和北京市的一、二等奖。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又在“探究式教学”和“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方面,继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多年来,我一直痴迷于对高考改革的研究:从化学单科考试、3 X理综考试,到部分省市的独立命题,从考纲考题的变化、能力考查的要求、学生出现的问题,到如何科学地进行备考等,我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家考试中心的核心杂志上。我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实效,而且还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给本区及外省市的教师们,大家一起共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此外,我还通过组建课题组、主持名师工作室等,用自己的精彩带动团队的精彩,与大家一起分享幸福的教育人生!
(编辑 张 葳)
[关键词]教育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37-03
我是北京景山学校的一名化学特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3年。我一直深爱着我所从事的事业和我的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我“踏实工作、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力量源泉。我把“做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满意、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希望自己有一个精彩的教育人生。
一、让每节课都精彩
爱教育、爱课堂、潜心研究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本分和天职。33年来,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不同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学”的教学风格。
在前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注重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力求做到思路清楚、语言生动、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要教好学生,首先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课,而语言是人们最直接、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形象生动的、有条理的、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把课讲得生动、幽默、精彩上下工夫。我很在意自己的课堂表现,并常常为自己能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而感到满足,甚至津津乐道、自我陶醉。我认为只要学生“爱听”了,教学效果就会好,那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喜欢老师、欣赏老师,到喜欢上化学课、爱学化学,再到学会化学、会学化学上来。我那时的做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自我反思,我逐渐认识到:仅仅是学生“爱听”的课,还不能算做一堂好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内涵。新时期更需要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更应该注重过程。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抓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核心,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学”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以疑激思、以思激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产生,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在解惑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和探究中掌握方法、发现规律、体味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蛋白质”这节课的设计为例。在课的开始,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国科学工作者1965年首先在世界上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结构图,并告诉他们:这一消息发布后,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轰动。例如:这一消息在英国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中播出后,有上百万人观看了这条新闻,这是当时最为英国人所知的中国科学成就。学生为此感到震惊:这么复杂的结构、这么重要的物质竟然是中国人最先合成的,中国人太伟大了!接着,我又让学生介绍他们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蛋白质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大开眼界。再接着,我提出问题:蛋白质的内容这么丰富、与我们的关系这么密切,它们究竟具有怎样重要的性质呢?强烈的求知欲驱动着学生再思考。我适时地为他们提供了最熟悉的蛋白质——鸡蛋白,让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为什么人误食重金属盐类时,喝大量牛奶、蛋清就可以解毒?为什么医院可以利用高温蒸煮、紫外线照射、在病人伤口处涂抹酒精等方法进行消毒?为什么生物实验室可以利用甲醛溶液来保存动物标本?为什么在农业上可以用波尔多液消灭病虫害?如何鉴别毛线和棉线?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看到学生探究的成功与喜悦,我感到非常欣慰。
让每节课都精彩,让学生的思维长上翅膀,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翱翔,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追求课堂的精彩,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得收益。“以疑激思,以思激学”,就是要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探究,激励其质疑,促进其思考,使他们在思考中发现规律,在探究中掌握方法,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
“育人德为先”,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我特别注意身教,并通过正直做人、对事业执著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每当我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全国、市、区竞赛中获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中做出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优秀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例如:有一年高考,我校学生由
我送考。每场考试前,我与参加考试的学生都要把手握在一起,高喊一声“成功”!此时,一股热流相互传递着,学生们都感到:来参加考试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坚强的团队。这一年每场考试结束时,我校的臧宇同学都是第一个走出考场。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他又第一个走了出来。此时,他向在外面等候的家长和老师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大家都被他的行为感动了。当年,臧宇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毕业典礼上,我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当我说到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成功时,没有忘记培育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时,会场上响起了长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肯定,也是对一种精神的颂扬。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是我最大的愿望。33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身正为范、乐于奉献,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积极进行培养。多年来,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特点。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当时他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成 绩平平,但在一次和他接触中我发现,他对复杂的北京汽车交通路线非常清楚,这使我很吃惊。我觉得要是能够将他在这方面的潜质挖掘出来,并使其用在深入学习化学方面,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前途。于是,我经常跟他聊一些趣味化学的话题,介绍化学学科的前景,告诉他:化学工作者可以像建筑师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我还为他精选了课外参考书,确定了探究的课题与他一起钻研,并请高校教授专门对他进行点拨……渐渐地,他体会到化学的趣味与魅力,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时,他参加了全国化学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着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追求。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千里马,需要教师用伯乐般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一腔热血去精心培育。近年来,经过我培训的学生有多名在北京市化学竞赛和全国化学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我撰写的有关《化学优秀特长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论文和课题报告,在第24届中国化学会年会上进行交流,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在全国化学竞赛辅导中成绩显著,我多次受到中国化学会和北京化学会的表彰。
三、在开拓中追求精彩
在从教的33年里,我积极投身到教改实践中,参与和组织了多方面的教改实验。“单元结构教学法”实验和“学案导学”实验就是其中的两例。“单元结构教学法”是一种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教学法,在时任校长的直接指导下,我参与了这项改革实践。在实践中,我逐步领会到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将实践中的体会和反馈信息及时收集起来向校长汇报,并一起进行研究。我的这些做法为完善和发展“单元结构教学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教学法,不仅在北京市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在上海、广东等省市许多学校中推广使用时,也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参加“单元结构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为我以后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能力基础。
教师固然要教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为此,我开展了“学案导学”的教改实验。“学案导学”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能力发展结构和学生的现有水平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在不间断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通过“学案”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新知识,既不是学习的起点,也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点。这样,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化学学习的方法。这项教改实验,是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它将教师的“教案”转化为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我的《发挥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初探》等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和北京市的一、二等奖。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又在“探究式教学”和“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方面,继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多年来,我一直痴迷于对高考改革的研究:从化学单科考试、3 X理综考试,到部分省市的独立命题,从考纲考题的变化、能力考查的要求、学生出现的问题,到如何科学地进行备考等,我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家考试中心的核心杂志上。我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实效,而且还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给本区及外省市的教师们,大家一起共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此外,我还通过组建课题组、主持名师工作室等,用自己的精彩带动团队的精彩,与大家一起分享幸福的教育人生!
(编辑 张 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