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说明观察能力是习作最重要的基础实不为过,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教给学生有关的观察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生习作入门的指导,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统编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最明显的改变之一就是在三至六年级每册教材中都设立了一个习作单元,每一个习作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关键的写作能力而展开。因为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作文,所以三年级上册第一次习作单元的训练项目就是围绕着“观察”来编排。课本之所以把“观察”作为地一个习作单元来展开,是因为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是求知之源,是发现之母。就作文写作而言,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是丰富表达的基础。谈到写作,人们常说“七分观察,三分表达”。所以,观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第一要素,是开启作文之门的金钥匙。
一、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
事物的表象以感性形态存在,具有可见、可闻、可触的直观性特点。人们通过感官便可占有事物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感觉反映的仅仅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也就是只有综合不同感官感觉才能形成知觉,在观察过程中要积极开动所有感官,产生多种感觉的心理效应,让众多表象进入大脑,形成完整的印象,为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练习,是对我们每个观察的人的五种感官的训练,即对眼、耳、鼻、舌、手的训练。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看的意思,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的意思。打两个形象的比喻说吧,观察就好像了解万物的“窗口”,观察又好比拍摄照片的“镜头”。要想获得充足的习作材料,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光靠视觉──眼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动物、植物、静物),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获取材料的通道。做到不但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中年段的习作大多基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没有好的观察习惯,就等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从不曾有规律地编排,所以,学生写的作文就出现记忆零散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进入习作天地的大门之前,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运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耳、口、鼻、手,来帮助自己感知事物的本质现象。“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只有握住观察这把金钥匙,才能更顺利地开启习作天地的大门。
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还有这么多的“秘密武器”,我设计了一节开放式的活动课,在一个华丽的小盒子里,装了两个鸡蛋,一生一熟,要求学生在不敲开蛋壳的前提下,能用什么方法来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通过学生的各种试验,利用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进行观察,并且让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想得到的方式来观察这两只鸡蛋。学生是活跃的,而且敢于进行尝试,在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为了揭开谜底,千方百计进行探索,探索的过程,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用上各种观察的方式,所以,不是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而是他们缺乏有效的观察指导,以及良好的观察习惯,明明手握利器,去不懂得好好利用,教师不管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只要能提供一切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的功能。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教师而言,就要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很多时候教师在这一步骤上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缺少实际的指导。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和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和思路。对观察的指导不能单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离开具体的生活,教师的指导就没有着落。要把知道落到实处,应该有计划地积极开展课内科外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知道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生活,唯有生活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观察元素。中年段的学生要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也就是说,他们的意识逐渐从关注自我,转换到关注周围,在关注范围扩大的同时,对本身已经存在事物的发现,会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交流、想表达。所以,开发这方面的观察资源,实在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观察是对周围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察看、了解。写作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观看”,它需要观察者仔细专注地察看对象的特征,并的对这些特征作出自己的分析、评判、选择、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第一手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正如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时所说:“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棵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和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我曾布置学生写《我的妈妈》,很多学生不会作细致客观的观察,只会写“我的妈妈很慈祥”、“我的妈妈很勤劳”、“我的妈妈很關心我”之类空洞的句子,到底如何慈祥,如何勤劳,怎样关心我,写不出来。相反,同样写《我的妈妈》,有个学生则善于用心观察,从日常生活的细致处观察妈妈。他发现——“妈妈吃饭很奇怪:我喜欢吃肉,妈妈‘喜欢’吃菜;我专挑少骨多肉的鱼腩肉吃,妈妈专挑多骨的鱼头鱼尾吃;我吃菜专挑最嫩的芯部吃,妈妈专挑较老的吃……”他带着疑问继续进行分析思考,终于知道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将好吃的留给其他人吃,并非饮食喜好与众不同。这个学生就因为善于用心捕捉“妈妈吃饭”这一虽不显眼却平凡见伟大的生活小节,将妈妈写活了。我以这个浅显例子启导学生,使学生更理解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这样分析之后,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写《我的妈妈》,要观察生活中的妈妈,写生活中的妈妈。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把平常的一些细节写了下来,令一些看到自己孩子习作的家长感动不已。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观察就不能有所限定,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即便是同一个事物,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正是要鼓励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正因为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才会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此而让学生在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收獲,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习作逐渐丰满起来,也不会因为长时间固定在一个观察点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引导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整理好观察的顺序,才不至于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通过各个时期的观察取得素材,从春、夏、秋、冬来描述小兴安岭不同的情景及其与在那里安居的动物之间的那份密不可分的感情。如《爬山虎的脚》,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爬山虎长时间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观察,才发现爬山虎的叶——“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才发现爬山虎的脚——“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将不为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形象具体。又如《观潮》,作者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观察了江潮的气势变化,又观察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反应,把江潮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睹其景,如闻其声。
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早,校园里的一些榕树急不可耐地换下了保留了一冬的黄金衣,一时间,在十来株榕树上就有了几个季节的变化,有的还在慢悠悠的卸妆,有的用力一抖把黄金衣全脱下,有的已经披上新一季的绿装了。这种难得的景象正是观察的好时机,我把学生领到校道上,给他们布置任务,在校园里隐藏着一个季节上的秘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学生们抬头看着身边的榕树,马上心领神会,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单独行动,都来到榕树底下细细观察。学生围绕着这些不同季节装束的榕树,在观察中找寻榕树的变化,把不同表象综合一起,一篇一篇描写校园榕树的美文就从他们的笔尖下流淌出来。
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帮助学生捕捉到生活中许多内人寻味的细节,平时爱观察、善观察的学生写起文章来才文思泉涌,从而不会为缺乏素材而犯愁,只有处处留心,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让我们身体力行,引领孩子们去找寻打开习作之门的金钥匙吧!
杨育鸿,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教师。
一、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
事物的表象以感性形态存在,具有可见、可闻、可触的直观性特点。人们通过感官便可占有事物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感觉反映的仅仅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也就是只有综合不同感官感觉才能形成知觉,在观察过程中要积极开动所有感官,产生多种感觉的心理效应,让众多表象进入大脑,形成完整的印象,为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练习,是对我们每个观察的人的五种感官的训练,即对眼、耳、鼻、舌、手的训练。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看的意思,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的意思。打两个形象的比喻说吧,观察就好像了解万物的“窗口”,观察又好比拍摄照片的“镜头”。要想获得充足的习作材料,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光靠视觉──眼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动物、植物、静物),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获取材料的通道。做到不但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中年段的习作大多基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没有好的观察习惯,就等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从不曾有规律地编排,所以,学生写的作文就出现记忆零散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进入习作天地的大门之前,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运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耳、口、鼻、手,来帮助自己感知事物的本质现象。“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只有握住观察这把金钥匙,才能更顺利地开启习作天地的大门。
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还有这么多的“秘密武器”,我设计了一节开放式的活动课,在一个华丽的小盒子里,装了两个鸡蛋,一生一熟,要求学生在不敲开蛋壳的前提下,能用什么方法来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通过学生的各种试验,利用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进行观察,并且让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想得到的方式来观察这两只鸡蛋。学生是活跃的,而且敢于进行尝试,在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为了揭开谜底,千方百计进行探索,探索的过程,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用上各种观察的方式,所以,不是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而是他们缺乏有效的观察指导,以及良好的观察习惯,明明手握利器,去不懂得好好利用,教师不管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只要能提供一切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的功能。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教师而言,就要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很多时候教师在这一步骤上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缺少实际的指导。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和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和思路。对观察的指导不能单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离开具体的生活,教师的指导就没有着落。要把知道落到实处,应该有计划地积极开展课内科外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知道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生活,唯有生活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观察元素。中年段的学生要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也就是说,他们的意识逐渐从关注自我,转换到关注周围,在关注范围扩大的同时,对本身已经存在事物的发现,会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交流、想表达。所以,开发这方面的观察资源,实在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观察是对周围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察看、了解。写作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观看”,它需要观察者仔细专注地察看对象的特征,并的对这些特征作出自己的分析、评判、选择、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第一手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正如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时所说:“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棵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和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我曾布置学生写《我的妈妈》,很多学生不会作细致客观的观察,只会写“我的妈妈很慈祥”、“我的妈妈很勤劳”、“我的妈妈很關心我”之类空洞的句子,到底如何慈祥,如何勤劳,怎样关心我,写不出来。相反,同样写《我的妈妈》,有个学生则善于用心观察,从日常生活的细致处观察妈妈。他发现——“妈妈吃饭很奇怪:我喜欢吃肉,妈妈‘喜欢’吃菜;我专挑少骨多肉的鱼腩肉吃,妈妈专挑多骨的鱼头鱼尾吃;我吃菜专挑最嫩的芯部吃,妈妈专挑较老的吃……”他带着疑问继续进行分析思考,终于知道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将好吃的留给其他人吃,并非饮食喜好与众不同。这个学生就因为善于用心捕捉“妈妈吃饭”这一虽不显眼却平凡见伟大的生活小节,将妈妈写活了。我以这个浅显例子启导学生,使学生更理解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这样分析之后,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写《我的妈妈》,要观察生活中的妈妈,写生活中的妈妈。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把平常的一些细节写了下来,令一些看到自己孩子习作的家长感动不已。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观察就不能有所限定,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即便是同一个事物,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正是要鼓励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正因为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才会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此而让学生在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收獲,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习作逐渐丰满起来,也不会因为长时间固定在一个观察点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引导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整理好观察的顺序,才不至于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通过各个时期的观察取得素材,从春、夏、秋、冬来描述小兴安岭不同的情景及其与在那里安居的动物之间的那份密不可分的感情。如《爬山虎的脚》,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爬山虎长时间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观察,才发现爬山虎的叶——“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才发现爬山虎的脚——“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将不为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形象具体。又如《观潮》,作者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观察了江潮的气势变化,又观察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反应,把江潮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睹其景,如闻其声。
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早,校园里的一些榕树急不可耐地换下了保留了一冬的黄金衣,一时间,在十来株榕树上就有了几个季节的变化,有的还在慢悠悠的卸妆,有的用力一抖把黄金衣全脱下,有的已经披上新一季的绿装了。这种难得的景象正是观察的好时机,我把学生领到校道上,给他们布置任务,在校园里隐藏着一个季节上的秘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学生们抬头看着身边的榕树,马上心领神会,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单独行动,都来到榕树底下细细观察。学生围绕着这些不同季节装束的榕树,在观察中找寻榕树的变化,把不同表象综合一起,一篇一篇描写校园榕树的美文就从他们的笔尖下流淌出来。
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帮助学生捕捉到生活中许多内人寻味的细节,平时爱观察、善观察的学生写起文章来才文思泉涌,从而不会为缺乏素材而犯愁,只有处处留心,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让我们身体力行,引领孩子们去找寻打开习作之门的金钥匙吧!
杨育鸿,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