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说到底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信息加工,加工的内容主要有:理解他人言语(书面即文本,口头即师生的发言)的意义,在理解他人言语意义的基础上提高认识能力(只有认识能力提高了,言语才有发展的基础),在认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吸收内化语言(含言语表达技巧)并发展自己的言语能力。那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信息加工时,哪些要素是使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呢?请先看下面一个案例:
上课伊始,老师先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彼此很陌生,沟通是必要的环节)。沟通之后,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并要求学生完成第一步:初读通文——1、给每一小节标上序号,2、自己完成生字词的读、写任务。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老师将此任务简要地写在黑板上。这一环节设置的任务不难,学生自己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学生扫除了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又给学生提出了第二个学习任务:细读提要——1、把握文章写作顺序,2、弄清文中的人物。和上一步一样。老师也是把任务明确地写在黑板上,按照细读的两个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之后,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反馈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发言的语言要求是:发言者要以“我们这一小组的意见是”为开头表述各自的观点: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时要走上讲台集中阐述明白三个问题:用最短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文章分为几个层次及其理由,课文涉及的人物:发言的顺序是按组别顺序,没准备好的小组老师就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问安排到其他小组后面发言。这一步的反馈,老师基本上没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有个别的提问,如:妈妈向“我”追查羚羊木雕的下落时用“查问”、“逼问”、“质问”哪个更好?但老师也没给学生结论。最后是第三步:精读品味——1、欣赏语言,2、敢于质疑。同样,老师把这一步的要求写在黑板上,写好之后,老师用“语言欣赏”给学生作示范:选取文中一段,边读边赏,有深刻独到的理解。有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之后,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把欣赏的理由写在书边上,然后全班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说出对自己所喜欢的段落的理解,角度大多是从整体上把握。少有涉及个别词句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及时引导:出示有些语句中的叠音词、省略号等,让学生思考其所蕴含的意思。最后,老师留下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会很清晰地看到老师上课的理念及其对教学的深入思考。整堂课老师很好地扮演了一个组织领导者的角色,设置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信息加工,使课堂生动活泼而又高效。总括起来讲,打造一堂有效的课,老师要有以下作为:
一、善于创设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言语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阐述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上述课例是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的。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三个教学环节都是将学生置于语言学习场中,自由地吸收、内化,没有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没有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第一个环节对字词的掌握完全是学生自学所得:第二个环节对文意的把握、层次的理解也是学生自求而得,完全没有他人的灌输与强加;第三个环节对语言的深度加工即赏析与内化也是出自学生的大脑。可以说,老师将课堂整块的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在言语实践中锻炼,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也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言语信息加工的第一步,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对信息的加工。
二、做一个真实的组织引导者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老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课堂角色,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改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者,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一不小心就把课堂变成讲堂,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自己成了讲的主角,学生成了学的配角。反观一下上述课例,老师没有以讲代学,而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三大步每一步都有学习任务与方法的要求,给学生讲清楚之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与方法去阅读理解,经过大脑思考即加工之后再表述出来,学得自由,也学得真实有效:当学生不会学时,老师就适当地引导,比如赏析品味,老师先做示范,让学生有例可仿。这样,老师才真正发挥了组织引导者的作用,没有花架子,没有虚招数。组织有序,引导有方,学生对言语信息的加工才能步步深入,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扎实有效。
三、恰当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说,受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言语信息的理解有时流于肤浅,当思维受阻或被限制住时,老师及时恰当的点拨会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其认识能力上升一个台阶,而提高认识能力正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言语信息加工的要素。初一的学生模仿性很强,从上述课例我们发现,当老师对“赏析品味”的学习方法示范完之后,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形象,但其对言语信息的加工仅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首先从整体上谈感受的多,不能字斟句酌地去分析;其次不能透过人物形象看出作品蕴含的主旨,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这时,如果老师不加引导点拨,学生的认识就仅此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及时出示了值得赏析的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去品析,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通道的一次有效疏通,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完善。当学生看不到作品的内涵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点拨:当学生谈到妈妈逼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时,老师可以以连续追问的方式进行点拨——为什么“逼问”比“查问”好?“逼问”体现了妈妈什么态度?在她的眼里什么最重要?“我”呢?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就能悟透作品的内蕴。所以,点拨得及时、恰当、灵活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信息加工的重要手段。
四、注重焕发学生朗读的活力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出声的不出声的,个体的集体的,浏览的略读,品味的精读等,任务不同。读的要求不同。语文课堂上,学生在理解言语意义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去巩固已获得的言语信息,当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读书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是深入的,是经过内化了的外化表现。比如,在“赏析品味”环节。在学生谈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可以挑选精彩的段落让学生投入地读一读,个别读集体读都可以,读过之后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言语信息的加工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朗读来强化,朗读是信息加工之后的花朵,会让课堂美丽起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的高效与否主要看学生参与言语信息加工的效果如何,而学生对言语信息加工的效果如何则要看老师怎么做。创设情境,有效组织,恰当点拨,引导朗读,这应当是老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工作。
上课伊始,老师先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彼此很陌生,沟通是必要的环节)。沟通之后,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并要求学生完成第一步:初读通文——1、给每一小节标上序号,2、自己完成生字词的读、写任务。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老师将此任务简要地写在黑板上。这一环节设置的任务不难,学生自己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学生扫除了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又给学生提出了第二个学习任务:细读提要——1、把握文章写作顺序,2、弄清文中的人物。和上一步一样。老师也是把任务明确地写在黑板上,按照细读的两个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之后,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反馈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发言的语言要求是:发言者要以“我们这一小组的意见是”为开头表述各自的观点: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时要走上讲台集中阐述明白三个问题:用最短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文章分为几个层次及其理由,课文涉及的人物:发言的顺序是按组别顺序,没准备好的小组老师就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问安排到其他小组后面发言。这一步的反馈,老师基本上没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有个别的提问,如:妈妈向“我”追查羚羊木雕的下落时用“查问”、“逼问”、“质问”哪个更好?但老师也没给学生结论。最后是第三步:精读品味——1、欣赏语言,2、敢于质疑。同样,老师把这一步的要求写在黑板上,写好之后,老师用“语言欣赏”给学生作示范:选取文中一段,边读边赏,有深刻独到的理解。有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之后,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把欣赏的理由写在书边上,然后全班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说出对自己所喜欢的段落的理解,角度大多是从整体上把握。少有涉及个别词句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及时引导:出示有些语句中的叠音词、省略号等,让学生思考其所蕴含的意思。最后,老师留下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会很清晰地看到老师上课的理念及其对教学的深入思考。整堂课老师很好地扮演了一个组织领导者的角色,设置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信息加工,使课堂生动活泼而又高效。总括起来讲,打造一堂有效的课,老师要有以下作为:
一、善于创设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言语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阐述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上述课例是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的。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三个教学环节都是将学生置于语言学习场中,自由地吸收、内化,没有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没有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第一个环节对字词的掌握完全是学生自学所得:第二个环节对文意的把握、层次的理解也是学生自求而得,完全没有他人的灌输与强加;第三个环节对语言的深度加工即赏析与内化也是出自学生的大脑。可以说,老师将课堂整块的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在言语实践中锻炼,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也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言语信息加工的第一步,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对信息的加工。
二、做一个真实的组织引导者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老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课堂角色,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改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者,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一不小心就把课堂变成讲堂,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自己成了讲的主角,学生成了学的配角。反观一下上述课例,老师没有以讲代学,而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三大步每一步都有学习任务与方法的要求,给学生讲清楚之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与方法去阅读理解,经过大脑思考即加工之后再表述出来,学得自由,也学得真实有效:当学生不会学时,老师就适当地引导,比如赏析品味,老师先做示范,让学生有例可仿。这样,老师才真正发挥了组织引导者的作用,没有花架子,没有虚招数。组织有序,引导有方,学生对言语信息的加工才能步步深入,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扎实有效。
三、恰当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说,受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言语信息的理解有时流于肤浅,当思维受阻或被限制住时,老师及时恰当的点拨会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其认识能力上升一个台阶,而提高认识能力正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言语信息加工的要素。初一的学生模仿性很强,从上述课例我们发现,当老师对“赏析品味”的学习方法示范完之后,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形象,但其对言语信息的加工仅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首先从整体上谈感受的多,不能字斟句酌地去分析;其次不能透过人物形象看出作品蕴含的主旨,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这时,如果老师不加引导点拨,学生的认识就仅此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及时出示了值得赏析的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去品析,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通道的一次有效疏通,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完善。当学生看不到作品的内涵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点拨:当学生谈到妈妈逼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时,老师可以以连续追问的方式进行点拨——为什么“逼问”比“查问”好?“逼问”体现了妈妈什么态度?在她的眼里什么最重要?“我”呢?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就能悟透作品的内蕴。所以,点拨得及时、恰当、灵活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信息加工的重要手段。
四、注重焕发学生朗读的活力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出声的不出声的,个体的集体的,浏览的略读,品味的精读等,任务不同。读的要求不同。语文课堂上,学生在理解言语意义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去巩固已获得的言语信息,当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读书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是深入的,是经过内化了的外化表现。比如,在“赏析品味”环节。在学生谈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可以挑选精彩的段落让学生投入地读一读,个别读集体读都可以,读过之后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言语信息的加工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朗读来强化,朗读是信息加工之后的花朵,会让课堂美丽起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的高效与否主要看学生参与言语信息加工的效果如何,而学生对言语信息加工的效果如何则要看老师怎么做。创设情境,有效组织,恰当点拨,引导朗读,这应当是老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