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I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自主能力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103-01
1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是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得使学生走进数学、了解数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使他们深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有趣,我喜欢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1.1 增强生活中存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平行、垂直、对称等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性质的物体。如教室中是否存在平行、垂直关系的物体?人的脸是对称的吗?雪花图案呢?你还能发现身边哪些事物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现象。
1.2 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发现、追求数学美的能力
数学美主要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统一性等。(1)数学中的对称美随处可见,如几何中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等轴对称图形;代数中的完全平方公式、集合运算性质等,他们的对称都给人一种优美舒适之感。(2)数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数学语言的表述上。数学方法追求精练、简单,每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都会给每位解题者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回忆。(3)数学的统一美也不少,如负数的引入,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一成代数和的形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美的挖掘,向学生展示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1.3 让学生“做”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摸得着”
“做”是尝试性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上的活动。只有做,才能知真假,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做数学”的理念:课堂上能提供生活原型就以生活原型引发;能动手实践的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能创设情境的就以情境激发。在这个理念下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了,再也不是从文字到文字的学习数学了,而是真正认识了数学的价值,越来越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强调了过程目标,在过程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初步的经验;“探索”知识形成的规律,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沟通,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新知识让学生发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时,我从七巧板拼图引入,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动手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引导学生利用面积关系,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出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发现了“勾股定理”的重要公式。又如:在统计与概率中,让学生用硬币、计算机等做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发现规律。
2.2 方法让学生归纳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简单地传播知识,培养能力,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会学。如在教学《七巧板》时,给学生悟出方法留下空间:(1)让学生自学怎样画出七巧板,为什么叫七巧板?怎样剪出七巧板?(2)请你用七巧板拼出漂亮的图案,并给图案命名。(3)从拼出的图案中可以找到什么角?多少度?能找到垂直或平行的图案吗?让学生亲自尝试、操作、体验,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方法。
2.3 过程让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中自我感知、自我发展。如在学习“储蓄问题”时,课前让学生到银行或利用网络,了解不同种类储蓄利率问题,课上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储蓄的信息,再以小组合作形式将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问题的应用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4 问题让学生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结论转化为问题,善于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问题转化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统计图表”的教学时,让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Excel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益。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知”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会学、乐学、活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能力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103-01
1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是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得使学生走进数学、了解数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使他们深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有趣,我喜欢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1.1 增强生活中存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平行、垂直、对称等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性质的物体。如教室中是否存在平行、垂直关系的物体?人的脸是对称的吗?雪花图案呢?你还能发现身边哪些事物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现象。
1.2 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发现、追求数学美的能力
数学美主要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统一性等。(1)数学中的对称美随处可见,如几何中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等轴对称图形;代数中的完全平方公式、集合运算性质等,他们的对称都给人一种优美舒适之感。(2)数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数学语言的表述上。数学方法追求精练、简单,每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都会给每位解题者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回忆。(3)数学的统一美也不少,如负数的引入,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一成代数和的形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美的挖掘,向学生展示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1.3 让学生“做”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摸得着”
“做”是尝试性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上的活动。只有做,才能知真假,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做数学”的理念:课堂上能提供生活原型就以生活原型引发;能动手实践的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能创设情境的就以情境激发。在这个理念下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了,再也不是从文字到文字的学习数学了,而是真正认识了数学的价值,越来越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强调了过程目标,在过程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初步的经验;“探索”知识形成的规律,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沟通,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新知识让学生发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时,我从七巧板拼图引入,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动手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引导学生利用面积关系,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出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发现了“勾股定理”的重要公式。又如:在统计与概率中,让学生用硬币、计算机等做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发现规律。
2.2 方法让学生归纳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简单地传播知识,培养能力,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会学。如在教学《七巧板》时,给学生悟出方法留下空间:(1)让学生自学怎样画出七巧板,为什么叫七巧板?怎样剪出七巧板?(2)请你用七巧板拼出漂亮的图案,并给图案命名。(3)从拼出的图案中可以找到什么角?多少度?能找到垂直或平行的图案吗?让学生亲自尝试、操作、体验,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方法。
2.3 过程让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中自我感知、自我发展。如在学习“储蓄问题”时,课前让学生到银行或利用网络,了解不同种类储蓄利率问题,课上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储蓄的信息,再以小组合作形式将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问题的应用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4 问题让学生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结论转化为问题,善于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问题转化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统计图表”的教学时,让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Excel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益。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知”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会学、乐学、活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