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课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活动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主体性、趣味性、开放性以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活动。要想提高活动课质量,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落实“三个层次”的活动,为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造有利条件
1.“兴趣型”——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兴趣活动,并对活动产生广泛的兴趣,学校在一至六年级40个班,每周排出一节班队主题活动课,如主题为:《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珍惜生命,学会自救》、《劳动就是生存》等,每周排出三节学科活动课,保证语文、数学每周一节,其他学科教师每6周轮换一次,达到100%的学生了解每个兴趣组、各类活动课的内容及特点,激发起学生的活动兴趣。有位四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怕上学,现在是每天不愿离校,因为在学校里可以天天和同学们一起画画了,还能打乒乓球,真有意思。”这种对校园的依恋又会化作求知欲望和动力,在学科学习中不断追求,从而提高文化课考试成绩。
2.“基础型”——在学生广泛接触的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便于学生形成对某一活动的一定爱好,我们面向一般层次的学生开设了五类40个科目组的活动课,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按年龄形成活动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本年级中自愿参加。譬如,书法分为一、二年级硬笔书法班,三至六年级各编为一个软笔书法班。绘画按一至六年级分为5个不同的蜡笔画、水墨画、水彩画班。写作、数学智能版在三至六年级各设一个班。
3.“提高型” ——由于一部分学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有了一定的基础,学校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发展的机会。为此,我校为确有特长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声乐、器乐、钢琴(电子琴)、舞蹈、国画、书法、中长跑、数学智能、小作家等提高型的兴趣活动组,并选配有特长的专职教师担任辅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个层次的兴趣活动,既保证了每周活动课的时间,又注意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坚持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突破活动的“四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增强才干
1.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充分挖掘学校各方面的潜力。目前已开设了40多个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兴趣组、特长班,供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一位辅导老师认真制订活动计划,系统安排活动的内容,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
2.活动形式多样性。在活动课中,我们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方法。有游戏、表演、展示、讨论、辩论、考察、竞赛、演讲、小品、讲故事、背诵名诗、听名曲、赏名画等等,尽可能地吸引学生,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活动中学,以动益智。比如,一年级《算珠排图,见子打》一节数学游戏活动课中,让学生想一想、拨一拨、看一看、算一算等手段,用算珠见子打出“蝴蝶”、“金蛇”、“大雁”、“飞机”、“红旗”等图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活动结果的激励性。活动课虽然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没有负担的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既能长知识,又能长智慧。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一是利用活动本身激励学生,如经常开展的“古诗背诵擂台赛”,让原擂主端坐在讲台上,攻擂手逐一上台角逐,胜者取代原擂主的位置。绘画、手工制作活动课结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等;二是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利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举行文艺汇演,让学生登台表演;劳动课成果展示会上,让会烹调的学生“露一手”;学校不定期举行儿童书画展,科技小制作展示,自编小报《百科知识报》展评等。通过这些成果的展示,促进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知识、智能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两个配合”,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生活的社会化
活动课作为课程计划的一块,他并不是学科课、选修课的简单延续和补充,是对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程序化的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为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素质的形成。为此,我校在活动课建设与管理中注重“两个配合”。
1.与学科教学配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找准活动课与学科课的最佳结合点,积极开展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把学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增强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而有利于促进学科课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三(5)班语文活动课《看图画背古诗》、四(5)班语文活动课《成语接龙》等。
2.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配合。以活动课为载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利用晨会、校内广播、校班队会、重大节日和传统教育等活动方式。譬如,每年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影视展评,组织少先队员到新县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25军出发地——何家冲、大悟革命烈士陵园及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的传统教育活动;每天午后的红领巾专题广播;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的签名活动……。通过这样的参观访问、考察浏览、社会实践、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活动课的开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语文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数学课是训练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精加工。通过训练,学生养成了勤思考,善动脑,不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主动积极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攻关精神。
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落实“三个层次”的活动,为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造有利条件
1.“兴趣型”——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兴趣活动,并对活动产生广泛的兴趣,学校在一至六年级40个班,每周排出一节班队主题活动课,如主题为:《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珍惜生命,学会自救》、《劳动就是生存》等,每周排出三节学科活动课,保证语文、数学每周一节,其他学科教师每6周轮换一次,达到100%的学生了解每个兴趣组、各类活动课的内容及特点,激发起学生的活动兴趣。有位四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怕上学,现在是每天不愿离校,因为在学校里可以天天和同学们一起画画了,还能打乒乓球,真有意思。”这种对校园的依恋又会化作求知欲望和动力,在学科学习中不断追求,从而提高文化课考试成绩。
2.“基础型”——在学生广泛接触的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便于学生形成对某一活动的一定爱好,我们面向一般层次的学生开设了五类40个科目组的活动课,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按年龄形成活动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本年级中自愿参加。譬如,书法分为一、二年级硬笔书法班,三至六年级各编为一个软笔书法班。绘画按一至六年级分为5个不同的蜡笔画、水墨画、水彩画班。写作、数学智能版在三至六年级各设一个班。
3.“提高型” ——由于一部分学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有了一定的基础,学校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发展的机会。为此,我校为确有特长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声乐、器乐、钢琴(电子琴)、舞蹈、国画、书法、中长跑、数学智能、小作家等提高型的兴趣活动组,并选配有特长的专职教师担任辅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个层次的兴趣活动,既保证了每周活动课的时间,又注意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坚持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突破活动的“四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增强才干
1.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充分挖掘学校各方面的潜力。目前已开设了40多个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兴趣组、特长班,供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一位辅导老师认真制订活动计划,系统安排活动的内容,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
2.活动形式多样性。在活动课中,我们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方法。有游戏、表演、展示、讨论、辩论、考察、竞赛、演讲、小品、讲故事、背诵名诗、听名曲、赏名画等等,尽可能地吸引学生,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活动中学,以动益智。比如,一年级《算珠排图,见子打》一节数学游戏活动课中,让学生想一想、拨一拨、看一看、算一算等手段,用算珠见子打出“蝴蝶”、“金蛇”、“大雁”、“飞机”、“红旗”等图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活动结果的激励性。活动课虽然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没有负担的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既能长知识,又能长智慧。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一是利用活动本身激励学生,如经常开展的“古诗背诵擂台赛”,让原擂主端坐在讲台上,攻擂手逐一上台角逐,胜者取代原擂主的位置。绘画、手工制作活动课结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等;二是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利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举行文艺汇演,让学生登台表演;劳动课成果展示会上,让会烹调的学生“露一手”;学校不定期举行儿童书画展,科技小制作展示,自编小报《百科知识报》展评等。通过这些成果的展示,促进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知识、智能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两个配合”,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生活的社会化
活动课作为课程计划的一块,他并不是学科课、选修课的简单延续和补充,是对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程序化的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为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素质的形成。为此,我校在活动课建设与管理中注重“两个配合”。
1.与学科教学配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找准活动课与学科课的最佳结合点,积极开展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把学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增强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而有利于促进学科课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三(5)班语文活动课《看图画背古诗》、四(5)班语文活动课《成语接龙》等。
2.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配合。以活动课为载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利用晨会、校内广播、校班队会、重大节日和传统教育等活动方式。譬如,每年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影视展评,组织少先队员到新县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25军出发地——何家冲、大悟革命烈士陵园及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的传统教育活动;每天午后的红领巾专题广播;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的签名活动……。通过这样的参观访问、考察浏览、社会实践、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活动课的开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语文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数学课是训练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精加工。通过训练,学生养成了勤思考,善动脑,不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主动积极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攻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