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手法也叫文本的表达技巧,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对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的判断、归类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揭示的思维过程。
所有的文本手法都是为文本传情达意服务的,所以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在明确手法与文本意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思维程序如下:
1.明确手法所在段落的主旨;
2.理清主旨与文本手法之间的关系;
3.对手法进行判断、归类;
4.结合语境内容对手法进行分析;
5.揭示手法的作用、效果。
上述的五个步骤中,前两个步骤是文本手法概括的准备过程,后三个步骤是文本手法的概括表达过程。下面我们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对文本手法的概括思维过程一一进行探讨。
第一自然段共分为三层。第一句是第一层,一个“颇”字,表明作者近几天心情并不好,心情很烦躁,很想让自己宁静下来。第二层又分为两个小层,第一小层至本段第二个句号结束,这一小层紧承第一层“很想让自己宁静下来”,作者产生了寻一个比较幽静、没有俗事打扰的地方独处的想法,这个地方应该能够很快到达,于是乎联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此时“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这“另一番样子”应该是作者心中所想象的符合“幽静”条件的样子。第二小层至本段的第三个句号结束,是对第一小层联想到的可能幽静的荷塘进行推想,即月亮升高了,夜深了,各家的孩子们都归屋了,此时的荷塘应该已完全安静下来了,妻子、儿子正进入睡眠状态,自己也有机会去这个幽静的地方了。第三层至本段结束,作者直接走向了认为能够让自己心情宁静下来的此时应该是幽静的荷塘。
这一段的段旨可概括为“作者想让自己的心情宁静下来”,这一段的手法就应该为充分表达这一段旨服务,为了这段主题表达的需要,文本运用的手法有抒情、联想、记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直接抒情,点出了作者想去荷塘的原因;第二层的第一小层是联想,意在表明作者想去的是“荷塘”,而不是“荷塘”以外的其它地方;第二层的第二小层是记叙,通过对环境的交代,推测此时的“荷塘”应该是幽静的,进一步增强了作者想去荷塘的愿望;第三层是记叙,直接点出作者把愿望付诸行动的行为。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至第五个句号结束,交代荷塘在往日也是比较幽静的,甚至没有月光的晚上还有些阴森森的;第二层,交代今晚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下令人愉悦。
本段两层之间有一个转折词“却”,转折之后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保主舍次后,本段的段意可概括为“淡淡月光下的荷塘令人愉悦”。为此,作者首先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先在第一层指出往日的荷塘幽静甚至有些可怕;然后在第二层却反其意而行之,今晚不仅不可怕,反而有点令人兴奋,这样一来就把作者游荷塘的那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显现出来了。其次,文本在表达往日的荷塘有些幽静甚至有些可怕时,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用客观冷静的笔触交代荷塘四周的景物和人们到荷塘走动的情况,以此来突出荷塘的幽静。
第三自然段的段旨可概括为“作者交代自己在荷塘的愉悦感受和自己向往自由的性格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文本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正是这些性格特点的介绍,才令人信服地说明作者面对幽静甚至有些阴森的荷塘,不仅不害怕,反而有一种获得自由的兴奋感,白天的那些令人烦恼的事情都可以统统抛开,没有谁来干涉作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此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说话、做事。这种记叙的表达手法,把作者的这种愉悦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并把获得这种心情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四、五、六自然段突出了对幽静荷塘的享受过程。为了突出这种享受,文本用了三个自然段,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手法技巧,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种感受来极力渲染自己感染于荷塘月色、迷惑于荷塘月色、沉醉于荷塘月色。
第四自然段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手法,从荷叶、荷花、荷风、荷水四个方面绘出了月光下的荷塘的宁静、清新、美妙的特色。在描写荷叶、荷花、荷风、荷水时,又以荷风为过渡,将荷叶、荷花和荷水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本段浑然天成。在具体描写荷叶、荷花、荷风、荷水时,文本为了描绘出这种宁静、清新、美妙的特色,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了这四种景物各自生动的情状,叠字“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的运用,又将荷叶的浓、厚、密突显出来,一些色彩鲜明的词语“白花”“明珠”“星星”“凝碧”和一些富有美感的意象“舞女”“美人”“歌声”“波痕”使整个荷塘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使作者如痴如醉。
第五自然段用描写的手法着力于塘上月色的晕染,这些晕染的目的也只在于为作者在荷塘获得的无边享受服务。写月色,先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直接写出了月色的动态美和色彩美;后间接描写,通过月色下的青雾、被月色照淡的云和月光下的树影来侧面烘托月色的朦胧和清新,在间接描写的过程中,又借助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来加强月色给人带来的美妙享受。在整个描写的过程中又穿插了一点抒情味极浓的议论句“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画龙点晴式地指出了作者正享受着这无边的月色。
第六自然段着重描写月色下荷塘四周的树,意在进一步突出荷塘的宁静氛围,强化作者在这宁静氛围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在描写的过程中,以一个中心句领起对树的具体叙写,描写与记叙交叉运用,来突出月色下树的清冷、朦胧特点。为了突出四周长满树的荷塘的宁静特点,文本又运用了闹静结合、以闹衬静的描写手法,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反衬出荷塘四周无人来往、无人打扰的幽静。最后一句,以一个转折词“但”引出感慨,表达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凉。
综观这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手法,偶尔穿插了一些议论句和抒情句。即使是描写的句子,其中也渗透着作者既得宁静的喜悦和摆脱不掉的生活中的淡淡哀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最后两段文字是作者由荷塘月色触发而联想到的自己家乡江南采莲的风俗及采莲过程中妖童媛女嬉游热闹的情境,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浪漫生活的羡慕和自己目前无法追求这种生活的感慨以及淡淡的乡愁。为了达此目的,文本又运用了哪些手法呢?
第七自然段的开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似乎文本的思路跨度有点大,怎么就从沉醉于眼前的荷塘月色就写到远在江南的采莲之事了?表面看来不可思议,实则有迹可寻,这里实际上运用了相关联想的手法。这一段的开头是紧承上一段末尾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作者潜意识里是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热闹嬉戏的浪漫生活的,才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自然而然就由眼前满塘的荷叶、荷花,想到与此相关的作者心向往之却不可得的热闹情境——江南采莲之事了。文本在写江南采莲的事情时着重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并借助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给文本增添了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此外中间插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两个抒情句,使通过记叙的江南采莲之事所带来的愉悦心情着上了些许遗憾、无奈和淡淡的乡愁。
文本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客观冷静的记叙自己回到家时安静的情境,与自己内心刚刚经历过的兴奋、喜悦、热闹、忧愁的复杂过程形成对比,来衬托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难以理解自己这种复杂微妙的情感,自己也无法与他们诉说与分享,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咀嚼。
综观全文的结构手法,文本采用了作者行踪路线的外结构与内心经历的内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外结构是为内结构服务的,两种结构结合得天衣无缝,共同突出了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作者从家中出发,由小径到荷塘,然后又回到家中,行踪路线绕了一个圈,构成了文本的外结构;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开始寻找宁静,在荷塘边得到宁静,联想到江南采莲之事又让引出遗憾和无奈而出宁静,最后回归现实,又回到现实的孤独之中,构成了文本的内结构。外结构是内结构的支架,是内结构的载体;内结构依托于外结构,是外结构的灵魂。两种结构和谐一致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很显然,要对文本手法进行判断、归类,必须了解文本手法的基础知识;要揭示文本手法的作用、效果,就必须分析文本手法与表达的主题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联:四川成都双流中学]
所有的文本手法都是为文本传情达意服务的,所以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在明确手法与文本意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思维程序如下:
1.明确手法所在段落的主旨;
2.理清主旨与文本手法之间的关系;
3.对手法进行判断、归类;
4.结合语境内容对手法进行分析;
5.揭示手法的作用、效果。
上述的五个步骤中,前两个步骤是文本手法概括的准备过程,后三个步骤是文本手法的概括表达过程。下面我们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对文本手法的概括思维过程一一进行探讨。
第一自然段共分为三层。第一句是第一层,一个“颇”字,表明作者近几天心情并不好,心情很烦躁,很想让自己宁静下来。第二层又分为两个小层,第一小层至本段第二个句号结束,这一小层紧承第一层“很想让自己宁静下来”,作者产生了寻一个比较幽静、没有俗事打扰的地方独处的想法,这个地方应该能够很快到达,于是乎联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此时“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这“另一番样子”应该是作者心中所想象的符合“幽静”条件的样子。第二小层至本段的第三个句号结束,是对第一小层联想到的可能幽静的荷塘进行推想,即月亮升高了,夜深了,各家的孩子们都归屋了,此时的荷塘应该已完全安静下来了,妻子、儿子正进入睡眠状态,自己也有机会去这个幽静的地方了。第三层至本段结束,作者直接走向了认为能够让自己心情宁静下来的此时应该是幽静的荷塘。
这一段的段旨可概括为“作者想让自己的心情宁静下来”,这一段的手法就应该为充分表达这一段旨服务,为了这段主题表达的需要,文本运用的手法有抒情、联想、记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直接抒情,点出了作者想去荷塘的原因;第二层的第一小层是联想,意在表明作者想去的是“荷塘”,而不是“荷塘”以外的其它地方;第二层的第二小层是记叙,通过对环境的交代,推测此时的“荷塘”应该是幽静的,进一步增强了作者想去荷塘的愿望;第三层是记叙,直接点出作者把愿望付诸行动的行为。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至第五个句号结束,交代荷塘在往日也是比较幽静的,甚至没有月光的晚上还有些阴森森的;第二层,交代今晚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下令人愉悦。
本段两层之间有一个转折词“却”,转折之后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保主舍次后,本段的段意可概括为“淡淡月光下的荷塘令人愉悦”。为此,作者首先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先在第一层指出往日的荷塘幽静甚至有些可怕;然后在第二层却反其意而行之,今晚不仅不可怕,反而有点令人兴奋,这样一来就把作者游荷塘的那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显现出来了。其次,文本在表达往日的荷塘有些幽静甚至有些可怕时,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用客观冷静的笔触交代荷塘四周的景物和人们到荷塘走动的情况,以此来突出荷塘的幽静。
第三自然段的段旨可概括为“作者交代自己在荷塘的愉悦感受和自己向往自由的性格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文本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正是这些性格特点的介绍,才令人信服地说明作者面对幽静甚至有些阴森的荷塘,不仅不害怕,反而有一种获得自由的兴奋感,白天的那些令人烦恼的事情都可以统统抛开,没有谁来干涉作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此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说话、做事。这种记叙的表达手法,把作者的这种愉悦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并把获得这种心情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四、五、六自然段突出了对幽静荷塘的享受过程。为了突出这种享受,文本用了三个自然段,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手法技巧,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种感受来极力渲染自己感染于荷塘月色、迷惑于荷塘月色、沉醉于荷塘月色。
第四自然段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手法,从荷叶、荷花、荷风、荷水四个方面绘出了月光下的荷塘的宁静、清新、美妙的特色。在描写荷叶、荷花、荷风、荷水时,又以荷风为过渡,将荷叶、荷花和荷水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本段浑然天成。在具体描写荷叶、荷花、荷风、荷水时,文本为了描绘出这种宁静、清新、美妙的特色,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了这四种景物各自生动的情状,叠字“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的运用,又将荷叶的浓、厚、密突显出来,一些色彩鲜明的词语“白花”“明珠”“星星”“凝碧”和一些富有美感的意象“舞女”“美人”“歌声”“波痕”使整个荷塘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使作者如痴如醉。
第五自然段用描写的手法着力于塘上月色的晕染,这些晕染的目的也只在于为作者在荷塘获得的无边享受服务。写月色,先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直接写出了月色的动态美和色彩美;后间接描写,通过月色下的青雾、被月色照淡的云和月光下的树影来侧面烘托月色的朦胧和清新,在间接描写的过程中,又借助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来加强月色给人带来的美妙享受。在整个描写的过程中又穿插了一点抒情味极浓的议论句“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画龙点晴式地指出了作者正享受着这无边的月色。
第六自然段着重描写月色下荷塘四周的树,意在进一步突出荷塘的宁静氛围,强化作者在这宁静氛围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在描写的过程中,以一个中心句领起对树的具体叙写,描写与记叙交叉运用,来突出月色下树的清冷、朦胧特点。为了突出四周长满树的荷塘的宁静特点,文本又运用了闹静结合、以闹衬静的描写手法,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反衬出荷塘四周无人来往、无人打扰的幽静。最后一句,以一个转折词“但”引出感慨,表达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凉。
综观这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手法,偶尔穿插了一些议论句和抒情句。即使是描写的句子,其中也渗透着作者既得宁静的喜悦和摆脱不掉的生活中的淡淡哀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最后两段文字是作者由荷塘月色触发而联想到的自己家乡江南采莲的风俗及采莲过程中妖童媛女嬉游热闹的情境,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浪漫生活的羡慕和自己目前无法追求这种生活的感慨以及淡淡的乡愁。为了达此目的,文本又运用了哪些手法呢?
第七自然段的开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似乎文本的思路跨度有点大,怎么就从沉醉于眼前的荷塘月色就写到远在江南的采莲之事了?表面看来不可思议,实则有迹可寻,这里实际上运用了相关联想的手法。这一段的开头是紧承上一段末尾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作者潜意识里是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热闹嬉戏的浪漫生活的,才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自然而然就由眼前满塘的荷叶、荷花,想到与此相关的作者心向往之却不可得的热闹情境——江南采莲之事了。文本在写江南采莲的事情时着重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并借助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给文本增添了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此外中间插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两个抒情句,使通过记叙的江南采莲之事所带来的愉悦心情着上了些许遗憾、无奈和淡淡的乡愁。
文本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客观冷静的记叙自己回到家时安静的情境,与自己内心刚刚经历过的兴奋、喜悦、热闹、忧愁的复杂过程形成对比,来衬托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难以理解自己这种复杂微妙的情感,自己也无法与他们诉说与分享,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咀嚼。
综观全文的结构手法,文本采用了作者行踪路线的外结构与内心经历的内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外结构是为内结构服务的,两种结构结合得天衣无缝,共同突出了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作者从家中出发,由小径到荷塘,然后又回到家中,行踪路线绕了一个圈,构成了文本的外结构;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开始寻找宁静,在荷塘边得到宁静,联想到江南采莲之事又让引出遗憾和无奈而出宁静,最后回归现实,又回到现实的孤独之中,构成了文本的内结构。外结构是内结构的支架,是内结构的载体;内结构依托于外结构,是外结构的灵魂。两种结构和谐一致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很显然,要对文本手法进行判断、归类,必须了解文本手法的基础知识;要揭示文本手法的作用、效果,就必须分析文本手法与表达的主题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联:四川成都双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