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个性张扬,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主人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是英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立时,教室里形成了观点迥异的“两派”。我让观点相同的学生走到一起,共同阅读,收集论据,以说服对方。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在课堂上展开了,正、反方各抒己见。虽然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了反方,但反方并不示弱,据理力争。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哈尔威船长指挥救人时的所言所行和作者画龙点睛的议论,这样反复诵读和辩论之后,学生基本达成共识:船长放弃了生的权力,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他的灵魂何其伟大与崇高,“面对死亡,他再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而明确了做人的职责,使学生在辩论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二、延迟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能促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评价中最常用的做法是——延迟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结论时,暂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练习:“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吗?为什么弟子们却都两手空空?”“苏格拉底的话让弟子们明白了什么?”于是,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中得出结论——“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而,教师此时并不急于评价学生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再读课文寻找依据,许多学生旁征博引、言之凿凿。这样,在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在思辩中解决问题,再通过延迟评价,让学生在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中,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置于文本并进行具体化,动态地解读文本,才可能更深入、更丰厚地理解和体悟文本。
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学习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例如,学习完《负荆请罪》,可发动学生阅读战国故事,开展故事会,收集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学习完《三顾茅庐》,可举行三国人物座谈会,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说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并能用一个最典型的故事加以说明;学习完《三打白骨精》,可让学生大话西游,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复述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两个故事,说出与《西游记》有关的成语、歇后语等。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可谓一石二鸟。
实践证明,运用以上方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是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有效手段,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符合大语文观的理念。
(责编陈剑平)
一、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主人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是英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立时,教室里形成了观点迥异的“两派”。我让观点相同的学生走到一起,共同阅读,收集论据,以说服对方。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在课堂上展开了,正、反方各抒己见。虽然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了反方,但反方并不示弱,据理力争。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哈尔威船长指挥救人时的所言所行和作者画龙点睛的议论,这样反复诵读和辩论之后,学生基本达成共识:船长放弃了生的权力,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他的灵魂何其伟大与崇高,“面对死亡,他再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而明确了做人的职责,使学生在辩论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二、延迟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能促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评价中最常用的做法是——延迟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结论时,暂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练习:“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吗?为什么弟子们却都两手空空?”“苏格拉底的话让弟子们明白了什么?”于是,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中得出结论——“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而,教师此时并不急于评价学生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再读课文寻找依据,许多学生旁征博引、言之凿凿。这样,在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在思辩中解决问题,再通过延迟评价,让学生在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中,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置于文本并进行具体化,动态地解读文本,才可能更深入、更丰厚地理解和体悟文本。
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学习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例如,学习完《负荆请罪》,可发动学生阅读战国故事,开展故事会,收集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学习完《三顾茅庐》,可举行三国人物座谈会,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说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并能用一个最典型的故事加以说明;学习完《三打白骨精》,可让学生大话西游,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复述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两个故事,说出与《西游记》有关的成语、歇后语等。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可谓一石二鸟。
实践证明,运用以上方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是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有效手段,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符合大语文观的理念。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