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回归自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别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加工。充分运用学生的潜在能量,使教学目标充分实现。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重要语言技能之一”。它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的写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更是高得不能再高。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教学,,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找到作文起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更是表达情感的发源地。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他的生存土壤,学生在生活这个空间里才能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无穷的乐趣。进入高中后学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良好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欣赏生活。让学生去品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人文性;让学生去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全局性。”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鼓励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书写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学生在自己的展示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这样就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因为没有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汲取,正确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论。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学会从不同人的思想中提取精华,从不同的观点去思考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时就要求学生站在正能量的角度去欣赏古今中外的事物,从更多的文学著作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作为有意识记忆的一些材料,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像老舍先生说过的,“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出来。”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随手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这样坚持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以后再也不会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的现象发生,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将别人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转换。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就无限扩大。
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品味成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知道一些写作的相关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才能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繁琐的作文知识简单化,清晰化。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运用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赋”与“兴”时,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及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就行讲述和利用,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学生尝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是增色不少,学生当然愿意不断的尝试,教师此时就要将权力教给学生自己完成“兴”的知识,有的同学引入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有的学生引入高尔基的《海燕》虽是一篇写自由的诗,可是通篇没有自由的句子,只是通过海燕的一切来表述,学生尝试去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这样即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需求。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要学生喜欢,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完成,从而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每出色的完成一项作文教学任务,教师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作文不断的进行展览,学生之间互评,不同班级学生交流作文心得,让学生在肯定中表扬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才能使学生追求的更高,能力更强。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尝试,学生一定会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他们每天在进步中不断地完善,思维得到全面的拓展,学生们当然就会勤于笔耕,不断进步。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着,行进着,成熟着。
参考文献
[1]《作文研究》2012第11期.
[2]《语文教学研究》2010第7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重要语言技能之一”。它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的写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更是高得不能再高。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教学,,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找到作文起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更是表达情感的发源地。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他的生存土壤,学生在生活这个空间里才能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无穷的乐趣。进入高中后学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良好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欣赏生活。让学生去品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人文性;让学生去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全局性。”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鼓励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书写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学生在自己的展示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这样就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因为没有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汲取,正确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论。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学会从不同人的思想中提取精华,从不同的观点去思考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时就要求学生站在正能量的角度去欣赏古今中外的事物,从更多的文学著作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作为有意识记忆的一些材料,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像老舍先生说过的,“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出来。”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随手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这样坚持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以后再也不会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的现象发生,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将别人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转换。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就无限扩大。
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品味成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知道一些写作的相关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才能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繁琐的作文知识简单化,清晰化。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运用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赋”与“兴”时,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及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就行讲述和利用,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学生尝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是增色不少,学生当然愿意不断的尝试,教师此时就要将权力教给学生自己完成“兴”的知识,有的同学引入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有的学生引入高尔基的《海燕》虽是一篇写自由的诗,可是通篇没有自由的句子,只是通过海燕的一切来表述,学生尝试去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这样即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需求。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要学生喜欢,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完成,从而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每出色的完成一项作文教学任务,教师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作文不断的进行展览,学生之间互评,不同班级学生交流作文心得,让学生在肯定中表扬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才能使学生追求的更高,能力更强。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尝试,学生一定会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他们每天在进步中不断地完善,思维得到全面的拓展,学生们当然就会勤于笔耕,不断进步。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着,行进着,成熟着。
参考文献
[1]《作文研究》2012第11期.
[2]《语文教学研究》2010第7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