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本手法的概括思维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an1983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手法也叫文本的表达技巧,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对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的判断、归类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揭示的思维过程。
  所有的文本手法都是为文本传情达意服务的,所以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在明确手法与文本意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思维程序如下:
  1.明确手法所在段落的主旨;
  2.理清主旨与文本手法之间的关系;
  3.对手法进行判断、归类;
  4.结合语境内容对手法进行分析;
  5.揭示手法的作用、效果。
  上述的五个步骤中,前两个步骤是文本手法概括的准备过程,后三个步骤是文本手法的概括表达过程。下面我们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对文本手法的概括思维过程一一进行探讨。
  第一自然段共分为三层。第一句是第一层,一个“颇”字,表明作者近几天心情并不好,心情很烦躁,很想让自己宁静下来。第二层又分为两个小层,第一小层至本段第二个句号结束,这一小层紧承第一层“很想让自己宁静下来”,作者产生了寻一个比较幽静、没有俗事打扰的地方独处的想法,这个地方应该能够很快到达,于是乎联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此时“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这“另一番样子”应该是作者心中所想象的符合“幽静”条件的样子。第二小层至本段的第三个句号结束,是对第一小层联想到的可能幽静的荷塘进行推想,即月亮升高了,夜深了,各家的孩子们都归屋了,此时的荷塘应该已完全安静下来了,妻子、儿子正进入睡眠状态,自己也有机会去这个幽静的地方了。第三层至本段结束,作者直接走向了认为能够让自己心情宁静下来的此时应该是幽静的荷塘。
  这一段的段旨可概括为“作者想让自己的心情宁静下来”,这一段的手法就应该为充分表达这一段旨服务,为了这段主题表达的需要,文本运用的手法有抒情、联想、记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直接抒情,点出了作者想去荷塘的原因;第二层的第一小层是联想,意在表明作者想去的是“荷塘”,而不是“荷塘”以外的其它地方;第二层的第二小层是记叙,通过对环境的交代,推测此时的“荷塘”应该是幽静的,进一步增强了作者想去荷塘的愿望;第三层是记叙,直接点出作者把愿望付诸行动的行为。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至第五个句号结束,交代荷塘在往日也是比较幽静的,甚至没有月光的晚上还有些阴森森的;第二层,交代今晚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下令人愉悦。
  本段两层之间有一个转折词“却”,转折之后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保主舍次后,本段的段意可概括为“淡淡月光下的荷塘令人愉悦”。为此,作者首先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先在第一层指出往日的荷塘幽静甚至有些可怕;然后在第二层却反其意而行之,今晚不仅不可怕,反而有点令人兴奋,这样一来就把作者游荷塘的那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显现出来了。其次,文本在表达往日的荷塘有些幽静甚至有些可怕时,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用客观冷静的笔触交代荷塘四周的景物和人们到荷塘走动的情况,以此来突出荷塘的幽静。
  第三自然段的段旨可概括为“作者交代自己在荷塘的愉悦感受和自己向往自由的性格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文本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正是这些性格特点的介绍,才令人信服地说明作者面对幽静甚至有些阴森的荷塘,不仅不害怕,反而有一种获得自由的兴奋感,白天的那些令人烦恼的事情都可以统统抛开,没有谁来干涉作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此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说话、做事。这种记叙的表达手法,把作者的这种愉悦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并把获得这种心情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四、五、六自然段突出了对幽静荷塘的享受过程。为了突出这种享受,文本用了三个自然段,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手法技巧,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种感受来极力渲染自己感染于荷塘月色、迷惑于荷塘月色、沉醉于荷塘月色。
  第四自然段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手法,从荷叶、荷花、荷风、荷水四个方面绘出了月光下的荷塘的宁静、清新、美妙的特色。在描写荷叶、荷花、荷风、荷水时,又以荷风为过渡,将荷叶、荷花和荷水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本段浑然天成。在具体描写荷叶、荷花、荷风、荷水时,文本为了描绘出这种宁静、清新、美妙的特色,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了这四种景物各自生动的情状,叠字“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的运用,又将荷叶的浓、厚、密突显出来,一些色彩鲜明的词语“白花”“明珠”“星星”“凝碧”和一些富有美感的意象“舞女”“美人”“歌声”“波痕”使整个荷塘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使作者如痴如醉。
  第五自然段用描写的手法着力于塘上月色的晕染,这些晕染的目的也只在于为作者在荷塘获得的无边享受服务。写月色,先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直接写出了月色的动态美和色彩美;后间接描写,通过月色下的青雾、被月色照淡的云和月光下的树影来侧面烘托月色的朦胧和清新,在间接描写的过程中,又借助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来加强月色给人带来的美妙享受。在整个描写的过程中又穿插了一点抒情味极浓的议论句“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画龙点晴式地指出了作者正享受着这无边的月色。
  第六自然段着重描写月色下荷塘四周的树,意在进一步突出荷塘的宁静氛围,强化作者在这宁静氛围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在描写的过程中,以一个中心句领起对树的具体叙写,描写与记叙交叉运用,来突出月色下树的清冷、朦胧特点。为了突出四周长满树的荷塘的宁静特点,文本又运用了闹静结合、以闹衬静的描写手法,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反衬出荷塘四周无人来往、无人打扰的幽静。最后一句,以一个转折词“但”引出感慨,表达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凉。
  综观这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手法,偶尔穿插了一些议论句和抒情句。即使是描写的句子,其中也渗透着作者既得宁静的喜悦和摆脱不掉的生活中的淡淡哀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最后两段文字是作者由荷塘月色触发而联想到的自己家乡江南采莲的风俗及采莲过程中妖童媛女嬉游热闹的情境,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浪漫生活的羡慕和自己目前无法追求这种生活的感慨以及淡淡的乡愁。为了达此目的,文本又运用了哪些手法呢?
  第七自然段的开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似乎文本的思路跨度有点大,怎么就从沉醉于眼前的荷塘月色就写到远在江南的采莲之事了?表面看来不可思议,实则有迹可寻,这里实际上运用了相关联想的手法。这一段的开头是紧承上一段末尾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作者潜意识里是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热闹嬉戏的浪漫生活的,才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自然而然就由眼前满塘的荷叶、荷花,想到与此相关的作者心向往之却不可得的热闹情境——江南采莲之事了。文本在写江南采莲的事情时着重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手法并借助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给文本增添了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此外中间插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两个抒情句,使通过记叙的江南采莲之事所带来的愉悦心情着上了些许遗憾、无奈和淡淡的乡愁。
  文本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客观冷静的记叙自己回到家时安静的情境,与自己内心刚刚经历过的兴奋、喜悦、热闹、忧愁的复杂过程形成对比,来衬托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难以理解自己这种复杂微妙的情感,自己也无法与他们诉说与分享,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咀嚼。
  综观全文的结构手法,文本采用了作者行踪路线的外结构与内心经历的内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外结构是为内结构服务的,两种结构结合得天衣无缝,共同突出了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作者从家中出发,由小径到荷塘,然后又回到家中,行踪路线绕了一个圈,构成了文本的外结构;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开始寻找宁静,在荷塘边得到宁静,联想到江南采莲之事又让引出遗憾和无奈而出宁静,最后回归现实,又回到现实的孤独之中,构成了文本的内结构。外结构是内结构的支架,是内结构的载体;内结构依托于外结构,是外结构的灵魂。两种结构和谐一致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很显然,要对文本手法进行判断、归类,必须了解文本手法的基础知识;要揭示文本手法的作用、效果,就必须分析文本手法与表达的主题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联:四川成都双流中学]
其他文献
“知道可以教而教,知道不可以教而不教,不知道可以教也教,不知道不可以教而依旧教。”不知有多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属于知者,又有多少教师沦落至不知者而不自知。我们无法廓清知与不知全部的原因,但细细梳理,知与不知,大概与教师对作文的课程目标和达成作文课程目标方式的认知不无关系。  一  关于高中作文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有六个方面的表述。这些目标涉及作文的准备、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虽然只有580个字,却很好地写出了“我”一家三代四口人其乐融融、相互关爱的人性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时,无疑应该重视其“人性”“美德”陶冶价值,但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妙、感悟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其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语言朴实,传达感人之情  优秀的文章往往通过朴实的语言写人叙事、传达真善美或揭示主题。《散步》有哪些朴实
《氓》出自孔子编订的元典《诗经》,被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录。《氓》是中国第一首弃妇诗,讲述的是一个卫国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遭弃的故事。幸福的故事都很相似,而不幸的故事却各有不同。这位卫国弃妇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我们在嗟叹怜悯的同时,如果换个视角,通过《氓》的悲剧来聚焦孔子的情感内核,应该能够从中读到孔子对生命的真实关怀。  一、以诗正德:这不是一场婚姻纠纷,而是一次
《雷雨》中最具个性的蘩漪,是作品中刻画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典型人物的悲剧成因进行探究和评析,也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  《雷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阴暗社会中的畸形灵魂——蘩漪,使她成为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经典形象。在遭受了男权社会的压迫后, 蘩漪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作为反抗,她选择了不伦之恋,然而,她并没能在爱情中得到拯救,一番挣扎之后又归顺了男权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六版对各专题下的板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重编了板块下的选文,并对选文教学的先后进行了空间上的调整。但教材以“主题链”为宗旨的编写意图却一以贯之。以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为例,由原先“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改编成“向死而生”和“陨落与升华”两大板块,将“精神支柱”板块下的《我与地坛》、“生命之歌”板块下的《鸟啼》归入“向死而生”的新板块,而在“陨落与升华”板块中保留先
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客观地说,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这一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概念似乎是专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来的,只是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虽汗牛充栋,但这些讨论大多只停留于理论探讨或教学体会层面,很少有人能举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而不是一大堆理论)对你说:这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探索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构思新颖巧妙,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但在语文阅读课堂追求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粗略了解文本语言甚至撇开文本语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无疑是有弊无利的。揣摩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真正品鉴文味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文本语言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文学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好像砖和木头
6月7日中午,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各地作文题引起社会热议。 当天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谭邦和接受《中学语文》特约通讯员彭志友老師专访,逐一评点全国九套作文题,全文如下:  今年各地的作文题,感觉都比较平易,不难下手,不过,也有一些不良倾向应该引起注意。  先说全国卷一。全国卷一作文题比较宽厚。十二个关键词,涉及到中国当下生活
【评议论著】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内容提要】建构合宜的写作课程可能需要在课程取向上形成一个重大的转向:从关注写作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关注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满足。一种能够满足学生學习需求的写作课程应该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其基本特征为:以写作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具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表象是刘母的专制与蛮横,真正根源是刘兰芝张扬任性、高调倔强的个性。  一、刘兰芝早年受到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  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征都离不开早年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我们应首先从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入手,分析刘兰芝早年受到了怎样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  诗歌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时说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汉代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