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观体验促知识建构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动手操作联结起来,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过渡。在教学中充分借助直观操作,能使学生深度理解并系统建构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
  一、抱一抱,实践体验知概念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在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摆了几个图形后,还剩几根”的现象,从而引出余数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清晰、直观地引出余数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将摆图形的情境换成了“抱一抱”游戏活动。上课伊始,笔者就请6名学生到讲台前面,要求每2人抱成一组。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两两抱成3组。笔者适时提问:“一共有6个小朋友,每2人抱在一起,抱了几组?能用除法表示吗?”学生列出除法算式6÷2=3。笔者接着问:“谁能说一说这里的6、2、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回答:“一共有6个人,每2人抱一组,可以抱3组。”笔者乘机引导“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随后,笔者又邀请1名学生继续玩2人抱一抱游戏。学生抱好后,笔者提问:“上一轮游戏刚好抱完了,这次呢?”学生说没有抱完,还剩下1人。笔者追问:“7个小朋友,每2人抱一抱,抱了3组,还剩1人,这也是平均分,这次和刚才的6个人抱3组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刚才6个人抱完了,这次还剩1个人,平均分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笔者补充:“剩余1个人的这个1在除法算式里也有自己的名字,它叫余数。”
  为了进一步理解余数概念,笔者把总人数分别增加到8和9,继续引导学生玩2人抱一抱游戏。8个人抱成4组,说除法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9个人抱成4组后,还剩1人,说一说余数是几。后续,笔者又分别组织9人、10人,玩3人抱一抱游戏,引导学生说除法算式,并说一说有没有余数,如果有,余数是几。最后,10人玩4人抱一抱游戏。学生发现抱成2组后,剩余2人,也就是余数是2。学生在一系列“抱一抱”游戏中,体验有剩余、没有剩余两种情况,通过直观对比去理解分完后有剩余的情况就是有余数,剩余的那个数就是余数。
  二、分一分,对比分析识含义
  教材中的例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为了便于全体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形象向半抽象化过渡,笔者将分草莓改为分铅笔,引导学生在分实物、圈图形、写算式的过程中,对比“两种平均分”的情况,直观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课上,笔者出示问题:“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并填写表格。接着笔者提问:“这是平均分,正好分完,结果没有剩余,也就是没有余数的情况。除了每人分2支,想一想还可以每人分几支?想出一种分的方法,就用小棒分一分,并在表格中填一填。”随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下表,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的小棒图中用“圈一圈”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观察表格,笔者引导学生把这几种平均分的情况分成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类。学生对比平均分的结果以及相应分法的除法横式,并结合小棒图说出有余数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沟通了实物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有余数除法概念的理解,突破了确定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学习难点。
  三、摆一摆,直观操作理关系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教材例2的内容。教材借助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时,笔者对操作活动进行了结构化处理,变单一的摆正方形为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三种图形;小棒的总根数从例题中的8~12根分别调整为6~10根、8~12根、10~16根。这样做可以使学习材料更具结构性,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更自主、开放,有利于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体验归纳推理的過程。
  学生两人一组自主选择用小棒拼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中的任意一种图形,边摆边说,并填写记录单。摆正方形的小组记录单如下:
  我们摆的图形是正方形,每个图形用4根小棒。
  [总根数 摆了几个 还剩几根 除法算式 8 2 — 8÷4=2(个) 9 2 1 9÷4=2(个)……1(根) 10 2 2 10÷4=2(个)……2(根) 11 2 3 11÷4=2(个)……3(根) 12 3 — 12÷4=3(个) ]
  观察上面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我们的发现是:余数比除数小。
  在交流反馈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除法算式,发现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就又可以摆一个图形了,从而感悟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笔者适时追问:“13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剩几根?14根、15根、16根呢”“摆正方形时,剩余的根数可能是4根或者比4根多吗,为什么”。学生有了拼摆图形的操作经验,就会理解“直到不能再摆一个图形后剩余的数才是余数,等于或大于4根时,都还可以继续摆正方形”的道理。追问的过程既是对结论的验证,又是对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深化。然后,笔者组织学生反馈摆三角形、五边形的情况,在引导学生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整个操作活动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
  四、圈一圈,数形结合明算理
  “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操作,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笔者引导学生分13根小棒,要求每人分4根。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横式。接着,笔者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刚刚的操作过程,以此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介绍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笔者让学生说出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并在黑板上圈出相应的小棒图。这样做将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与操作过程及横式建立联系,运用数形结合使学生理解竖式的含义,直观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计算算理,初步感知竖式计算的优势(在竖式中能直观地看到分完了多少支铅笔,横式中则不能)。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毛泽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人民网: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的正是从云霄沉入海底的过程。起因之一就在于她以女性的生命体验,洞察到以男性为主体的革命阵营内部,既有着两性间在阶级、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还存在着男性以革命的名義对女性的歧视。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大胆而犀利地揭示出被革命外衣遮蔽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而挑战了革命群体内依然固
陈伯吹的《一匹出色的马》,表现的是一个春天的傍晚,爸爸、妈妈、妹妹和我一起在郊外散步的情景。  文章以“我”——一个儿童的视角展开,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抒情,全是儿童化的。景是儿童眼中的景:“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碧绿碧绿”“葱葱绿绿”“柔软的绿毯”,典型的儿童目光!事是儿童脑中的事:“妈
她再次把篮球捧在手里,团团转动一会,“砰”一声拍了一下。  “最重要的,是不急不躁。”玲子对我说,“这是我对你的又一个,忠告。急躁不得。即使事情再错综复杂,甚至叫人无计可施,也不能灰心丧气,不能急于求成地强拉硬扯。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一根根地耐心清理。做得到?”  “试试看。”我说。  “也许花时间,也许花时间还不能全好。这点你可想过?”  我点点头。  “等待是痛苦的。”玲子一边拍球一边
他曾招待我去他自己的寓所。位于井之頭公园后面的别致平房公寓,屋里放满画材和画框。我说我想看看他的画。他说不好意思,画得不好,不想让我看。我们喝看他从他父亲那里伦愉带来的芝华士威士忌,用炭炉烤鱼吃,听卡沙德修斯演奏莫札特的钢琴协奏曲。  他出生于长崎,把情人留在故乡出到东京来念书。每次回去长崎都会跟她上床,不知何故最近相处得不太融洽,他说。  "你也多少了解女孩子啦。"他说。"女孩子到了二十或二十一
解说:2015年初春将至,梁晓声为写作电影剧本来到山东临沂的兰陵县体验生活,这部即将筹备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出生在兰陵县城的少女,从走出故土在外打拼,到最终返回家乡的故事。为了能尽量复原将近半个世纪之前山东农村的景象,梁晓声前往当地周边的村落看景。兰陵的早春细雨绵绵,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一行人走在曲曲弯弯的村间小路上梁晓声也会停下来询问当地村民现在的生活和收入情况。  视频片断:过年
约有掌灯时分,只风宝玉摇摇摆摆的回来,一进门就嚷“好热!”就解钮子。晴雯忙拦道:“春天毛孔眼儿是开的,看仔细冒了风,消停一会再脱。”黛玉见晴雯和宝玉说话,便叫了金钏儿同到西套间内,推故作别的去了。晴雯遂将宝玉拉到椅子上坐下,把黛玉方才的一番言语,尽情的都告诉了他。宝玉便将晴雯搂在怀里,笑道:“妹妹不肯罢了,你怎么也不肯呢?你们也太狠了!”晴雯用指头在宝玉额上戳了一下,笑道:“狗揽八堆屎,有个人陪着
《智斗》选编在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主要讲阿庆嫂智斗胡传魁和刁德一,没有让他们知道新四军任何消息的故事。编者选编这个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矛盾尖锐突出、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是戏剧的基本特点。就这个文本而言,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人物形象的性格化、京剧语言的诗化更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  多措并举理解潜台词
从《田家冲》《水》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文学创作在追求民族风格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丁玲是一个文学兴趣广泛的人,对中外文学具有宽阔的容受性。她喜爱莫泊桑、福楼拜、雨果和巴尔扎克,也喜爱狄更斯。还喜爱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她更爱读的作品,因此我们在她的创作中感受到一种熔各种艺术方法技巧于一炉的恢弘境界,但是,无庸讳言,她早期的作品是更多
《文化生活丛刊》(1935年一1952年)、《文学丛刊》(1935年一1949年)  《文季丛书》(1939年一1951年)、《文学小丛刊》(1939年一1948年1  《自由月刊》(1929年1月一4月)、《时代前》(1931年1月一7月)  《文学季刊》(1934年4期)、《文季月刊》(1936年6月一12月)  《文丛》(1937年一1939年)、《烽火》(1937年一1938年)  《文藝
夜色吞噬最后的光亮,她手捂双眼试图阻挡。  “你醒了?”他握她的手,眼里闪烁疼惜的光茫。  她双眼迅速合上,悲楚过往蠕动着,遍体鳞伤。  他和她的愛山高水长。父亲几次劝阻:他家在深山城市又没房,跟他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主张。  太阳来,月亮藏,朔风痴恋着雪霜。他兼职做小工,她下班摆摊饱受寒凉,逼仄的出租房,白菜炒出幸福的香。他和她终于乔迁新居,阴霏的日子迎来曙光。  三年前儿子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