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锻炼习惯 策略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在尽情享受繁华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身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一项有关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明确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当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在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前提下形成的,它受家长、身边朋友及周围社会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还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体育知识和健身知识的积累密不可分。客观地讲,体育教育在现今的中学教育中的不足与其重视的程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的影响紧密相关。教学指导思想上,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重竞技、轻普及;抓少放多、忽视面向全体同学的残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考什么,教什么”。内容简单、重复、单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从小学到中学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重复过程。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堂课就是单纯围绕体育达标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几年下来学生有球不会打、有球不会踢,单杠双杠没学过、山羊跳箱没见过。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些教师“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或者干脆“放羊式”“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学竞争激烈,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锻炼时间人为地减少。加之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对体育的有意忽略,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无暇顾及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
二、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地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它包括: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对人的影响、懂得身体锻炼的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等。关于衡量体育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的检验标准,目前尚不统一。但业内普遍认为已成习惯的锻炼次数不低于“体育人口”界定线:即“每周锻炼三次,每周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1.树立和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也是对学校教育的总要求。本质的内容就是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为具体目标。学校的体育教学要坚持喝导以培养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体质为指导,改变课堂体育教学中崇尚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因人制宜,注重趣味性与科学性结合。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首要的思路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在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中,做到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反复训练。教师常督促检查,带动大家持之以恒坚持。
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练习项目,内容全面、丰富又形式多样,避免单调重复。例如在选择准备活动中既可安排徒手体操,又可以有器械操; 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 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 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3. 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练习与竞技同场。争强好胜是孩子们心理特征,而优胜劣汰则体育课堂鲜明的特点,利用这一有利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经常组织一些小范围的,多样化的教学比赛,让大家重在参与,重在展示自我,也是使大家在互动中通过合作努力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愉悦。实践反复证明,竞赛性体育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培养团队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体育的心态,由此课堂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身体也健硕了。
4. 课堂表扬与偶像激励。实践证明,在老师的眼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加深对体育的热爱与感情投入,带动锻炼习惯的养成。
同时,随着当下体育品牌和体育人物的广告效应,热衷于某项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运动偶像。例如喜欢篮球的学生把乔丹、詹姆斯、科比、艾弗逊等NBA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模仿他们的动作,以他们的榜样进行锻炼。那么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录像,观摩动作要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适当地,科学地进行锻炼。
当然,这种激励还包括对学生某项特长的肯定与引导。要善于发现,善于肯定。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让他们展示、表演,并当场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身体得到锻炼,习惯得以延续。
5.课外体育兴趣小组的常态化。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活动兴趣的形成和增长,也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过程。体育锻炼不分课内课外,要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方面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现有的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利用早晨、下午课后或星期天时间,由老师牵头,引导建立各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每周次的体育活动,及每次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当然还要关注、引导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参与的人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自我锻炼的时间很少,意识也不强,所以体育课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课,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云.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版). 2009(03).
[2] 施丹瑾.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体育教学[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1).
[3]徐海亚.试谈新课改如何进行初中体育教学[J]. 新课程(中学版).2009(04).
[4]杨海峰.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关键词】体育教学 锻炼习惯 策略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在尽情享受繁华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身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一项有关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明确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当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在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前提下形成的,它受家长、身边朋友及周围社会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还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体育知识和健身知识的积累密不可分。客观地讲,体育教育在现今的中学教育中的不足与其重视的程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的影响紧密相关。教学指导思想上,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重竞技、轻普及;抓少放多、忽视面向全体同学的残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考什么,教什么”。内容简单、重复、单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从小学到中学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重复过程。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堂课就是单纯围绕体育达标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几年下来学生有球不会打、有球不会踢,单杠双杠没学过、山羊跳箱没见过。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些教师“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或者干脆“放羊式”“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学竞争激烈,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锻炼时间人为地减少。加之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对体育的有意忽略,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无暇顾及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
二、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地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它包括: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对人的影响、懂得身体锻炼的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等。关于衡量体育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的检验标准,目前尚不统一。但业内普遍认为已成习惯的锻炼次数不低于“体育人口”界定线:即“每周锻炼三次,每周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1.树立和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也是对学校教育的总要求。本质的内容就是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为具体目标。学校的体育教学要坚持喝导以培养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体质为指导,改变课堂体育教学中崇尚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因人制宜,注重趣味性与科学性结合。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首要的思路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在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中,做到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反复训练。教师常督促检查,带动大家持之以恒坚持。
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练习项目,内容全面、丰富又形式多样,避免单调重复。例如在选择准备活动中既可安排徒手体操,又可以有器械操; 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 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 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3. 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练习与竞技同场。争强好胜是孩子们心理特征,而优胜劣汰则体育课堂鲜明的特点,利用这一有利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经常组织一些小范围的,多样化的教学比赛,让大家重在参与,重在展示自我,也是使大家在互动中通过合作努力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愉悦。实践反复证明,竞赛性体育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培养团队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体育的心态,由此课堂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身体也健硕了。
4. 课堂表扬与偶像激励。实践证明,在老师的眼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加深对体育的热爱与感情投入,带动锻炼习惯的养成。
同时,随着当下体育品牌和体育人物的广告效应,热衷于某项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运动偶像。例如喜欢篮球的学生把乔丹、詹姆斯、科比、艾弗逊等NBA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模仿他们的动作,以他们的榜样进行锻炼。那么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录像,观摩动作要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适当地,科学地进行锻炼。
当然,这种激励还包括对学生某项特长的肯定与引导。要善于发现,善于肯定。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让他们展示、表演,并当场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身体得到锻炼,习惯得以延续。
5.课外体育兴趣小组的常态化。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活动兴趣的形成和增长,也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过程。体育锻炼不分课内课外,要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方面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现有的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利用早晨、下午课后或星期天时间,由老师牵头,引导建立各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每周次的体育活动,及每次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当然还要关注、引导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参与的人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自我锻炼的时间很少,意识也不强,所以体育课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课,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云.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版). 2009(03).
[2] 施丹瑾.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体育教学[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1).
[3]徐海亚.试谈新课改如何进行初中体育教学[J]. 新课程(中学版).2009(04).
[4]杨海峰.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