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简要谈了教师的几点做法,旨在给大家带来启示。
关键词: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具体做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所以,兴趣是不可以施加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浅要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初接一个班,在短时间内通过作业、测验、与学生个别谈话、向同一个班的科任教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需要。
2.要学生记住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常说:“少种刺,多栽花。”一个初中生,由于心理及认识的不成熟,很难正确地对待别人善意的批评,但对别人的赞赏却非常在意。只要我们多观察,总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平时,笔者一发现学生的优点,总会对他说:“我非常赞赏你的做法(或看法)。”然而,学生的优点仅靠笔者一个人去发现是很有限的。于是,笔者就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并把这些优点写下交上来。有的学生写完后,说:“没想到我也有那么多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有的学生问:“老师,我在学习上好像没有什么优点,那可不可以写我的其他爱好?”笔者回答道:“当然可以”,但也要求他写出爱好某事或某物的原因,然后和他谈他的爱好,引导他将这样的兴趣爱好迁移到学习中来。
3.与学生共讨培养兴趣的方法。学生交上来的经验总结中,大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能说出为什么会对某个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兴趣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笔者告诉学生,人生下来不会就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我们对某种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才会对它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有了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有了学习兴趣才去学习。只要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学习奋斗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当我们达到目标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还把一些学生总结出来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借鉴,因为来自同学的方法或许更适合学生。如某同学这样写:“把感情融入到学习中去,因为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每当我的学习有了进步,看到父母的笑脸和老师赞许的目光,我就很满足,对学习更是充满了信心,学习已成为了我生活的乐趣。”又如某某同学的暗示法:“当我们确实对某个科目提不起兴趣的时候,不妨经常对自己或同学说‘我非常喜欢某某科目’,说多了,你不喜欢也不行,因为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再不做出一点成绩来,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两个学生的方法,多少都带有“强迫”性,但那是学生心里愿意接受的被迫,也不能说不是好方法。
二、教学要讲究艺术
教学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有艺术感的东西总能吸引人们,教学也不例外。实际上有不少的学生提到了之所以对某个科目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该科目科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他。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笔者会故意忘记准备一些简单的教具,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制作,谁做得又快又好就采用谁的。这比起直接布置学生做同样的练习,效果会好得很多。
另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避免“三分钟”热度。以往在课堂上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学生听多了总不以为然,后来,笔者就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给学生讲一些能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知识,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我们不能保证每节课都上得很精彩,但如果有了情感教育,学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效果自然不错。
1.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交流,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直接向教师求教的活动,也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教师亲切的教态和风趣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努力营造出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尽量采用富有激情、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授新课,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就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仅是师者、长者,笔者还把自已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探索求知,并时时注意运用温和的态度、鼓励的眼光、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2.注重课余时间的情感交流
课余时间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大好时机。笔者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谈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进行师生情感交流。特别是对后进生,笔者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爱。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时通常是以商量的语气,满面春风,和风细雨,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谈话方式。尽量用放大镜来看他们身上的可塑因子,利用这些可塑因子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消除对教师戒心,在感情上没有距离。通过交谈也可使学生多了解教师,有些话,学生在一般场合是不会说的。但师生一起谈心时,他们常常视师者为长者,愿意吐露心中的小秘密。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心态,对症下药,解开他们的心结,引导他们走出种种误区、健康成长。
3.注重友情书信的情感交流
笔者还采用师生间通信的办法来加深相互了解、密切师生感情。因为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心理压力,却有一种安全保密感觉,学生在这种比较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就能冷静地思考反省,容易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吐露心声。有一次,一个学生把一封信交给笔者,他在信封面上写上“老师,帮我保密”。笔者打开信看后,就明白了他的苦心。原来,他看上了一个滑板,可是价格比较贵,他爸爸向他提出了比较高的条件(期考要考全班前五名),他自己觉得比较难完成,所以他要笔者保密他存在自己这里的每周节省下来的那些零花钱,如果期考考不好,他就拿这些零花钱买滑板。笔者向他保证,只要他努力学习,自己绝对不泄密。期考后,这个学生没能考到班级前五名,但进步了不少,他爸爸很欣慰,最后还是为他买了他心仪的滑板。当然,他也知道这是笔者在他爸爸面前夸赞了他起的作用。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四、培养创造思维
社会的快速发展及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更是要求我们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探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1.提供学生有关创造的知识理论,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启蒙。在传授知识时,适当插入科学史的内容,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历程,介绍科学家的刻苦努力、探索的过程和思维的路子;也介绍一些后人或推翻否定、或补充完善前人的理论和发现的事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革命、创新,激起标新立异的欲望和勇气。
2.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笔者所教的科目是数学,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寻求问题的多种不同解法。专门的训练是让学生每天都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物品的不同用途,或想出对某一问题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的回答从主意的多少、主意的种类和主意的新奇性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强化,使学生获得创造成功的喜悦和增强创造的欲望。
可以说,兴趣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只有当学生有了探求的需要,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然就兴趣盎然了。
关键词: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具体做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所以,兴趣是不可以施加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浅要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初接一个班,在短时间内通过作业、测验、与学生个别谈话、向同一个班的科任教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需要。
2.要学生记住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常说:“少种刺,多栽花。”一个初中生,由于心理及认识的不成熟,很难正确地对待别人善意的批评,但对别人的赞赏却非常在意。只要我们多观察,总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平时,笔者一发现学生的优点,总会对他说:“我非常赞赏你的做法(或看法)。”然而,学生的优点仅靠笔者一个人去发现是很有限的。于是,笔者就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并把这些优点写下交上来。有的学生写完后,说:“没想到我也有那么多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有的学生问:“老师,我在学习上好像没有什么优点,那可不可以写我的其他爱好?”笔者回答道:“当然可以”,但也要求他写出爱好某事或某物的原因,然后和他谈他的爱好,引导他将这样的兴趣爱好迁移到学习中来。
3.与学生共讨培养兴趣的方法。学生交上来的经验总结中,大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能说出为什么会对某个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兴趣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笔者告诉学生,人生下来不会就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我们对某种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才会对它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有了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有了学习兴趣才去学习。只要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学习奋斗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当我们达到目标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还把一些学生总结出来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借鉴,因为来自同学的方法或许更适合学生。如某同学这样写:“把感情融入到学习中去,因为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每当我的学习有了进步,看到父母的笑脸和老师赞许的目光,我就很满足,对学习更是充满了信心,学习已成为了我生活的乐趣。”又如某某同学的暗示法:“当我们确实对某个科目提不起兴趣的时候,不妨经常对自己或同学说‘我非常喜欢某某科目’,说多了,你不喜欢也不行,因为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再不做出一点成绩来,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两个学生的方法,多少都带有“强迫”性,但那是学生心里愿意接受的被迫,也不能说不是好方法。
二、教学要讲究艺术
教学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有艺术感的东西总能吸引人们,教学也不例外。实际上有不少的学生提到了之所以对某个科目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该科目科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他。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笔者会故意忘记准备一些简单的教具,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制作,谁做得又快又好就采用谁的。这比起直接布置学生做同样的练习,效果会好得很多。
另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避免“三分钟”热度。以往在课堂上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学生听多了总不以为然,后来,笔者就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给学生讲一些能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知识,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我们不能保证每节课都上得很精彩,但如果有了情感教育,学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效果自然不错。
1.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交流,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直接向教师求教的活动,也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教师亲切的教态和风趣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努力营造出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尽量采用富有激情、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授新课,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就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仅是师者、长者,笔者还把自已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探索求知,并时时注意运用温和的态度、鼓励的眼光、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2.注重课余时间的情感交流
课余时间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大好时机。笔者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谈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进行师生情感交流。特别是对后进生,笔者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爱。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时通常是以商量的语气,满面春风,和风细雨,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谈话方式。尽量用放大镜来看他们身上的可塑因子,利用这些可塑因子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消除对教师戒心,在感情上没有距离。通过交谈也可使学生多了解教师,有些话,学生在一般场合是不会说的。但师生一起谈心时,他们常常视师者为长者,愿意吐露心中的小秘密。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心态,对症下药,解开他们的心结,引导他们走出种种误区、健康成长。
3.注重友情书信的情感交流
笔者还采用师生间通信的办法来加深相互了解、密切师生感情。因为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心理压力,却有一种安全保密感觉,学生在这种比较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就能冷静地思考反省,容易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吐露心声。有一次,一个学生把一封信交给笔者,他在信封面上写上“老师,帮我保密”。笔者打开信看后,就明白了他的苦心。原来,他看上了一个滑板,可是价格比较贵,他爸爸向他提出了比较高的条件(期考要考全班前五名),他自己觉得比较难完成,所以他要笔者保密他存在自己这里的每周节省下来的那些零花钱,如果期考考不好,他就拿这些零花钱买滑板。笔者向他保证,只要他努力学习,自己绝对不泄密。期考后,这个学生没能考到班级前五名,但进步了不少,他爸爸很欣慰,最后还是为他买了他心仪的滑板。当然,他也知道这是笔者在他爸爸面前夸赞了他起的作用。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四、培养创造思维
社会的快速发展及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更是要求我们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探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1.提供学生有关创造的知识理论,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启蒙。在传授知识时,适当插入科学史的内容,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历程,介绍科学家的刻苦努力、探索的过程和思维的路子;也介绍一些后人或推翻否定、或补充完善前人的理论和发现的事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革命、创新,激起标新立异的欲望和勇气。
2.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笔者所教的科目是数学,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寻求问题的多种不同解法。专门的训练是让学生每天都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物品的不同用途,或想出对某一问题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的回答从主意的多少、主意的种类和主意的新奇性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强化,使学生获得创造成功的喜悦和增强创造的欲望。
可以说,兴趣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只有当学生有了探求的需要,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然就兴趣盎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