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讲究形体美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123w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作文形体美,是指文章以完美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框架,使审美对象在文章的自然和谐中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就应试作文来说,形体包括题目、正文、结尾以及文章的结构、过渡、照应等。考生只有在这些方面将作文形体打造好了,才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因此,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绣好文章的形体,对于一篇决定人生命运的考场作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高考中,如何打造文章的形体呢?
  精拟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评卷者最先和文章碰撞的地方,一个眉清目秀的人会给人留下第一美好的印象,同理,优秀的文章题目自然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激动。如何拟写好精美的题目呢?考生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体裁的实际出发,题目含义和风格都要与正文丝丝相扣;题目要简明醒目又要具有独创风格。考生可借用化用名言诗句拟题,例如:“曲径通幽处”(2010全国Ⅱ卷),可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拟题,例如:“深处种菱浅种稻”(2010安微卷),也可以根据材料,领会含义,选好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总之,拟题无定法,只要扣住材料,选好语言,认真提炼,就能拟写出精美引人的题目。
  雕饰“凤头”
  古人之所以把文章开头喻为“凤头”,正是因为文章开头要讲究华美,华美的开头,正如瑟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样,刚见面就用琴声拨动了对方的心弦,高考作文更是如此。作为应试作文,它有诸多与一般文章不同的地方,有审题立意的限制,有文体字数的要求,对评卷者则有时间效率的评价,在有限时间内,评卷者不可能对每篇作文都能深阅读之,这就要求考生在作文时要善于雕饰“凤头”,考生根据材料含义和文体要求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及早让评卷者给你一个审题立意,语言文采上的认定。
  在紧扣文章中心的前提下,应试作文开头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其一,引用化用名言诗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考生《与你为邻》:“长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选择了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为邻;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选择了与豪放乐观的心态为邻;仰天长啸,我选择与谁为邻呢?我选择与人生价值为邻。”其二,类比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开篇由远及近,娓娓道来,令人有新奇之感。例如2011年辽宁考生《感悟舍得》:“山泉从山巅倾泻而下,舍弃了安逸舒适,选择了奔流大海,最终有了波澜壮阔的气魄;梅花择时绽放,舍弃了春天的温暖,选择了凛冽的寒冬,最终成就了铮铮铁骨。有舍才有得,人生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更更懂得权衡,学会取舍,才能赢得人生的灿烂辉煌,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其三,对材料进行精要概述,深入分析,提练要点,切中肯綮。且看2010年高考上海考生《人生的大智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哲孟子就说过:‘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无独有偶,丹麦人钓鱼时会用尺寸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是人类的一种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彰显出人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文章开头形式多样,但无论何种形式,作为应试作文,都要做到扣准材料,直击主题,语言华美,富有感染力。
  铸造“豹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篇篇各异,可以使文章前后映照呼应,结构园合。也可以卒章显志,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或者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采用追同拓展的手法通过巧妙发问,引发诸者思考,将文章意蕴加以深化;也可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显,深化主题。
  充实“猪肚”
  应试作文除了具有“凤头”“豹尾”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主体。因为说到底,文章是要用“主体”来说话的,“文以质取胜”。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要充实,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动具体的表现。作文中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感情的表达,抑或事理的说明,论证的展开都要通过主体来完成,这也足以显示出主体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撑起“猪肚”,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言之有物”。主体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充实,“言之有物”。就像猪的肚子,应该是滚圆的而不是干瘪的。而要确保文章主体充实,其二:“猪肚”要和“凤头”“豹尾”协调。充实不是雍肿,就像猪的肚子,虽然圆实,但却与猪的身体极其协调。文章也是这样,主体要充实,但却不能让其无限制地“壮大”,否则文章势必就会失去谐调,其结果自然会严重影响表情达意和外在形式的美观。其三,言而有序。古人写文章讲究文法,即“言有物,言有序”,要求文章不仅要有丰富具体的内容,同时还要有合理的顺序安排。一般说来,文章体裁不同,结构不同,条理也是不同的。
  文无定法实有法,只要考生在考前认真训练,善于借鉴,精心准备,高考作文自然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他文献
李白的《蜀道难》,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我有一点体会。  从“难”字入手,展开讨论、分析。“难”字是本诗的诗眼,把它分析、理解透彻,就抓住了本诗的关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蜀道之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旋律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有何作用?三个问题,紧扣“难”字生发开来。  第一问:  “蜀道难,难于上
期刊
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舞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下面,笔者就利用网络媒介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一、激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不喜欢作文课,不喜欢写作文。“作文难,作文繁,见了作文就犯困,见了作文就头疼。”成了学生的一句口头禅。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文教学的手段有限,形式单一。日久
期刊
一、江苏高考题  从近三年江苏卷的命题特点来看,话题作文已经衰微,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给定材料的命题作文依然是主流,新材料作文虽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开放性而不被人看好,只在全国卷等部分地区使用。从江苏卷的命题习惯以及多方反馈的信息,2010年的江苏卷作文依然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  从命题内容来看,所有作文题都指向了新课程规定的人文话题三个向度,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纵观江苏
期刊
游过长城的人,在一起谈论长城。有的说“长城真雄伟”,有的说“长城真古老”,有的说“长城真奇妙”。这些看法都是人们游长城后的感受。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兴趣不同,阅历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在作文中,如果能把自己最真切的那一点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就有了个性,就显得真实、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去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一、感受人的真情  与人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感受到某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章的生命贵在真情。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意识到并做到,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要饱含丰富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源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感受流动着的思想,借鉴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认读,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解说,将千古名篇拆成了一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文言文僵化、无趣、呆板、枯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是把读与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经历了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革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文的讲解释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把诵读作为突破口,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诵
期刊
作文“绿色”评价,就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绿色评价——淡化文本,关注学生   学生社会阅历少,观察事物较片面,布局谋篇往往也不尽人意。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进入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情感,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学生的语言表现生活,用学生
期刊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我认为这几句质朴的歌词是语文课堂的生动写照,语文课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文以载道”,语文以其学科的特殊性,更加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育人这一使命。
期刊
在苏教版必修一的课文《我的四季》中,作者在描写冬季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备课时候也并未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直到听学生朗读时候,才发现学生对其中“数点”的读法存在两种分歧,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将其理解为动词,读成“shǔ diǎn”,而另一半的学生则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量词,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