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形式、方法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身心发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段论述给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一条有效途径和一种科学方法。我在14年的实践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深刻体会到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学生主体,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总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即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即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努力创设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1.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有兴趣
数学学习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行动,需要有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设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课时,该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和理解集合、公倍数这些知识点,从全家的休息日导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九月份,园园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一天休息三天,园园周六、周日休息,他们要一起去看望外公,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学生们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内需就促使他们去主动寻求答案。这时我又提议同学们一起来玩涂色游戏,在父亲、母亲和园园的休息日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或记上不同的记号)。在涂色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两种颜色,甚至有的日子涂上了三种颜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们其中两人或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也就是两个或三个集合的交集。看似深奥的道理,就这样春风化雨般地慢慢融入了学生的思维中,这样做的过程实质上是把现实问题“数学化”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2.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学”有效率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现在就能独立完成所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水平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在集体的协作中,或者通过模仿,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了一位数乘二位数的乘法后,教材里有这样一道习题: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2×3○13×2
14×5○15×4
16×7○17×6
学生首先会用竖式计算出左右两式的结果,再填上“>、=、<”,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但教材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表象去发现规律。学生很容易发现左右两式的不同之处是第一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二个因数交换了位置,但为什么左式就总大于右式呢?我提示学生通过竖式去观察乘积的个位和十位,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了乘积的个位相同,十位总是左式比右式多1,我又趁热打铁,引导他们再写出几个这样的例子:13×4○14×3;15×6○16×5……再鼓励他们自己“创造发明”,能否把十位改成2,3,4……学生的思维开始慢慢成熟,由最初观察表象到发现本质规律再到“创造发明”,教师的启发引导给学生创造了又一个“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智力的阶梯上又前进了一步。
二、课堂活力,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人也只有在乐观快乐的情感中,智慧和才华才会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教师在自己的平时教学中,要始终设法求变,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轻松、乐观、快乐起来,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快乐的生活,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智力劳动。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这项活动的目的性,而且要考虑这项活动是否符合儿童的个性,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
1. 利用学生“好玩”心理,在活泼游戏中,激发学数学的高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游戏、竞赛、观察、操作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
例如,在教学“辨认方向”时,我组织学生到室外上课,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上的就是室外课,现在看见数学课也能到室外去上,自然是欢呼雀跃。我先从正对着校门冉冉升起的太阳入手,让学生体会东面的位置概念,接着再教学与东相反的是西,面东伸直双臂,右手指的是南,左手指的北,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左右”过渡,学生很快就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堂课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知识巩固率达到99%,收到了室内课无法达到的效果。
2. 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在紧张竞赛中,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以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他们在愉快活泼的气氛和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巩固和运用新学的知识。
如在上“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练习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登山比赛。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登山模拟图。这张图是从二泉到惠山头茅峰的路线图,途中每隔一段设有一个障碍,必须算对一道题才能通过,并且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加分。比赛中,全班同学紧张而又兴奋,整个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3.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好奇是调动一切感官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求知欲的前提。我们的课堂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学习“多位数的加法”时,我给每一个小组发了一张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标出途经的主要城市和每个城市间的距离,让同学们跟着王叔叔一起骑车去旅行,每到达一地就算出王叔叔已行的路程,再拿出教师发的红线段贴在这一段路上,表示已经骑到那儿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着教师一边计算一边操作,调动了积极性。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充分理解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身心发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段论述给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一条有效途径和一种科学方法。我在14年的实践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深刻体会到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学生主体,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总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即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即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努力创设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1.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有兴趣
数学学习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行动,需要有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设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课时,该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和理解集合、公倍数这些知识点,从全家的休息日导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九月份,园园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一天休息三天,园园周六、周日休息,他们要一起去看望外公,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学生们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内需就促使他们去主动寻求答案。这时我又提议同学们一起来玩涂色游戏,在父亲、母亲和园园的休息日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或记上不同的记号)。在涂色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两种颜色,甚至有的日子涂上了三种颜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们其中两人或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也就是两个或三个集合的交集。看似深奥的道理,就这样春风化雨般地慢慢融入了学生的思维中,这样做的过程实质上是把现实问题“数学化”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2.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学”有效率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现在就能独立完成所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水平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在集体的协作中,或者通过模仿,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了一位数乘二位数的乘法后,教材里有这样一道习题: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2×3○13×2
14×5○15×4
16×7○17×6
学生首先会用竖式计算出左右两式的结果,再填上“>、=、<”,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但教材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表象去发现规律。学生很容易发现左右两式的不同之处是第一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二个因数交换了位置,但为什么左式就总大于右式呢?我提示学生通过竖式去观察乘积的个位和十位,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了乘积的个位相同,十位总是左式比右式多1,我又趁热打铁,引导他们再写出几个这样的例子:13×4○14×3;15×6○16×5……再鼓励他们自己“创造发明”,能否把十位改成2,3,4……学生的思维开始慢慢成熟,由最初观察表象到发现本质规律再到“创造发明”,教师的启发引导给学生创造了又一个“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智力的阶梯上又前进了一步。
二、课堂活力,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人也只有在乐观快乐的情感中,智慧和才华才会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教师在自己的平时教学中,要始终设法求变,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轻松、乐观、快乐起来,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快乐的生活,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智力劳动。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这项活动的目的性,而且要考虑这项活动是否符合儿童的个性,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
1. 利用学生“好玩”心理,在活泼游戏中,激发学数学的高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游戏、竞赛、观察、操作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
例如,在教学“辨认方向”时,我组织学生到室外上课,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上的就是室外课,现在看见数学课也能到室外去上,自然是欢呼雀跃。我先从正对着校门冉冉升起的太阳入手,让学生体会东面的位置概念,接着再教学与东相反的是西,面东伸直双臂,右手指的是南,左手指的北,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左右”过渡,学生很快就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堂课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知识巩固率达到99%,收到了室内课无法达到的效果。
2. 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在紧张竞赛中,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以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他们在愉快活泼的气氛和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巩固和运用新学的知识。
如在上“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练习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登山比赛。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登山模拟图。这张图是从二泉到惠山头茅峰的路线图,途中每隔一段设有一个障碍,必须算对一道题才能通过,并且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加分。比赛中,全班同学紧张而又兴奋,整个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3.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好奇是调动一切感官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求知欲的前提。我们的课堂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学习“多位数的加法”时,我给每一个小组发了一张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标出途经的主要城市和每个城市间的距离,让同学们跟着王叔叔一起骑车去旅行,每到达一地就算出王叔叔已行的路程,再拿出教师发的红线段贴在这一段路上,表示已经骑到那儿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着教师一边计算一边操作,调动了积极性。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充分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