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类古文阅读训练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87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艹区)’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壬。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韩愈《讳辩》)
  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举)进士有名 举:举荐
  B.贺不举进士为(是) 是:正确
  c.乃(比)于宦官宫妾 比:比较
  D.(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考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劝(之)举者为非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B.贺举进士(为)可邪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C.夫讳始(于)何时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D.稽之(以)国家之典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为李贺辩解的一组是( )
  ①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②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③《春秋》不讥不讳嫌名④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⑤贺不举进士为是⑥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对诋毁李贺考进士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B.作者认为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的。
  C.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
  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既是为李贺考进士进行辩解,也是为自己推荐李贺考进士的行为进行辩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教训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全,完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油然而不怪者
  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是以百战百胜
  C.必有过人(之)节 且夫有报人之志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其事甚怪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参考答案
  一、1.C(C中“比”为等同,并列。其他A、B、D三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
  2.B(B中两个“为”均为判断词,是。A中两个“之”,前“之”为代词,他,指李贺;后“之”为助词,的。C中两个“于”,前“于”为介词,在;后“于”为介词,表比较,相当于“过”。D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目的连词,相当于“来”)
  3.D(②句是说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⑤句是诋毁李贺考进士的人的言论,⑥句是听到诋毁李贺考进士言论的人的表现,三个句子均不能说明作者为李贺辩解。其他三句均符合题干要求)
  4.C(C中最后一句“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错,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尽管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但周公、孔子并不避讳,因此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B、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C)
  5.【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宜”(应该)、“法”(规则)、“考”(考察)、“质”(对照)、“稽”(考证)。第(2)句的关键词为“士”(士人、读书人)、前“行”(仿效)、后“行”(品行)、“讳”(避讳)、“惑”(糊涂)。
  【答案】(1)士君子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2)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贺在被举荐之列,于是同李贺争名的人就诋谤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是对的,劝他考进士是不对的。”听到这话的人不加分辨,随声附和,于是众口一词。皇甫浞说:“如果不把这事说清楚,您与李贺都要获罪。”我说:“是的。”律令上说:“两个字的名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这就好比说‘征’就不说‘在’字,说‘在’字就不说‘征’字那样。”律令上又说:“同音的字不避讳。”解释的人说:“譬如‘禹’和‘雨’,‘丘’和‘箧’一类字就是这样。”李贺的父亲名叫李肃,李贺考进士,是犯了“二名律”,还是犯了“嫌名律”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叫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忌讳,孔子不避讳母亲名中的两个字,《春秋》不讥刺不避讳同音字。周康王名钊,他的儿子谥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子不忌讳同音的“昔”字;周朝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该怎样避讳呢?为了避讳同音的字,连姓也要避讳呢?还是不避讳同音字呢?汉朝读武帝的名字“彻”为“通”,没有听说把车辙的“辙”字改为某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但没听说过把治天下的“治”也改为其他字;现在的奏章和诏书,不曾听说讳“浒”、“势”、“秉”、“饥”等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会触犯皇帝的名讳。士君子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就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就到了顶点了。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周公、孔子、曾参是不能胜过的,要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就等同于宦官和宫女一类人了。那么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二、1.D(D中“全”应为成全,其他A、B、C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
  2.C(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为指示代词,这)
  3.D(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4.B(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C、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B)
  5.【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卒”(突然)、“临”(面临)、“加”(施加)、“挟”(怀有)。第(2)句的关键词为“见”(表现)、“词色”(言语和面色)、“全”(成全)。
  【答案】(1)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2)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出众的志节。一般人有时在生活中会碰上看来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验他呢?想想老人含蓄的方式,是圣贤者对人的警示。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认为神怪,那就错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只限于那本书。在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很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士人,无辜被斩杀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武之士,也无法施展。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其锋芒的确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张子房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发泄心中怒气。张良虽然侥幸没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真是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犯不上为盗贼而死。张良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办法,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深为他惋惜的。所以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他一次,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说:“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上体,牵着羊去迎接。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向别人低头,一定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于是放弃了郑国。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三年当中没表现出厌倦不满之意。心中埋藏着报仇的大志,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桥上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那种年轻人的锐气,使他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只是偶遇,却指使他做奴仆做的事,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种涵养自然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扰的,楚霸王也不能激怒的。
  反观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正因为项羽不能忍,逢仗必打,虽然所向无敌,却轻率地消耗了他的精锐兵力。汉高祖却能忍耐,保全他的全部实力,等待楚霸王消耗殆尽。这是张良的计策。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其他文献
我院于1970年在省医疗器械厂购买一台30毫安X线机。为了节省开支、减轻贫下中农的经济负担和较多的开展一些工作,作了以下改进。通过实践,效果较好。一、解决病人卧位透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作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儿童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要分析、掌握儿童写作
关于力学中的浮力问题,我们发现有一些人(包括部分物理教师在内)误认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只要它排开了液体,它就一定要受到向上的浮力”,造成这个错觉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
前不久,鲍威尔副教授在北京育才学校上了一堂教学演示课。鲍威尔副教授关于小学教学教学理论原则中的三个主要观点是:一、教师的教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学。二、教学过程必须符合
许多人一谈到花儿,眼前立即会浮现出绚丽多彩、芬芳迷人的景象。其实,科学家对4 189种花朵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大部分花并不是香的!真正香气袭人的花朵只占18.7%,还有1.3%的花朵竟然臭气熏天。  这些散发着腐臭气味的少数花,当然吸引不了蜜蜂、蝴蝶等美丽昆虫为它们传花授粉,但是却常常吸引各种蝇类昆虫,尤其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王”——苍蝇,凡是有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苍蝇的身影。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
难度:★★★★★词数:307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Thomas Jefferson once wrote that“growers of the earth are the most valuable citizens.”The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看图学文是教材中既有特色,又富生气的一类课文。它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和思维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观察与语言表达如何结合提供了范例。第八册语文课本卷首安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认真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
通过抓分率,确立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用一个乘法关系式解答分数、百分数的三类应用题,是一种数量关系清楚、思路明确、正确率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By grasping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