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消极表现为:任务应付型、茫然无措型、袖手旁观型、浅尝辄止型、机械模仿型。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等待着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数学知识“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不适应,新的学困生产生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就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作了一些探索。笔者认为,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如何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流思想认为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因此在这方面的论述也颇多,如果能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那是太好了。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激发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是有很大难度的。数学毕竟是抽象的,学习活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艰苦的,并不总是快乐轻松的。我们发现在教师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如上所述的“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的学生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并不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好数学的责任意识。从大的方面讲,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的价值,明确学好数学是学生的责任。从小的方面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课堂活动都是学生的责任。具体的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問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参与课堂活动不仅凭兴趣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责任。当学生明确了责任后,相应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得到提高。
二、指导学法,为学困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支持
新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的学法也应有新变化,教师要帮助学困生适应新教材,掌握新学法,引导学生变过去那种死读书为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读书观察;学会讨论研究;学会提问质疑;学会实践操作;学会批判创新,标新立异。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使学困生能学,会学,并逐步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三、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慢一拍,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的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教学流程:学习任务是在课堂起始的5分钟明确的,然后用3.5分钟学生独立探索,3.5分钟合作学习,7.8分钟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我们的对策是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的关注,特别的指导。
实践表明,课前“导学”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四、课堂个别“导学”,为学困生扫清学习的障碍,拓展学困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挤出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巧妙引导帮助。对学习信心不足的,给与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个别“导学”是对学困生最有帮助的学习指导形式,首先他做到了师生的面对面个别化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他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情景中即时进行辅导比之于课外离开情景的“补习”更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三是他不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保障师生的休息与活动时间。四是他让教师走下了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角色转换,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构建保障机制,保证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
我们要构建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学困生的操作权、猜想权、思考权、表现权、计算权等学习机会与权利被剥夺或变相被剥夺现象。
(1)学习材料的保障机制。师生准备学习材料要充分满足学困生学习的需要。不能因为学习材料的准备不足的原因而造成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困难。
(2)学习时间与空间的保障机制。课堂教学的组织进程要充分满足学困生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的时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一定的个别“导学”时间。
(3)学习组织系统的保障机制。如合作学习的组织要强调或有利于学困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有利于学困生的发言。通常在组际交流时要让学困生先发表见解。也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由学困生阐述小组意见的可以加倍计分。如此,小组里发言机会更多地会向学困生倾斜。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不适应,新的学困生产生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就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作了一些探索。笔者认为,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如何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流思想认为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因此在这方面的论述也颇多,如果能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那是太好了。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激发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是有很大难度的。数学毕竟是抽象的,学习活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艰苦的,并不总是快乐轻松的。我们发现在教师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如上所述的“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的学生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并不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好数学的责任意识。从大的方面讲,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的价值,明确学好数学是学生的责任。从小的方面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课堂活动都是学生的责任。具体的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問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参与课堂活动不仅凭兴趣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责任。当学生明确了责任后,相应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得到提高。
二、指导学法,为学困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支持
新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的学法也应有新变化,教师要帮助学困生适应新教材,掌握新学法,引导学生变过去那种死读书为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读书观察;学会讨论研究;学会提问质疑;学会实践操作;学会批判创新,标新立异。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使学困生能学,会学,并逐步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三、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慢一拍,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的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教学流程:学习任务是在课堂起始的5分钟明确的,然后用3.5分钟学生独立探索,3.5分钟合作学习,7.8分钟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我们的对策是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的关注,特别的指导。
实践表明,课前“导学”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四、课堂个别“导学”,为学困生扫清学习的障碍,拓展学困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挤出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巧妙引导帮助。对学习信心不足的,给与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个别“导学”是对学困生最有帮助的学习指导形式,首先他做到了师生的面对面个别化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他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情景中即时进行辅导比之于课外离开情景的“补习”更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三是他不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保障师生的休息与活动时间。四是他让教师走下了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角色转换,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构建保障机制,保证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
我们要构建学困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学困生的操作权、猜想权、思考权、表现权、计算权等学习机会与权利被剥夺或变相被剥夺现象。
(1)学习材料的保障机制。师生准备学习材料要充分满足学困生学习的需要。不能因为学习材料的准备不足的原因而造成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困难。
(2)学习时间与空间的保障机制。课堂教学的组织进程要充分满足学困生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的时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一定的个别“导学”时间。
(3)学习组织系统的保障机制。如合作学习的组织要强调或有利于学困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有利于学困生的发言。通常在组际交流时要让学困生先发表见解。也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由学困生阐述小组意见的可以加倍计分。如此,小组里发言机会更多地会向学困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