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认为,对初中数学学习质量的评价,可从下列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改“单一的笔试”评价为“三试结合”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时,单纯、机械地采用单一的笔试方法,不区别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分难易,一味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并偏重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即使是代数应用题或者是几何证明题,也是按照“找特点,对类型,套公试”这样一种“模仿—记忆”的过程解题。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妨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就必须注意从多方面来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做到把口试评价、 演试评价和笔试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实、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1.口试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和公式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亦可检测出学生的口算与表达能力,还可通过让学生读题,辨别已知与未知,寻求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来检测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析题、解题能力。
2.演试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演示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检测学生运用几何知识、选择使用学具、动手自制模型的操作能力时可以尝试。比如,在检测学生对长度、重量单位,以及几何形体的认识程度时,可采用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这样得到的评价结论比命题笔试得出的评价结果要真实可靠得多。
3.笔试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教师可以如实了解学生计算题目的顺序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对于不宜口试和演试的内容则以笔试评价为好。但采用笔试评价时,教师应以全面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情感与态度为目的,在命题形式上要刻意求新,开拓思路,设计新题型。
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法,教师都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方法。
二、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结合”评价
为避免因一次检测失误而影响整个学期的数学学习质量的评价,做到比较准确地衡量出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和真实水平,教师应把平时考核、单元测验、期中期末检测的质量评价相结合来计算学生全期数学学习质量的总评价。
为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平时考核评价,认真抓好课堂提问,板演和作业的批阅记载,以此激励学生形成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思维,课后复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每个单元教学结束,进行一次测验。测验的方法要根据单元教学内容而定,或口试,或演试,或笔试。这样,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系统、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检测前要认真组织、辅导学生作系统复习,耐心指导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深刻理解、系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教材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平时掌握知识情况和不同教材内容的目标要求设计出新题型,或口试,或演试,或笔试,并要尽力做到消除学生对数学检测的畏惧心理和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新的学习质量评价方法是他们进行自我检查和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全学期数学学习质量的评价,应以平时考核和单元测验的评价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调动学生注意平时积累、及时消化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能够逐步消除因检测而造成的紧张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精神负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改“单纯的考测”评价为“互动多元”评价
传统的学习质量评价是以考试与测验为主,即在学生考试或发表见解之后,由教师对卷面或观点予以直接评价。这种评价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帮助学生很快领悟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肯定某一学生的观点,就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教师点燃某一学生思维的火花,就点燃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炬。但是,如果教师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日常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一味地等待教师的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也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提倡多元的、全面的,注重学生差异的、开放的、平等的、民主的、协商性的评价,应格外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新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那么,教师在评价中就要适当地“让权”给学生,鼓励他们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还有谁想发表意见吗?”“谁对某某同学的回答做补充?”“我们小组对上述答案有分歧……”“我要提醒第三组的同学……”等等。这些评价不再是教师的“独白”,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不同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复合体”。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能相互争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讨论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知识、醒悟方法、修正思想,同时获取极大的情感满足和能力提升。学生参与评价,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质量评价上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使评价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的过程,从而达到以评促帮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的评价必须通过学生的反思,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而且要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及不足之处,让学生通过对同学、对自己的反思评价,于无形之中达到以评启思的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质量评价时,教师改变评价方式,增加评价次数,有利于准确地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一、改“单一的笔试”评价为“三试结合”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时,单纯、机械地采用单一的笔试方法,不区别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分难易,一味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并偏重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即使是代数应用题或者是几何证明题,也是按照“找特点,对类型,套公试”这样一种“模仿—记忆”的过程解题。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妨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就必须注意从多方面来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做到把口试评价、 演试评价和笔试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实、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1.口试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和公式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亦可检测出学生的口算与表达能力,还可通过让学生读题,辨别已知与未知,寻求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来检测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析题、解题能力。
2.演试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演示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检测学生运用几何知识、选择使用学具、动手自制模型的操作能力时可以尝试。比如,在检测学生对长度、重量单位,以及几何形体的认识程度时,可采用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这样得到的评价结论比命题笔试得出的评价结果要真实可靠得多。
3.笔试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教师可以如实了解学生计算题目的顺序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对于不宜口试和演试的内容则以笔试评价为好。但采用笔试评价时,教师应以全面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情感与态度为目的,在命题形式上要刻意求新,开拓思路,设计新题型。
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法,教师都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方法。
二、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结合”评价
为避免因一次检测失误而影响整个学期的数学学习质量的评价,做到比较准确地衡量出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和真实水平,教师应把平时考核、单元测验、期中期末检测的质量评价相结合来计算学生全期数学学习质量的总评价。
为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平时考核评价,认真抓好课堂提问,板演和作业的批阅记载,以此激励学生形成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思维,课后复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每个单元教学结束,进行一次测验。测验的方法要根据单元教学内容而定,或口试,或演试,或笔试。这样,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系统、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检测前要认真组织、辅导学生作系统复习,耐心指导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深刻理解、系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教材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平时掌握知识情况和不同教材内容的目标要求设计出新题型,或口试,或演试,或笔试,并要尽力做到消除学生对数学检测的畏惧心理和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新的学习质量评价方法是他们进行自我检查和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全学期数学学习质量的评价,应以平时考核和单元测验的评价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调动学生注意平时积累、及时消化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能够逐步消除因检测而造成的紧张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精神负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改“单纯的考测”评价为“互动多元”评价
传统的学习质量评价是以考试与测验为主,即在学生考试或发表见解之后,由教师对卷面或观点予以直接评价。这种评价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帮助学生很快领悟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肯定某一学生的观点,就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教师点燃某一学生思维的火花,就点燃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炬。但是,如果教师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日常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一味地等待教师的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也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提倡多元的、全面的,注重学生差异的、开放的、平等的、民主的、协商性的评价,应格外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新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那么,教师在评价中就要适当地“让权”给学生,鼓励他们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还有谁想发表意见吗?”“谁对某某同学的回答做补充?”“我们小组对上述答案有分歧……”“我要提醒第三组的同学……”等等。这些评价不再是教师的“独白”,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不同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复合体”。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能相互争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讨论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知识、醒悟方法、修正思想,同时获取极大的情感满足和能力提升。学生参与评价,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质量评价上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使评价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的过程,从而达到以评促帮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的评价必须通过学生的反思,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而且要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及不足之处,让学生通过对同学、对自己的反思评价,于无形之中达到以评启思的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质量评价时,教师改变评价方式,增加评价次数,有利于准确地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