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性特点体现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特级教师王爱华认为,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是“一真,两全,三味,四境”。笔者认为,“真”就是真实的生活,是语文教学应联系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最终回归生活,使学生享受生活化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笔者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导深入生活,丰富学生直接经验
与其他教材一样,语文教材呈现的是前人已有的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他们所拥有的直接经验很少。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有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缺少这一基础,就不能缩短上述距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获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经验,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槐乡五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飘香的槐花和可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槐乡和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其中,槐花既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之一,也是作者描写槐乡孩子的重要铺垫。教学前,笔者发现本班学生虽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槐花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槐花,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前,笔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一棵大槐树下,让他们观察槐树的全貌,欣赏雪白的槐花,品味浓郁的花香,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经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非常轻松。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积极踊跃地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解……整节课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二、指导再现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而且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些课文,有的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生动具体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绍了动物植物的美丽可爱……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文本、产生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生动地展示文本内容,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直观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等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也成果丰硕。与传统的挂图、插图相比,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把静态的、呆板的内容以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课文中充满各具特色的场面描写:送行的场面肃穆、庄严而又激动、喜悦,发射的场面紧张、壮观,飞行和通话的场面则温馨而又美妙。这样的特点,学生单纯从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很难获得切身体会。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述三个场面。生动形象的场面,紧张壮观的氛围,温馨感人的对话,使孩子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紧张万分,时而欢呼雀跃。通过展示,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各个场面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饱含深情,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2.课本剧表演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所以比较容易感受、接受直观的、现实的东西,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叙事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的不错的选择。
《谈礼貌》(出处同上)通过几则小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课前,笔者把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教学时,笔者安排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牛皋的粗鲁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老者对他们二人的迥异态度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剧的巧妙安排,使孩子懂得了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展示适用的范围比较广,而课本剧表演一般只适用于叙事类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相机选择,正确运用。
三、放手体验生活,实现知识回归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还是再现生活,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强化知识,实现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如进行《荷花》(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后学着观察一种花,体验课文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讲授完《走,我们去植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讲授《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故事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或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自己美好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父母亲人的感激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并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大语文教学观也要求通过生活化教学,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态度等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标》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使他们在享受生活化语文学习的乐趣的同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笔者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导深入生活,丰富学生直接经验
与其他教材一样,语文教材呈现的是前人已有的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他们所拥有的直接经验很少。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有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缺少这一基础,就不能缩短上述距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获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经验,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槐乡五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飘香的槐花和可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槐乡和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其中,槐花既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之一,也是作者描写槐乡孩子的重要铺垫。教学前,笔者发现本班学生虽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槐花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槐花,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前,笔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一棵大槐树下,让他们观察槐树的全貌,欣赏雪白的槐花,品味浓郁的花香,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经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非常轻松。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积极踊跃地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解……整节课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二、指导再现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而且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些课文,有的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生动具体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绍了动物植物的美丽可爱……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文本、产生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生动地展示文本内容,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直观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等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也成果丰硕。与传统的挂图、插图相比,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把静态的、呆板的内容以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课文中充满各具特色的场面描写:送行的场面肃穆、庄严而又激动、喜悦,发射的场面紧张、壮观,飞行和通话的场面则温馨而又美妙。这样的特点,学生单纯从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很难获得切身体会。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述三个场面。生动形象的场面,紧张壮观的氛围,温馨感人的对话,使孩子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紧张万分,时而欢呼雀跃。通过展示,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各个场面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饱含深情,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2.课本剧表演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所以比较容易感受、接受直观的、现实的东西,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叙事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的不错的选择。
《谈礼貌》(出处同上)通过几则小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课前,笔者把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教学时,笔者安排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牛皋的粗鲁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老者对他们二人的迥异态度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剧的巧妙安排,使孩子懂得了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展示适用的范围比较广,而课本剧表演一般只适用于叙事类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相机选择,正确运用。
三、放手体验生活,实现知识回归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还是再现生活,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强化知识,实现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如进行《荷花》(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后学着观察一种花,体验课文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讲授完《走,我们去植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讲授《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故事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或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自己美好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父母亲人的感激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并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大语文教学观也要求通过生活化教学,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态度等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标》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使他们在享受生活化语文学习的乐趣的同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