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计算教学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运算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从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归纳、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一课中,从激活经验、经历过程、内化经验、提升能力四个方面出发,在计算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激活经验;经历过程;内化经验 ;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26-02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张丹教授进一步将思维的经验细化为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第一,通过数学学习发展一般的思维经验,特别是“从头到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第二,通过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的经验。
  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属于计算教学。那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浅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激活经验——借助迁移,打开口算思路


  在备课之前,对于 “学生在面对每一个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其中是否存在经验”,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研究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有相关的经验,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已有经验,打开学生口算的思路。
  课始,我先给出一些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题目,初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教学片段1】
  师: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
  32 20 28 1
  25 50 33 4
  48 30 28 3
  57 20 33 9
  師:左边这一组都是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都加在十位上;右边这一组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都加在了个位上。
  【教学片段2】
  师:下面我们来探索不进位口算“45 23”的方法。
  师:“45 23”等于多少呢?
  生1:40 20=60,5 3=8,60 8=68。(教师板书)
  生2:5 3=8,40 20=60,60 8=68。(教师板书)
  生3:把45的十位和个位都给一个1给23,就变成34加34,34加34等于68。
  师:生3的方法简单吗?(学生纷纷表示太烦琐)还有其他的口算方法吗?
  师:刚才这两种算法都是根据数的组成,把45拆成了40和5,把23拆成了20和3,再来口算。
  师:如果只拆一个数,你会口算吗?
  生4:把23拆成20和3,先算45 20=65 ,再算65 3=68。
  生5:把45拆成40和5,先算40 23=63 ,再算63 5=68。
  可以看出,有了教学片段1的初步激活,在教学片段2中,我稍微做了一点引导“如果只拆一个数,你会口算吗?”学生马上就想到“同样是先算十位,可以只拆一个数,先用两位数加几个十,再用得数去加几个一”,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二、经历过程——优化算法,形成口算技能


  在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算法的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的,而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要让学生在发现算法的过程中,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口算方法。
  【教学片段3】
  师:大家经过思考,得到了四种方法:
  师:比较方法(1)和(2),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生1:方法(1)是从十位上的数算起,方法(2)是从个位上的数算起。
  师:口算可以从高位算起。
  师:比较方法(1)和(3)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2:相同点是先加上几个十,都先从十位算起。
  生3:不同点是方法(1)是拆两个数,要三道算式。方法(3)是把一个数拆开,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这样只要两步口算就好了。
  师:比较方法(3)和(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4:不同的地方是方法(3)拆第二个数,方法(4)是拆第一个数。
  生5:相同的地方都是先拆一个数,先算加上整十数,再算加上一位数。
  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学生给出了多种算法。通过分析各种算法,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等基础性口算,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由于学生对数的分解和组合的理解有差别,导致计算过程以及每一步计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算法,找到其特点、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优化算法和掌握算法。因此,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情况,我就设计了相应的三个比较。
  总之,有时候,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要提供一个好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经历充分的观察、思考、讨论和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和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内化经验——概括反思,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和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上,那么他们思考数学问题时就无法摆脱具体和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例如,在出示例题情境图后,学生列出了式子,此时,如果教师采取直接告诉学生“先用第一个加数与第二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的方法去算,学生也是能够接受并模仿的,但却失去了一次帮助学生探索抽象算法、体验思维过程、积累活动经验的良好机会。
  因此,我安排了四个步骤,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數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第一步,利用已有经验来口算,让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算法,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算出得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讨论交流来理解算理。不同的算法体现了学生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的理解,以及思维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步,在比较中优化,分析每一种算法,找到其特点、优点和缺点。在比较和讨论中,学生就会产生简化的心理需要,从而概括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步,引导学生利用解决第一个问题所获得的经验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并把这种“第一个加数去加整十数,再用算得的结果加个位上的数”的算法类推到新的问题的解决中。
  第四步,再次引导比较,反思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不同思考过程,沟通算法,形成口算方法,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提升能力——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口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处很大,买玩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学会用口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那口算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这是一个玩具超市(小飞机25元,小汽车36元,小轮船38元) 。
  (1)小明:至少带多少钱才能买两件不同的玩具呢?
  生1:25 36=61(元)。
  师: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价格的玩具?……
  (2) 小红:我带了70元买了两样玩具。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她可能买了哪两件玩具?你是怎么想的?
  生2:买小汽车和小轮船。
  生(齐):不同意!不同意!
  生3:如果是小汽车和小轮船,36 38=74(元),74>70,所以不行。
  ……
  第(1)个问题是基础题,第(2)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物品的价格也大都是两位数的,那么这种简单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问题就显得很有价值,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应用价值,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也正是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激活、提取、调整和提升的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经历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维活动中体验了算法的形成过程,从而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可以说,这是成功的一课。

[ 参 考 文 献 ]


  [1] 史宁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张丹. 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14 (03).
  [3] 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六——运算能力(上)[J]. 小学数学教师,2014 (03).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古代的趣题之一。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 ,可促进学生灵活思考和有效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鸡兔同笼问题;一题多解;灵活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32-01  【问题缘起】在一次教研活动上,我们数学教研组首先围绕“数学
[摘 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三角形单元中的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操作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帮助学生内化新知,拓展新知的应用,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操作 思维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7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  【教学目标】  
[摘 要]方法、策略、思想是三个数学思维递进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中,通过改编例题、建构策略、实践拓展等途径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效地渗透了运用策略的意识。  [关键词]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9068(2017)08-0041-01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独有内容,它不仅
[摘 要]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例1及“做一做”为例,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搭配;规律;有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77-0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例1及“
[摘 要]从“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入手,思考如何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巧用钉子板和三角形教具,以小见大地展示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产生思维冲突,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教具;三角形面积;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72-02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九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
[摘 要]情理相融的数学课堂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以“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为例,让学生认识计算器,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势,以及能够合理使用计算器,利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  [关键词]初步认识;合理使用;探究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04-03  【教學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面对作业统一的内容、单一的形式、同一的目标、划一的评价,晚熟型学生却叫苦连天。晚熟型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不及时交、不认真做、不自主改、不反思。为改变现状,教师可采用变“一”为“多”的策略,通过多彩的内容、多种的方式、多层的目标、多元的评价,让学生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较好的作业效果。  [关键词]四一;四多;破茧成蝶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数学思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80-0
[摘 要]有效落实数学关键能力是当下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数学关键能力有5个维度: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数学表征与变换、数学推理与论证、数学地解决问题、数学交流。以“鸡兔同笼”问题的“一题多解”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剖析其枚举—列表法、算术—假设法、代数—方程法以及解题反思中所蕴含的数学关键能力。  [关键词]数学关键能力;一题多解;鸡兔同笼  [中图分类
[摘要]在一到二年级,学生学会了用“比多”或“比少”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三年级学习的“倍的认识”也同样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是除法(包含除)的一种延续,可以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促进理解。  [关键词]说理;倍的认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71-02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