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化学教材是使学生达到《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新课程专门设立选修模块“实验化学”。这一选修模块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而设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生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要求。整体设置“实验化学”的课程结构,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环境,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一探究性学习及其特征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它注重提高问题的探究能力,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引导、启发学生去综合分析,目的是通过探究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探究模式源于“萨奇曼”,由萨奇曼设计的探究模式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传授问题解决策略。这一模式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从实际中找出规律,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应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故在化学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好像也在从事一项科学研究实验。从而感受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知识的过程,使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探究的角色。
教师要组织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乐于思考。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探究性学习与教材的创造地开发和使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工具。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认为把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是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并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应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学者的角度去关注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科学价值。
1.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科学认识的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选择并设计实验,按一定的逻辑体会去发现前人已发现的规律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性质,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探究前的“假设”“设计”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再通过学生自行探索到达目的后,教师给予经常性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
责任编辑:李林
一探究性学习及其特征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它注重提高问题的探究能力,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引导、启发学生去综合分析,目的是通过探究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探究模式源于“萨奇曼”,由萨奇曼设计的探究模式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传授问题解决策略。这一模式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从实际中找出规律,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应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故在化学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好像也在从事一项科学研究实验。从而感受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知识的过程,使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探究的角色。
教师要组织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乐于思考。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探究性学习与教材的创造地开发和使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工具。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认为把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是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并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应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学者的角度去关注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科学价值。
1.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科学认识的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选择并设计实验,按一定的逻辑体会去发现前人已发现的规律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性质,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探究前的“假设”“设计”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再通过学生自行探索到达目的后,教师给予经常性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
责任编辑: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