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阶》应该算是解读最为复杂的课文之一了。比如说:
(1)文中的父亲“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
(2)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王亚桥)
(3)父亲造台阶“是父亲一生中最灿烂、最动人、最华丽的生命过程”。父亲的拼搏精神“是一种永不停息地同命运、同人生抗争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一种文化符号”。(陈文宏)
对于《台阶》的解读还有很多,分歧巨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感觉是源于作品“生活的真实”。不是作品太复杂了,而是生活太复杂了。我的解读与以上解读均有不同。
教学思路(主题:苦和命运)
[怎样“苦”?]
(1)找相似的人。从学过的文章里或者看过的书里、电视里找和文章里的父亲相似的人。从自己的周围人里找和父亲相似的人。既然有相似的人,就要有相似点。总结父亲特点:A.善良勤劳;B.一生辛苦;C.地位卑微。
(2)从我们对全文的理解我们知道,有一个东西和父亲的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伴随了父亲的一生,见证了父亲的追求,见证了父亲的辛苦,也见证了父亲的失落,它就是——台阶。
默读全文,用“父亲、台阶、一辈子”三个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
(3)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概括父亲的一生。(苦)
造台阶之前 欲望之苦
准备造台阶的过程 生活之苦
造台阶之后 失落之苦
分别从原文找出句子和依据。
[为什么“苦”?]
可以说,父亲一生都生活在“苦”之中,有心灵的煎熬,有肉体的劳累。父亲造高台阶本来为了摆脱地位卑微的痛苦,但是经历了漫长的生活煎熬痛苦之后,父亲得到的依然是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
A.追求目标的虚幻(父亲的悲剧在于他用了一种完全错误的方式追求他想得到的,他连自己生活想得到什么及应该怎样得到都没弄明白)
B.痛苦源自欲望(太多,太不切实际)
[怎样才能“不苦”?]
父亲的一生非常苦,抛开时代、社会大背景的因素,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你怎样才能使一生不痛苦?不要虚荣,享受天伦之乐,把占有变成给予。
[改变命运。]
减少欲望只是父亲改变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父亲真正想要的,是改变命运。父亲的命运为什么这样艰难?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台阶》把中国人的命运写透了。
我曾经问我的同事和学生一个问题:《台阶》中的父亲一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有三个。
错误之一: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也许有人笑了:帽子太大了吧?一点也不大。父亲认为尊重来源于高台阶,很可笑,也很可悲。但是细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很显然这个社会是势利的。高台阶的背后是财富和权势。人们崇拜的也是财富和权势。高台阶是遮羞布而已,父亲没有看透这一层。再者,父亲真是不值得尊重的人吗?从文章里看,父亲勤劳、朴实、本分,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有着最能让人尊重的品德,父亲没有看到,别人也没有看到。这说明什么?社会的集体潜意识是势利的。于是,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居然是错误的虚无。
错误之二:父亲没有改变自己的创造财富的方式。
父亲一年在干什么?12个月里有7个月种田,4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屋基卵石,半个月过年、编草鞋。他什么时间思考呢?也许有人说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但当时的社会是不缺乏思考者的。我不是在吹毛求疵,我也知道本文的题材是小说,人和事都是虚构的,但我也知道文学是生活的真实,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反观一下我们的周围,哪里是一个时代,从古至今中国的老百姓不都是在这么干吗?!今天,我周围的渴望财富的人们,依然没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创造财富的方式。
错误之三:父亲没有抓好下一代的教育。
别笑,父亲劳碌一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小时候蹦蹦蹦,长大了了帮父亲挑水。可以看出来两点:①父亲没有怎么教育我;②我和父亲一样在家干活,没什么“出息”。儿子没出息,老子出人头地的愿望又落空了。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的家长,光是口头重视孩子的教育,有几个看相关理论著作的?一说就是自己不会,你一家子的最大的希望不付出去做,却每天干活挣角票,孰轻孰重?我们周围的人,大多数都在重复着相似的故事。
因为父亲的命运和我周围的人命运太相似了,所以我说:《台阶》把中国人的命运写透了。
怎样改变命运?把以上的错误改正就行了。
我以为《台阶》写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悲剧”命运。我的解读是否距离文本太远了?是否有太多的牵强附会?也有很多同事认为我走得太远了,上课能给学生这样讲吗?学生听得懂吗?
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什么?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深的解读不能保证吗?浅一点就能保证吗?那么如果浅一点的是错误的呢?其二,文本解读的对错标准是什么?是合情合理。只要解读的合情合理,就应该是对的。我的解读是合情理的,之所以显得深一点,是因为我把《台阶》放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中。其三,我们要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的什么?解读语言,解读情感,解读思想,解读生活。其四,什么叫作超越文本?我以为:①文章思想、内涵的解读超越了由文字和内容所固定的深度和广度;②文章的语言或表述或行文出现了错误。
当文本解读超越文本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既然超越了,就分享超越,只要分享的过程是充分的,就是有效教学。当然,这个分享不是无限的,它要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语言的时间之后。
(1)文中的父亲“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
(2)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王亚桥)
(3)父亲造台阶“是父亲一生中最灿烂、最动人、最华丽的生命过程”。父亲的拼搏精神“是一种永不停息地同命运、同人生抗争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一种文化符号”。(陈文宏)
对于《台阶》的解读还有很多,分歧巨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感觉是源于作品“生活的真实”。不是作品太复杂了,而是生活太复杂了。我的解读与以上解读均有不同。
教学思路(主题:苦和命运)
[怎样“苦”?]
(1)找相似的人。从学过的文章里或者看过的书里、电视里找和文章里的父亲相似的人。从自己的周围人里找和父亲相似的人。既然有相似的人,就要有相似点。总结父亲特点:A.善良勤劳;B.一生辛苦;C.地位卑微。
(2)从我们对全文的理解我们知道,有一个东西和父亲的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伴随了父亲的一生,见证了父亲的追求,见证了父亲的辛苦,也见证了父亲的失落,它就是——台阶。
默读全文,用“父亲、台阶、一辈子”三个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
(3)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概括父亲的一生。(苦)
造台阶之前 欲望之苦
准备造台阶的过程 生活之苦
造台阶之后 失落之苦
分别从原文找出句子和依据。
[为什么“苦”?]
可以说,父亲一生都生活在“苦”之中,有心灵的煎熬,有肉体的劳累。父亲造高台阶本来为了摆脱地位卑微的痛苦,但是经历了漫长的生活煎熬痛苦之后,父亲得到的依然是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
A.追求目标的虚幻(父亲的悲剧在于他用了一种完全错误的方式追求他想得到的,他连自己生活想得到什么及应该怎样得到都没弄明白)
B.痛苦源自欲望(太多,太不切实际)
[怎样才能“不苦”?]
父亲的一生非常苦,抛开时代、社会大背景的因素,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你怎样才能使一生不痛苦?不要虚荣,享受天伦之乐,把占有变成给予。
[改变命运。]
减少欲望只是父亲改变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父亲真正想要的,是改变命运。父亲的命运为什么这样艰难?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台阶》把中国人的命运写透了。
我曾经问我的同事和学生一个问题:《台阶》中的父亲一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有三个。
错误之一: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也许有人笑了:帽子太大了吧?一点也不大。父亲认为尊重来源于高台阶,很可笑,也很可悲。但是细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很显然这个社会是势利的。高台阶的背后是财富和权势。人们崇拜的也是财富和权势。高台阶是遮羞布而已,父亲没有看透这一层。再者,父亲真是不值得尊重的人吗?从文章里看,父亲勤劳、朴实、本分,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有着最能让人尊重的品德,父亲没有看到,别人也没有看到。这说明什么?社会的集体潜意识是势利的。于是,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居然是错误的虚无。
错误之二:父亲没有改变自己的创造财富的方式。
父亲一年在干什么?12个月里有7个月种田,4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屋基卵石,半个月过年、编草鞋。他什么时间思考呢?也许有人说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但当时的社会是不缺乏思考者的。我不是在吹毛求疵,我也知道本文的题材是小说,人和事都是虚构的,但我也知道文学是生活的真实,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反观一下我们的周围,哪里是一个时代,从古至今中国的老百姓不都是在这么干吗?!今天,我周围的渴望财富的人们,依然没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创造财富的方式。
错误之三:父亲没有抓好下一代的教育。
别笑,父亲劳碌一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小时候蹦蹦蹦,长大了了帮父亲挑水。可以看出来两点:①父亲没有怎么教育我;②我和父亲一样在家干活,没什么“出息”。儿子没出息,老子出人头地的愿望又落空了。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的家长,光是口头重视孩子的教育,有几个看相关理论著作的?一说就是自己不会,你一家子的最大的希望不付出去做,却每天干活挣角票,孰轻孰重?我们周围的人,大多数都在重复着相似的故事。
因为父亲的命运和我周围的人命运太相似了,所以我说:《台阶》把中国人的命运写透了。
怎样改变命运?把以上的错误改正就行了。
我以为《台阶》写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悲剧”命运。我的解读是否距离文本太远了?是否有太多的牵强附会?也有很多同事认为我走得太远了,上课能给学生这样讲吗?学生听得懂吗?
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什么?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深的解读不能保证吗?浅一点就能保证吗?那么如果浅一点的是错误的呢?其二,文本解读的对错标准是什么?是合情合理。只要解读的合情合理,就应该是对的。我的解读是合情理的,之所以显得深一点,是因为我把《台阶》放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中。其三,我们要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的什么?解读语言,解读情感,解读思想,解读生活。其四,什么叫作超越文本?我以为:①文章思想、内涵的解读超越了由文字和内容所固定的深度和广度;②文章的语言或表述或行文出现了错误。
当文本解读超越文本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既然超越了,就分享超越,只要分享的过程是充分的,就是有效教学。当然,这个分享不是无限的,它要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语言的时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